apple pay 真是令人兩難的工具

honghui wrote:



我聽到的是花旗...(恕刪)

新加坡、香港的Apple Pay 都沒花旗,台灣也就先不要太期待。
至於Samsung Pay 應該會有花旗,展示中心的圖片就有了。
我知道圖片拍得很不清楚…花旗是最右邊那張~
Apple Pay對岸也不用
現在等Samsung Pay
把握當下、愛要即時;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推薦你看 老謝看世界 專訪張善政
從25:20開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fSPt7pc3Yo
一開始的規劃是
1.Apple Pay要與Android Pay / Samsung Pay 一起推
2.可綁悠遊卡、一卡通(要記住信用卡是年滿20,有固定收入才能辦,年輕人去掉一半了,綁悠遊卡、一卡通的話使用量就出來了)

你就知道我們政府的效率有多差了




你的問題我覺得

1.Apple Pay 銀行給蘋果的手續費為 : 實體通路交易每筆千分之1.2,網路交易每筆千分之1.7%
銀行的獲利更壓縮了
每家銀行都要考慮推動apple pay後,能否為它帶來更多的收入
如果它的持卡者,依年齡、性別、工作、消費類型等大數據分析後,都不屬於會用apple pay的範疇,每次也都無欠債
那銀行推Apple pay幹嘛
你會發現,這次官股銀行(台銀、一銀、交銀、彰銀)都沒參加,為甚麼?

2.7-11 跟 全家,如果Apple Pay能連結悠遊卡、一通後,就不是問題了
那你會問為什麼現在他們不接受信用卡呢,原因就是手續費
悠遊卡是政府主辦,他們是被迫推動
拿現金是賺最多的啦


3.電子票證是可以推動,不過要等Android Pay 、 Samsung Pay也出來後
整體上有趨勢了再推動比較容易

4.放心,現在只是悠遊卡公司跟APPLE還沒談好
我覺得應該是會的
不過我覺得一卡通可能會比較快推出



m9487945566 wrote:

1.apple pay只能支援有與七家銀行合作的商家(花旗海外竟然沒有.....永豐遠銀)

2. 711不能刷GG 全家也不是每個都能刷

3.電子票證不能用GG

4.交通不能用(悠遊 一卡通)

說真的我寧願綁在某一家的APP底下 多開一個APP的行為

說錯請指正....(恕刪)
這種東西 有什麼好兩難的

我現在去 全聯 家樂福 屈臣氏 (這三家是我最常去的),都直接用APPLE PAY 付款了

結帳速度 比掃二維條碼的 其他支付方式快超多

去全家我會開街口支付~ 因為 回饋多,然後綁定的信用卡又有數位回饋

去7-11我就用LINE PAY ~ 累積我的 LINE POINT

搭捷運公車 就乖乖把卡拿出來吧

現在世界上 支援手機電子票證的國家 也沒幾個,不用特別抱怨為什麼 APPLE PAY 不支援 (也只有日本支援)


工具就這麼多,自己選

又不是叫你只能挑一種用,何必為難自己?

適當的場合選擇 適當工具


我看到有感應式信用卡付款的符號,我都會跟店員說 我要試試看APPLE PAY

上星期我就發現 振宇五金行的 感應式刷卡機也支援 APPLE PAY

而且 現在大部分民眾會去的超級市場 愛買、大潤發、頂好 都有支援

能派上用場的地方很多

只是你一直在注意APPLE PAY 哪裡不能用而已

何必~~


花旗信用卡竟然壓寶Samsung Pay?這也...之前看好其在國外辨識度高與現金回饋/福利還不錯,但近些年都被其他家超越了。

Ramius wrote:
新加坡、香港的Apple...(恕刪)

m9487945566 wrote:
相對其他銀行自家的app比起來
1.apple pay只能支援有與七家銀行合作的商家(花旗海外竟然沒有.....永豐遠銀)
2. 711不能刷GG 全家也不是每個都能刷
3.電子票證不能用GG
4.交通不能用(悠遊 一卡通)
說真的我寧願綁在某一家的APP底下 多開一個APP的行為
說錯請指正....

說實在話我看不懂問題在哪?
所以樓主你在不能使用apple pay的地方
用銀行自己推的app就可以了?
例如:在全家用中信app?
其實大多數問題都是台灣自己的問題

如果台灣銀行"肯合作"全面支援,含金融卡什麼卡都能用、哪裡都能刷包含手機mPos插件、銀行抽成調低

ApplePay、AndroidPay、SamSungPay、PayPal等等的早就風生水起了

說起來就是台灣銀行太多跟大學一樣太多、彼此又不合作在各種服務上各自畫圈自封、自己研發的東西又沒有學到國外優良的銀行的精髓

AW

以卡為支付基礎的最完美體就是瑞典的例子,現在銀行很愛"裝懂"的FinTech就是再說瑞典

台灣要跟瑞典一樣就是要做到以下幾點:

(1)由政府主導讓所有銀行合作推行"統一認證機制",在瑞典叫做"BANK ID",台灣我就取名叫"台灣國民銀行通用認證"

(2)然後共同設計通用的電子支付工具,在瑞典叫做"swich",在中國叫做"支付寶",在美國叫做"PayPal"
(我知道這三個不一樣,僅作比喻用途)
在台灣我叫取名叫“台灣通用電子錢包”

(3)接著推行通用的接單工具,並低門檻發行,包括QR、手機端mPOS、商家POS、企業金流等等

(4)推廣自動化服務業,包括點餐、購票、結帳等等


就能做到無現金社會了,跟瑞典一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nkY4GHH0uo

pig33 wrote:
這種東西 有什麼好...(恕刪)


有時候走到哪裡 還記得要開哪一種工具 不會麻煩嗎

不過我還要再講一個apple pay的致命缺點

你連考慮的時間也沒有 結帳就結帳了 一想到退貨流程就麻煩了

年初送件太晚了,肯定趕不上第一波
第一波Apple pay都是去年九月、十月就送件審核了
雖然我也有用Apple Pay,不過沒有改變太多使用習慣,就是原本用信用卡消費的可能會改用Apple Pay,但是像便利商店這些消費金額不大的地方就還是以悠遊卡為主,主要是消費頻繁,電子發票好整理這樣而已。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