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喜事裡的不合理現象

看了幾樓專業的文化習俗解釋就瞭解了論輩不論歲的真正意思,
就算「常父」的年紀比「毛舜筠」大很多,
但因為「常父」的「媽媽」應該是「毛舜筠」的「小姑姑」(也就是「毛舜筠」的「爸爸」的「妹妹」)
所以「毛舜筠」叫「常父」為「表弟」也就合理了。

也就是說,傳統論輩不論歲的規則下,
我的大姑姑生的小孩不管年紀大小我一律要叫表哥表姐,
我的小姑姑生的小孩,不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我一律要叫表弟表妹。

樓上扯什麼年紀小卻要叫「姑姑、舅舅、叔叔、阿姨」的單純是普通的邏輯問題而已吧,跟論輩不論歲沒有關係,也沒看清楚樓主的問題,
還有幾樓說什麼何必認真的,去讀讀胡適的《差不多先生傳》吧,一堆圓通大師。
我家是沒這個現象啦!同輩都是論年紀不論輩份的,不過阿公(爺爺、祖父)過世的時候,還是由阿公的長子的兒子為長孫來捧斗。而不是由同輩中年紀最大的堂哥來捧。

而且以前的傳統,哥哥沒娶,弟弟也不能娶,長幼有序。
Ahu Tahai wrote:
表姑媽毛舜筠頂多就...(恕刪)
就我的理解加上我家族的狀況,我認為論輩不論歲是指兩人輩分不同時適用,當同輩間則無輩分之分,因為都是同輩,長幼順序決定其是兄姊或弟妹,所以按理說舜筠應當稱常爸表哥才對,你的長輩比同輩的長輩年長跟你們之間無關。當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他們覺得OK就好,我們旁人無需去干預,更無須去傷腦筋!至於另一個問題是長孫,長孫按習俗上來說,就是長子的長子,才是長孫,長子不見得上頭沒姐姐,搞不好還是老么,就是無論是老幾,第一個男丁就是長子,這點好像較沒爭議,若長子未生子前即夭折,這個就較複雜,牽涉有無結婚,因為我也沒什研究,就不再贅述!
你可能會有一個年紀比你小的舅舅或姑姑,但是絕不可能出現一個年紀比你小的哥哥或表哥,就是這麼簡單,一堆人扯什麼論輩不論歲,就字面上也看得出來論輩擺在前面,所以當是同輩時,就是以年紀來決定兄弟姊妹。
沒錯!
像本人在家排行老么,我老爸也是排行老么,所以經常出現一個現象就是:看似年紀比我大的人,劈頭要叫我叔公,當時才讀高中的我,真的不知道是該怎麼回應?我家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狀況,同輩是與堂哥堂弟一起排順序,剛開始還排得煞有介事,但是排到後來狀況百出,離鄉的離鄉,搬離的搬離,我都已經不知道我是排行第幾,我只知道我大哥排第11。其實沒那麼重要,也沒什特別意義,只是長輩們想凝聚家族的兄弟同心吧。
大排行這種事很常有.特別是在古代裡.

我在我家是嫡長子,不過我對於同輩比我大的(我姑姑的孩子),我也是叫哥,而不是他們叫我哥.

不過,對於"家有喜事"裡的這種叫法,我有另一種想法.

在那個年代的港片(香港還是英租界的時候)裡,對於中國來的人,常常就用中國表哥這個名詞稱呼.記得"最佳拍檔"....好像是第三部,就是有利智跟張國榮演的那部.....就出現過這種叫法;港星鄭裕玲也在一部片裡演一個大陸來的幹部,裡面就叫她表姊,片名好像就叫"表姊到".所以表哥表姊其實是那個年代香港人對大陸人的稱呼(至少在影劇作品裡是這樣).

"家有喜事"是一部喜劇,故意用"表姊"稱呼無雙,又故意讓她有一點土氣(這也是那個年代裡港片中大陸人的固定形象),就是為了舖笑梗.既然無雙是表姊,當然兩老就是表弟妹了.這是我當年看這部片時的解讀,現在也還是這麼認為.就只是用稱呼做個梗,倒不是什麼嚴肅的問題.

tsese wrote:
剛查的結果是粵語版本的無雙被常爸媽的是說姑姐就是姑姑,但無雙不希望被人叫得很老,所以請常爸媽叫她表姐(降輩份)


意思是,梁無雙(毛舜筠)其實是常爸的姑姑??其實不同輩?
印象中 長孫無論年紀輩分皆為同輩最大 等同祖父的么兒
長媳等同家中么女
所以叫你堂哥是正確的,即使叫錯也無訪,但輩分還是最高,在某些場合你就會知道
中國的表親有時可能是2~4等遠房了,而且上一代年紀越小,下一代輩分將越高
我阿公的妹妹年紀比我爸還小,在我們家族裡有還在讀國中的,輩分是我祖父的輩分
這就是么子的么子與長子的長子,輩分差2輩還蠻常見的,我們家族有23世算小咖的
就算是同輩也有輩份之區分, 並不是同輩就會用年齡來分, 那是現代人因為無法區分輩份, 所以用年齡來分, 不能用現在的觀點來看古時候
當然, 在年齡差不多的異輩中, 有些人是以降輩改稱兄姐的也是有, 為了避免無謂的解說, 說起來勒勒長
簡單來說..
鴻X郭董..現在生的小孩比他之前兒子生的小孩(孫子)還小..那請問..他孫子要叫他剛出生的小孩什麼??
應該是叔叔或姑姑吧!!
有誤請更正
Ray Juan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