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sam wrote:
確實
經由討論不斷地分析電影情節
個人認為這部電影缺少的就是能夠這段能夠引發觀眾共鳴的20年成長過程
眾多的支持者都認為導演不拍出賽日間仇恨是刻意的
但是電影播出後的評價已經體現了這安排是否恰當
不但很多的評價兩極化
曲高和寡的下場就是影展失利
我好像也是眾多支持者之一

因為我還蠻能贊同導演刻意避免『仇恨』的作法。
剛剛看完邱若龍先生的那篇《Gaya》與《賽德克‧巴萊》:非政治角度看霧社事件的二部影片
發現導演在賽德克巴萊的歷史切入角度,
幾乎跟邱若龍的角度很符合。
如果霧社事件的發生只是因為仇恨日本人,
那就過度窄化了賽德克族在當時面臨的困境。
至於影展失利,因為送展的不是我看過的版本,
而且聽說大部分是集中在下集的戰爭場面,
然後,到底有沒有英文字幕啊?說真的如果這部片沒有中文字幕,
即使我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我也絕對看不懂....Orz...
然後英文要精確翻譯那種gaya的語意,其實也很困難。
所以很多人說這會是部很台灣的電影我非常認同,
光是『出草』不是為了殺人這樣的觀念就很多台灣的人不懂了,何況是外國人>"<
然後我也不認為這部電影是曲高和寡耶!
因為以前修電影課的時候,看過很多世界上名導演的作品,結果...睡到不行...因為看不懂>"<
不是電影太差,是因為我個人素質不夠,真的不會欣賞燈光、剪接等專業內容。
太陽旗我第一次看即使沒有惡補過,我還是看的懂導演想表德的故事,
當然第二次看的時候因為已經蒐集過資料,更能注意到劇中的細節。
我能說的就是看熱鬧跟看門道本來就是兩種不同的角度,
而每個人在觀賞電影的時候是想用哪種角度那是個人自由,
看熱鬧的人一直批評電影拍到讓人看不懂很失敗,這點真覺得導演很無辜,
而看門道的人一直要看熱鬧的人多做功課多注意細節也是太強人所難。
不過目前看來,叫好的人還是比純批評的人多喔!
我就不相信每個說好看的都是工讀生,所以我不認為這部電影有『和寡』的現象。
p.s.我認為奧斯卡要得獎也很拼啦!本來對於影展失利我還蠻失望的,不過看完電影反倒覺得得不得獎隨便啦,因為電影真的好看比較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