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ard7416 wrote:感謝提供資訊 如果真...(恕刪) 這是弔詭的問題,核四廢掉不用,改建新的更安全的核五嗎?台灣土地面積狹小加上地震頻繁,真的適合核電廠!過度消耗能源資源也是該檢討的主要方向,山林土木破壞可以提早關心保護再造也許有一天可以達到復原目標。在安全的核電廠廠一旦蓋了即使沒意外發生將來也沒有復原可能,再說核廢料的污染會不會比排碳嚴重也是可以思考的問題。有時候看不見的污染比看得見的污染更讓人擔心。
我非常支持齊導拍這紀錄片的本意,就如同這部片的片名,"看見台灣"我相信齊導有更多的想法,要表達.但基於很多的因素,並無法做到.製作成一部商業記錄片,相信也是情非得已,必然也做了很大的妥協和犧牲.這片子的評價其實還是要看從什麼角度來看.大多數的人都給予正面評價,其實這是預期中的事,就如同問住在這塊土地的人:"你愛不愛台灣"會得到的結果是一樣的.即使在戲院裡睡的東倒西歪,你問他這部片好嗎?他還是會說"感動"既然是一部上映的商業記錄片,就可以公評.這部片是好片,觸發人心,但卻僅止於住在這塊地的人,相當可惜.個人以商業記錄片的角度來看除了取景以外,其他所有製作只能用"粗糙"2字形容.而最成功的是在台灣地區的廣告行銷.最失敗的是在台灣以外地區的廣告行銷.(紀錄片的意義何在?只給自己看?自HI?拍婚紗算了!)如果"看見台灣"只是讓臺灣人看見,這部片就太可惜了.有一部紀錄片"海豚灣The Cove(血色海灣)"我相花費不會比"看"片高,卻讓世界更多人看到並知道日本太地町(小到連日本人都不知道)屠殺海豚的慘狀,這才更有意義.要批我的,請不要說"叫我去拍"這蠢話,專業就留給專業去搞,專業搞不好就該受公評.你請設計師裝潢你家,做不好,你批評他,他要說:不然你來作......不蠢嗎????---------為批評而批評,好歹我也打了500字以上2行字就批評別人,不是為批評而批評.島國心態,臺灣人覺醒就好??那不如回家把家裡打掃好,別出門了,台灣再醜,地球再醜,都看不到.
JINDERLANDOFFICE wrote:除了取景以外,其他所有製作只能用"粗糙"2字形容....(恕刪) 被你說成這樣還需要「台灣以外地區的廣告行銷」嗎?說了一堆,也沒有說出粗糙在那裏?整個結論就是「粗糙」。
為了批評而批評,那能不粗糙呢? 如果台灣自己國人都不捧場了?講什麼國際行銷?的確在觀影過程中, 有些畫面移動的不是很順暢,不知道是電影院播放機的問題,還是電影本身的問題?xallen wrote:被你說成這樣還需要「...(恕刪)
看完這部片子讓我學會站得更高看事情片頭一開始就說了這些是你沒見過的台灣只是因為你站得不夠高的確,很多同樣的場景(事情也一樣)只要換個角度就會有不同的感受當看到那一幕幕美麗的山景海景城市景色還有一幕幕怵目驚心的汙染或山坡地過度開發的滿目瘡痍在在都讓我對這個我們生長的土地感到驕傲以及痛心最近有幸去了很久沒去的清境以及武陵農場看楓葉對於我們對自己土地破壞程度感到非常驚心路上常常可以看到為了種植農作物而開墾的坡地光禿禿的就像小孩子頭上長瘡一樣東一塊破洞西一塊貼上OK蹦似的再眺望對面的山坡地更可以看到許多因下雨後所產生的大量土質疏鬆的崩壞就像一位美麗少女的臉龐因車禍而造成的傷疤國外行銷做的再好我都覺得無濟於事難道他們就會因此而幫我們做些什麼嗎?台灣人都不看見台灣了還要期待別人來看見我們?
我對這部片本來也抱著很高的期待,的確我也看見了非常美麗的景致和汙染畫面,但談到每一種傷害時,都好像淺淺掠過,沒有談及更深入的話題。事後想想,它是電影,不是某篇剖析業者盜採砂石前因後果、政府因應對策、業者說法等等的深入報導。接受訪問時,齊柏林說他只是拍攝,不是政府或者能夠解決此問題的人。如果能夠引起觀眾對於其中某個議題的重視,至少讓人不要只關注在電視新聞那些無聊到極點的狗屁,就成功了。這部片已經做到。這部電影反映了很多原本我們就知道的老問題,對大多數人而言,知道就僅僅是知道,反正短期內又不會怎樣。掩耳盜鈴或者「暫時不會有事」的心態,讓這些問題依舊沒有獲得解決。那就讓人「看見」吧!黑豆加薏仁 wrote:這是那裡? 很重要嗎...(恕刪) 哪裡紅往哪裡擠去觀光,是很多人會做的事。這是台灣人可愛也是可恨的地方。舉個例子。鹿場,位於南庄鄉偏遠的山地。1993年汽車廣告播放後赫然發現哇!這麼漂亮的地方竟然就在苗栗,真是苗栗人的驕傲!於是我們全家也興致衝衝的擠上山,路很小,車很多,蜿蜒上去塞塞塞,終於到了以後,當年還沒有開名特產店,就是一片荒蕪的空地。當年不懂得欣賞,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塞成這樣特地去湊這個熱鬧。看電影的時候我一度思考,是不是我們不要去泡野溪溫泉,就不會有這些逼迫溪流的建築了?不要買高山高麗菜,不要再去清境住民宿,也不要為了看美景開車上山,用廢棄和垃圾汙染山林?中橫南橫花蓮台東都不要去,因為路都是切山切出來的.....這是個矛盾的兩難,似乎也不是這樣解決問題。旁白已經表示這並非誰是誰非一定得選邊站,影片的最後,拋出另外一種思考方式——有沒有一種可能是能夠兼顧利益和土地的永續經營?也許有,例如有機耕作法。電影裡反映出太多的問題,讓人看完以後,開始思考,居住在城市的每一個小小觀影者,我們能做什麼?可能,很簡單,就從確實的垃圾分類做起,還可以購買有機農法栽種的農產,支持有理念的小農...等等。這部片,讓我們看見這些問題真正的面貌。接下來怎麼做?就是我們走出電影院時所要思考的問題。
台灣的所有問題如果只是90分鐘可以講的完那我相信政府自己來就可以了輪不到齊柏林很多問題一開始講的深 講的專業是很難讓觀眾有共鳴的這部片是喚起大家對於台灣這塊島的關心與熱情台灣人真的很健忘,我周遭已經有人忘了莫拉克帶給台灣什麼樣的災難實在太誇張....所以這部片並不是以絕對的批判角度去陳述探討問題如果真的那樣那罵的人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