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力女超人: 勇氣VS抉擇~~**

KevinYu0504 wrote: 而且我記得在後面的機場大戰的時候,
神力女超人舉起一台坦克丟出去,
好像那台坦克也是一戰後期才出現的產物 ....
...(恕刪)

她扛起來甩的是德軍虜獲使用的英國四號戰車(Mark IV tank)。德軍自大戰末期1918年三月下旬才開始將戰車投入戰鬥,使用虜獲四號戰車的數量也多過自己設計生產的戰車,且在終戰之際也只有虜獲四號戰車還堪用。

電影裡這張合照的右邊就是一輛復刻得很不像的英軍四號戰車。


1916年9月15日英軍在索姆河(Somme)會戰投入一號戰車以後,德軍才啟動戰車研發,並遲至1917年十月才開始生產首款,也是大戰中唯一一款戰車:突擊裝甲車(Sturmpanzerwagen) A7V。但因德國受英國全面海上封鎖以致物料短缺,最終A7V只生產了20輛。與英國四號戰車自1917年五月至終戰共1220輛的生產數目相比已屬天壤之別,遑論與協約國的戰車總數相比較。




德意志帝國陸軍在1918年一二月間以A7V裝備第一、第二、第三等三個突擊裝甲車營(Sturm-Panzer-Kraftwagen-Abteilung),各營編制五輛A7V。同年三四月間,德軍展開大規模春季攻勢皇帝會戰(Kaiserschlacht)的首波主要攻勢邁可爾(Michael)作戰。突擊裝甲車第一營即在3月21日於法國聖康坦(Saint-Quentin)執行首次戰鬥任務。

1918年4月24日德軍發起第二次維萊布勒托納(Villers-Bretonneux)戰役的首日,將三個突擊裝甲車營共15輛A7V全數投入戰鬥,也發生了史上第一回戰車對戰:突擊裝甲車第二營的三輛A7V對上三輛英軍四號戰車,結果兩輛A7V與兩輛四號雌型戰車(裝備五挺7.92 mm Lewis機槍)分別遭擊損逐退,一輛A7V遭四號雄型戰車的QF六磅砲命中三發而棄車,隨後這輛四號雄型戰車單邊履帶亦遭迫擊砲擊毀而棄車。這兩輛棄置的戰車之後在夜間由兩方各自從戰場回收。照片為英國巴溫頓(Bovington)戰車博物館收藏的A7V與四號戰車復刻版。


因戰損與零組件缺乏之故,突擊裝甲車第一營與第二營在九月即因無可用A7V而整併。突擊裝甲車第三營則持續運作至10月7日,直到所有A7V皆損耗殆盡為止。

與區區20輛A7V相比,德軍在大戰中虜獲了逾50輛英軍四號戰車納為己用,且在修復後陸續裝備40輛投入戰鬥。虜獲的四號戰車與受損故障的A7V皆由設在比利時沙勒羅瓦(Charleroi)的巴伐利亞第20軍用車輛廠(Bayerischer Armee-Kraftwagen-Park Nr. 20)負責修復。該單位也負責將四號雄型戰車裝備的英製57 mm QF六磅砲換裝與A7V同款,但在東線戰場從俄軍大批繳獲的57 mm Nordenfelt堡壘砲。


這些虜獲的四號戰車由1918年三月起至八月止陸續裝備第11至第16等六個突擊裝甲車營,各營編制五輛虜獲四號戰車,並一直運作至終戰。其中突擊裝甲車第11營首先於3月21日投入聖康坦戰場,而巴伐利亞突擊裝甲車第13營本預計裝備A7V,但因生產數量不足而在四月決定改用虜獲四號戰車。







自1918年十月起,突擊裝甲車營全面改稱重型裝甲戰車營(schwere Panzer-Kampfwagen-Abteilung),並夾註A7V或Beute (虜獲)以區分裝備車輛的差異。不過這時已近大戰尾聲,德軍也僅剩虜獲的四號戰車尚在行伍。
樓上道具看到這麼細讓人欽佩
歷史頻道在小弟剛看完本片播出一戰節目的畫面,一排機車居然與戲中有九成像.

很認真玩紅爵士 I and II的我們,看這部戲就會想起
無垠平原中央長長人造地景,咖啡色彎延的接戰區.

雖然是假的遊戲假的電影假的道具,但是人間煉獄絞肉機的歷史卻是真的.
推動戰爭的因子不會因為人類文明了而停止轉動.



redshoulder wrote:
她扛起來甩的是德軍...(恕刪)


挖,真是詳細的資料跟補充 ~

謝謝啦

未賽已三鐵 wrote: 歷史頻道在小弟剛看完本片播出一戰節目的畫面,一排機車居然與戲中有九成像....(恕刪)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通訊還是倚重騎乘交通工具的傳令(despatch rider, DR)。協約國的傳令單位以英軍為濫觴,自大戰伊始就已部份騎乘機車:同盟國的傳令單位則在大戰期間仍持續使用馬匹。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主流的軍用機車包括下列四種:
• 英國Douglas系列,七萬輛。1914年大戰甫起時,英國國防部與Douglas簽訂每個月三百輛的訂單。Douglas原本誤以為全數只有三百輛,結果最終生產了七萬輛之譜。Douglas在1957年被併購而結束機車生產。





• 英國Triumph Model H (1915),三萬輛。機車製造商Triumph「凱旋」在1951年賣給競爭對手伯明罕輕武器公司(Birmingham Small Arms Company, BSA)之後仍維持品牌名稱。由於做軍械起家的BSA以交叉的三把步槍作為商標,因此當年在台灣銷售的凱旋機車又名三槍牌。Triumph自六〇年代起逐漸不敵以本田為主的日系車款,母公司BSA於1972年破產,後續於1977及1983年又因承接公司相繼破產而轉了三手至今,但品牌名稱依然維持不變。




• 美國Indian Powerplus Big Twin (1916),五萬輛。Indian本為機車製造巨擘,擁有全球最龐大的銷售網,但因過於專注生產軍方訂單,導致民用型鋪貨不及以致銷售網萎縮,在戰後重振無力而為Harley-Davidson所擊敗。Indian雖安然度過經濟大蕭條的三〇年代,但終在1953年破產倒閉。後續雖有數家公司陸續承接Indian品牌使用權且維繫至今,但回溯一次大戰的歷史,實為Indian won the War, but lost the battle。



• 美國Harley-Davidson Model 17F/J (1917),兩萬輛。耳熟能詳的代表性機車品牌「哈雷」就不需贅述了。




電影中出現的機車有很多特徵與這四種一次大戰主流軍用機車不同,明顯像台改裝過的現代越野/登山車。


確實爽片不用太考究,做做樣子即可。當初應也可考慮A7V機車版

這部真的出乎意料好看!
看到最後害我都哭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