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戰電影片名怎有高棉?
1986年經典越戰電影「Platoon」在台灣的片名取為「前進高棉」,這是具有意涵的神來之筆。電影設定主角在1967年越戰期間服役於美國陸軍第25步兵師(熱帶閃電師),部署在越南中西部城市百里居附近,接近柬埔寨(高棉)邊界。當時越共總部設在柬埔寨境內,部隊出擊撤退都以柬埔寨為據點。電影的鋪陳應該是以1967年2月22日至5月14日於越柬邊境的章克申城作戰(Operation Junction City)時間點為本。越戰後期為清剿越共,美軍部隊也會殺進柬埔寨境內的越共據點。
越戰時柬埔寨並不是越南的屬地,而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當時柬埔寨當權者施亞努對美越軍事衝突採取中立立場,但對越共持同情態度,允許越共在柬埔寨境內活動且作為庇護所;然而自1967年底起,施亞努卻又默許美軍對柬埔寨境內越共據點的轟炸與突襲。北邊的寮國則因為當時政局動盪不安,直接被北越拿來當根據地,也被美軍連番轟炸,處境比柬埔寨悲慘多了。
至於美軍在越戰使用武力的諸多高度政治取向的交戰準則(rules of engagement, ROE),也包含避免追擊逃向柬埔寨領地或領海的敵軍部隊或船隻、地面部隊僅限於事先核准或緊急狀態才得以進入或射擊柬埔寨領地、空中部隊僅限於空戰時方可進入柬埔寨領空。
柬埔寨(Cambodia/Kambuja)在9~15世紀是顯赫的印度裔高棉帝國,直到被暹羅裔大城王國滅亡為止。安哥是高棉帝國承平時期的首都,著名觀光景點安哥窟就是當時首都裡的印度教寺廟(後漸轉為佛教)。因為高棉帝國的榮光,高棉(Khmer)和柬埔寨等於是同義字,就像中國跟漢/唐/夏的字義關係一樣。
高棉帝國滅亡後,柬埔寨進入了黑暗期,陸續淪為鄰近孟族/暹羅/泰裔或占族/安南/越南裔政治勢力的屬地、法國殖民地以及日本領土。一直到1953年才由法國殖民者扶植的施亞努國王以柬埔寨王國名義獨立建國。當年法國人以為施亞努年幼可欺,故意略過既有的王位繼承者拉拔施亞努登基,但施亞努後來卻把法國人踢走了。
然而越戰中持同情越共立場的施亞努在1970年出訪北京時,右翼親美派龍諾將軍就在美國的暗助下進行軍事政變,推翻施亞努,成立了高棉共和國。
但此政權在連年內戰中不敵越共支持的紅色高棉/赤柬武裝勢力,終於在1975年敗給了赤柬,也由赤柬波布政權成立了柬埔寨民主國。
在赤柬的恐怖統治下,柬埔寨連年饑荒,加上政治清算大屠殺,1975~1980年總人口數從755萬驟降到670萬。這段歷史也曾藉好萊塢片殺戮戰場搬上銀幕,在華人圈捧紅了華裔演員吳漢。
赤柬的政治立場親中,自然成了打贏越戰後氣焰高漲、企圖建立中南半島共榮圈的越南的眼中釘。因此越南扶植了從赤柬分離的親越派韓桑林政權,並在1979年揮軍入侵柬埔寨,趕走赤柬,成立由越南佔領軍控制的柬埔寨人民共和國。
隨著時間流逝,中美蘇越在中南半島政治角力的結果,越南軍隊在1986年開始撤出柬埔寨,而柬埔寨也在1989年改名為柬埔寨國,並在1993年重新迎回柬埔寨國王施亞努,改回君主立憲制的柬埔寨王國。
就這樣,柬埔寨人的血淚史在半世紀內繞了好大一圈,最後又回到了原點。而在每個階段不論檯面上或檯面下都曾與各方勢力運作過,被推翻後又能再登基的施亞努,不啻為長命政治人物的模範。
胡志明小徑從1959年開始在寮國修築使用,但一直到1965年才藉修築施亞努小徑連結上柬埔寨境內的交通運輸網。這是因為施亞努以其長袖善舞的特質,從獨立建國後始終搖擺於左右兩派勢力之間調和鼎鼐;然而他盱衡局勢,逐漸覺得共產黨終將在中南半島獲得勝利,所以在1965年越戰中片面與美國撕破臉,轉向聯結中國,預期將來越共獲勝後,柬埔寨還能有中國老大哥撐腰。中國當時提出的條件就是開放柬埔寨東境讓越共可以活動並作為庇護所,達成越南統一的目標。也就是在此時,柬埔寨才跟小徑扯上了邊。直到1969年美國新總統尼克森對越南態度丕變,想鋪路抽離越戰泥沼,施亞努才轉向想恢復與美國的關係正常化,為達目的也只好默許美國對柬埔寨境內越共據點的攻擊。然而施亞努這次準備從左翼政治立場再次搖擺到右翼時,卻全然失敗,被美國暗助自己人搞了軍事政變而下台。但這幾年內柬埔寨境內共產黨勢力已然坐大,1975年迅即赤化。
附上一張當年北越/南越和鄰國的地理關係圖。兩越以北緯17度線分界,北越經寮國已可到達南越北部省份;經柬埔寨則可到達南越心臟地帶。因寮國式微,柬埔寨的潛在競爭對手反而是西邊的泰國和東邊的南越,兩者都是美國盟邦。若柬埔寨全面倒向美國,在區域中就起不了關鍵制衡作用,也因此當隻若即若離的左右派搖擺狗反而能獲得更多的政治利益。這大概也是施亞努的盤算。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法越戰爭)越盟打敗了殖民者法國。列強為調解中南半島接下來的勢力分配,在1954年日內瓦協定中規範寮國與柬埔寨同屬中立國。因此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越南戰爭)交戰的美越雙方,在寮國與柬埔寨境內的所有軍事行動,包括借道滲透甚至大規模地毯式轟炸,都是秘而不宣。雙方都不想將這些入侵中立國、破壞日內瓦協定的軍事行動揭櫫於世,造成國際事端,從而招惹中蘇兩強的直接涉入。
前文已提到柬埔寨當權者施亞努在越戰中的政治搖擺。在柬埔寨境內的越共活動,包含修築110號公路以聯結寮國境內的胡志明小徑,都是在施亞努的默許下,從1965年開始的。拜1966年施亞努與中國總理周恩來的協議所賜,越共才得以開始在柬埔寨東境建立軍事據點,從陸路在柬埔寨境內擴展胡志明小徑的範圍和運輸能力;以及從海路利用柬埔寨中立國地位,避開美軍封鎖,從北越或中國運送軍事物資由柬埔寨西岸的施亞努城(磅遜)港口上岸,經由柬埔寨境內交通運輸網通往東境據點。
對美國而言,越戰是政治人物下指導棋的戰爭,不是軍事將領的戰爭。詹森總統對庇護越共活動的柬埔寨百般包容,不願公開打破柬埔寨的中立國立場,希冀施亞努能回心轉意重投美方陣營。但等到1968年亟於結束戰爭的尼克森總統上台後,施亞努的立場就尷尬了。1970年受中情局暗助的親美派龍諾將軍政變上台後,也只能讓美方予取予求。
以美國的分法,胡志明小徑指的是寮國境內的部份;施亞努小徑指的是柬埔寨境內的部份。越南則以長山道統稱此軍事運輸路徑系統。這張圖說明了此通路系統的陸路與海路(經由施亞努城港口)聯結的情況,包含了只能以人力/馱獸/腳踏車運輸的隱蔽步道以及可通行卡車進行大量運輸的道路。另外那條胡志明高速公路(HCM Highway)是越南在2000年開始修築的高速公路,放在一起的用意是說不要把越南境內的現代胡志明高速公路和寮/柬境內的胡志明/施亞努小徑搞混了。

寮國在華人圈中的台星馬稱為寮國,其他的都叫老撾。寮國是越戰美軍轟炸最慘的受害者,也應該是有史以來全世界被轟炸得最慘的國家。美國為扶助寮國右派勢力以及消滅胡志明小徑,從1964年底到1973年在寮國領土進行了一系列大規模轟炸行動,總共投擲了約200萬噸炸彈,幾乎寮國一個人就分配了一噸。相較之下,1939~1945年二次大戰期間,盟軍對德國總共投擲了約160萬噸炸彈,尚比此投擲量少。柬埔寨要遭受如此規模的地毯式轟炸,還得等到1969年之後。而整個越戰期間美軍在柬埔寨總共投擲約50萬噸炸彈,在北越投擲約100萬噸炸彈,都遠不及在寮國的投擲量。
根據2000年柯林頓總統解密的美國空軍資料,美國在1965年已開始對柬埔寨領土進行轟炸。在詹森總統令下,1965~1968年期間美軍針對越柬邊境鄉村地帶總共投擲了214噸炸彈,藉以掩護中情局和特種部隊往越柬邊境的兩千次機密地面滲透活動。以越戰常見的美軍攻擊機/戰術轟炸機而言,螺旋槳動力的A-1酬載就達4噸;而噴射動力的F-105或A-6酬載則達6噸。這幾年之中美軍對越柬邊界總共派飛了2565次任務,然而真要投完這214噸炸彈還不需要用到一百架次。這種程度的小規模戰術轟炸還是基於對柬埔寨中立國地位的忌憚與尊重,與1969年尼克森總統下令B-52戰略轟炸機對柬埔寨執行毀滅式地毯轟炸的性質與效果完全不同,不應混為一談。
美國針對柬埔寨東境的大規模轟炸行動從1969年延續到1973年,總共投擲了約50萬噸炸彈,大致相當於美軍在韓戰或二次大戰太平洋戰場的投擲量。結果卻助長越共勢力向柬埔寨西方深入擴散,也讓更多柬埔寨人流離失所加入共產黨。
引用T. Owen and B. Kiernan, "Bombs over Cambodia," The Walrus, pp. 62-69, Oct. 2006所整理的美軍1965~1973年對柬埔寨境內轟炸點如下,大致集中在柬埔寨東境以及境內運輸系統。

此文獻也聲稱柬埔寨在1965~1973年總共遭受美軍2,756,941噸炸彈轟炸。但作者最近承認此估算有誤,合理的數字應該是約50萬噸,詳見T. Owen and B. Kiernan, "Making More Enemies than We Kill? Calculating U.S. Bomb Tonnages Dropped on Laos and Cambodia, and Weighing Their Implications," The Asia-Pacific Journal, 13(16):3, 2015.
關閉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