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特別攻擊成形的主要原因就是太平洋戰爭後期正規對艦攻擊的命中率、效果、生還率都不符期待,因此需要更精確的全程人工導向提升命中率、藉撞擊後燃油溢散增加燒夷效果,反正生還率也差不了太多。
雖然特攻的目標是擊沉敵大型主力艦艇,但即使是倡議者大西瀧治郎海軍中將也認為不易達成,反而以掛載250公斤炸彈的零式戰鬥爆擊機撞擊癱瘓美軍航空母艦,使其戰力折損脫離戰場一週以上最為適合。
日本帝國海軍自1944年十月下旬菲律賓萊特灣(Leyte Gulf)海戰期間開始進行有組織的航空特攻。自此至1945年二月間的海軍神風特攻機大多使用繫掛炸彈的零式艦上戰鬥機,稱為爆裝零戰、爆擊戰鬥機(爆戰)或戰鬥爆擊機(戰爆)。

但1945年三月後,爆戰就不再是海軍航空特攻主流機種,轉由各部隊志願飛行員以現役或二線機種輪番組織上場,如彗星艦上爆擊機、月光夜間戰鬥機、銀河陸上爆擊機、九九式艦上爆擊機、天山艦上攻擊機,甚至教練機等。
「紅蜻蜓」(赤トンボ)是日本帝國海軍對全機作橙色鮮豔塗裝的教練機的暱稱。1945年3月1日因戰局惡化,海軍下令練習航空隊全面解編,教練機全數轉作特攻。原屬虎尾海軍航空隊的川西K5Y九三式中間練習機在解編後轉隸第一三二海軍航空隊中練隊(龍虎隊),密集進行夜間飛行訓練。因九三式中練航程不足,龍虎隊派遣的特攻隊由虎尾經新竹、宜蘭、石垣島抵宮古島待命。在前兩波特攻隊於轉場過程中全數損失後,1945年7月28日再以八架九三式中練編成神風特別攻擊隊第三龍虎隊,由三村弘上等飛行兵曹率領,掛載25番(250公斤)通常爆弾對沖繩外海的美軍艦隊進行特攻。此次特攻擊沉美國海軍USS Callaghan (DD-792)驅逐艦,亦屬日本海陸軍航空特別攻擊最後一次擊沉敵艦戰果。


此外,日本帝國陸軍在1944年十一月中旬亦開始進行有組織的航空特攻直到終戰,但並不沿用海軍的神風之名。陸軍特攻機使用陸軍的各式機種,通常會特意塗繪裝飾。








航空特攻的主體是行之有年的海軍飛行預科練習生與陸軍少年飛行兵體系出身的飛行員,結業初出茅廬約莫17歲上下。非飛行員的航空機組乘員結業年齡可下探15-16歲。特攻最年長的則是第廿六航空戰隊司令有馬正文海軍少將(49歲),或終戰當日私自出動的第三航空艦隊司令宇垣纏海軍中將(55歲)。特攻機必須掛載炸彈以提高破壞規模,單以機體衝撞敵艦效果有限。
太平洋戰爭後期日本帝國陸海軍的航空特別攻擊擊沉盟軍艦艇55艘,包括護衛航空母艦3艘、各式驅逐艦22艘、其它艦艇30艘;擊損盟軍艦艇359艘,包括戰艦16艘、艦隊航空母艦21艘、輕型航空母艦5艘、護衛航空母艦16艘、重巡洋艦8艘、輕巡洋艦8艘、各式驅逐艦158艘、其它艦艇127艘。自沖繩戰役起,配置在美國海軍艦隊最外圍擔任雷達警戒哨(radar picket)的驅逐艦成為主要攻擊對象,而能夠突破艦隊海空縱深防禦網,抵達艦隊核心區域的特攻機並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