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更新:觀看「賽德克‧巴萊」之前必備的歷史常識

fred215x wrote:
917完整版..20110917賽德克巴萊 族人怎麼看?

這一次的討論,算是既深入又廣泛地談到電影中無法一一明述的情節
- 例如與道澤群的恩怨怎麼形成的、也有布農族談干卓萬社為何發動姊妹原事件等
- 原民台沒有廣告,所以可以讓參與者能完整說明

所以日後日本政府便得以利用這些族群之間的新仇舊恨作為動機,輔以利誘、各個擊破
-> 顯然,「賽德克‧巴萊」想表達的層次與顧全的層面更多、更廣
-> 而之前的莫那魯道之妻死因,在「賽德克‧巴萊」電影下集應該已經作了能滿足賽德克族人的要求,因此在0917裡沒有再被提起

fred215x wrote:
誰在說故事 關於賽德克.巴萊電影 / 二修版

這顯然是學生交作業的影像作品...沒看也不影響各位的「歷史常識」
我是支持原住民自己來拍攝出自己民族的故事
不過會不會比魏導強,那就不知道
因為之前看到的fred215x大大提供之1/3的清晰版,後面的沒看到
今日fred215x另外又提供完整版,但不是很清晰

剛去查了一下youtube,原來是itv50926發的
看起來,itv50926應該是「原住民新聞雜誌&原地發聲」製作單位吧
「0917.【原地發聲】『賽德克‧巴萊』族人怎麼看?」...這是【原地發聲】第175集

剩下的,今天itv50926才陸續上傳至youtube。
不過編排上有點小亂
所以我重新依照順序&youtube連結,編排如下:
1/4.【原地發聲】『賽德克‧巴萊』族人怎麼看?
2/4.【原地發聲】『賽德克‧巴萊』族人怎麼看?
3/4.【原地發聲】『賽德克‧巴萊』族人怎麼看?
4/4.【原地發聲】『賽德克‧巴萊』族人怎麼看?
----------------------------
- 整個內容,是從各族的觀點與角度,算是完整解答一般人看過「賽德克‧巴萊」之後,可能會有的疑惑
- 因此觀點與說法,或多或少與電影本身會有一點出入,也是正常的。
既然大家對「霧社事件」的後續,有濃厚興趣
這裡補充一個更關鍵的「歷史常識」-> 「太魯閣國家公園」!!
--------------------------------------------------------------------------------
1930年「霧社事件」後的太魯閣
1930年霧社事件後,日本殖民政府擔心太魯閣族盤據深山形成隱患,而將立霧溪流域劃為國家公園預定地,並將部落強制遷徙到花蓮、萬榮兩鄉的山腳平地,使今天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內自此再無太魯閣族的部落。
- 參考資料:文建會網頁_台灣大百科全書_太魯閣族
--------------------------------------------------------------------------------
(0925)關於「歷史常識」帖之我思
- 當一部電影在台灣引起廣大迴響,也引發了國人對原住民更深認識的動機與興趣之際...

伴隨著我回想起從孩提時期時對「太魯閣」的了解,只知道是一個舉世無雙的天然奇景之國家公園,以及依稀有印象關於曾經世居在這區域的高山原住民,還有到達天祥(達比多)時,上個廁所並順道小逛一下市集,發覺在天祥討生活的漢人竟比原住民多很多、還有從梨山驅車走中橫也能到達之類的印象,當然最著名的就是那「中部橫貫公路」的牌樓,是必然要停下來拍一張「到此一遊」的照片。

小時候也去過日月潭、烏來,也是有原住民跳舞之類的文化表演,但對於當時年幼的我,是無法分辨日月潭與太魯閣,有什麼差異。只是覺得怎都一樣呢?

當時年幼雖感受到、而無法用筆墨描述的是:原住民文化裡的人文痕跡,已經被居於強勢地位的漢人,重新包裝成貼上價目的觀光品,供「到此一遊」的觀光客,隨意挑選而失去了人文歷史應有的韻味,而顯得空洞與雷同(因為不用心去理解原住民文化,卻又想賺觀光財)。雖然太魯閣美景依舊。

日後年長再去參觀太魯閣國家公園,在太魯閣遊客中心裡外,已經有更多鮮明人文標記的紀念品是由太魯閣族後裔所製作的,可以感受到原住民族群正漸漸地尋回往日的榮耀光景。

當我為了觀看「賽德克‧巴萊」之前,透過網路搜尋與整理的「歷史常識」逐漸編織成更為具體的網絡時,才發覺到1930年的「霧社事件」竟是今日「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催化劑,導致世居太魯閣區域的東賽德克族(正名為「太魯閣族」)全部都被迫遷移至平地區域。

漸漸地,身為漢人的我開始更深層地感受到被迫遷移、放棄祖靈信仰、賴以榮耀與維生的獵場、織布文化,是如何地讓人既生氣又難過。
加上「貨幣」系統的入侵,改變了「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讓原住民頓時落入從經濟角度衡量是相對「經濟弱勢」的地位。這樣的屈辱,對曾經是榮耀的山居子民,怎能不失落?

整理至此,從「歷史常識」角度來看,高山原住民(包括賽德克族)若不是基於其堅定的信仰,怎能一路堅持地長期對抗(太魯閣族武裝抗日18年,比八年抗戰還要久,而且還沒有同盟國援助呢!)外來政權的一波波壓制行動?

日本師法歐陸,學會了人類學等調查技巧,並利用了原住民的堅定信仰與部落間的獵場衝突,基於一個外來政權對新殖民地必然會採取的一系列增強統治之強勢作為。可以想見的是,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在1911年參觀過日本強盛國力,1914年得悉系出賽德克之太魯閣部落群在「太魯閣戰役」被日本擊垮後,全島包括漢人、原住民在內,均籠罩在如此強大壓力下,試圖要找出兼顧族群延續的方法,必然是要暫時低調噤聲的。

在經過了長達16年的屈辱度日生活,莫那魯道終於在1930年發動了必然是悲劇收場的「霧社事件」攻擊行動,作為帶領族人榮譽回歸祖靈(踏上彩虹橋)的求死行動。
- 在霧社公學校的行動中,在自己賽德克族既有領域裡,清除外來入侵異族,是祖靈信仰的必然要作之行動。
- 而霧社公學校行動結束後,各自返回部落祭祖,而並非:趁勝下山追擊其他日本人,展開「光復台灣」的偉大行動。則是恪守祖靈教誨的另一例證。

「霧社事件」重重地打擊了日本政府原本想當然耳的「理番撫順」政績,以及在日後改變了許多人事物,已經是各位略加搜索&爬文,便可知悉更多細節的後話了。

值得玩味的,是有幾道看似命定的迴圈,彼此深深地交互影響著....
希望我能在接下的日子裡,能略微地整理出來
樓主真有心,
整理得真好。

我覺得本片拍得非常好,
很有深度。

魏導是有理想且築夢踏實之人。

別的不說,
對於原住民,
我們有多少理解與認識?

更深一層來說,
文明與價值的衝突,
高壓與懷柔的統治,
不就一直在歷史上重複出現。

還有許多細節值得細細品味。

這是一部好電影。

danieliememe wrote:
(0925)關於「歷...(恕刪)



“漸漸地,身為漢人的我開始更深層地感受到被迫遷移、放棄祖靈信仰、賴以榮耀與維生的獵場、織布文化,是如何地讓人既生氣又難過
加上「貨幣」系統的入侵,改變了「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讓原住民頓時落入從經濟角度衡量是相對「經濟弱勢」的地位。這樣的屈辱,對曾經是榮耀的山居子民,怎能不失落?”

真的!雖然我沒有樓主這麼深入了解到那麼多,但我也感受到,不管是不是日本人,原住民就這麼受到外來族群的步步近逼,到最後整個傳統的瓦解,看到現在原住民們其實也都就這麼的如一般人的生活著,心裡卻是酸楚的!
我們都會為換工作、搬家,而感到不安或對新事物、制度或有不滿,這或許都還是生活上的小事,但若是信仰、傳統要被改變,而且是受到強勢逼迫,那是多麼的無力感?那個年代有像現在的網路有輿論之類,可以一夫號之群起攻之,無血無汗的就對不公不義加以制裁?可想而之,那個時代、弱勢的原住民族,多麼無奈又無奈.......


管妹...是誰啊?
說實話...
- 在電影沒有全部看完之前,要談什麼「觀後感」之類的
還真的有點不切實

- 除非是要抱著雞蛋裡挑骨頭的心態,硬要比對「霧社事件」與史實的完整呈現
- 卻忘記了一部電影其實是導演個人的觀點及創作,而非紀錄片的觀點
- 而魏導想要用什麼方式呈現他的觀點,是他的創作自由
...能不能接受,則因人而異

- 這也與國片復興與否,並無關連
...畢竟這是一個開放而競爭的商業市場,沒有票房的電影,就是要賠錢的啦!
...得獎對於電影,真的只是錦上添花、事後沾光而已

- 而進入了戲院去看電影,是購票者要去欣賞、感受導演透過電影欲傳達的訊息
- 因此,我發了「觀看「賽德克‧巴萊」之前必備的歷史常識」
-> 對於觀看「賽德克‧巴萊」之前,只需要有一點5分鐘水平的「歷史常識」即可輕鬆看電影
-> 也算是一種暗諷國人對本土認識之淺薄

- 至於電影好不好看,我在還沒看下集之前,還是很難驟下斷語
...更遑論是否要加入大力推薦「賽德克‧巴萊」的陣營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