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更新:觀看「賽德克‧巴萊」之前必備的歷史常識

cowboytwn wrote:
莫那魯道遺族平反歷史 盼魏導學習尊重
莫那魯道的曾孫女表示,影片中花崗一郎、二郎間接幫助霧社事件,但事實上他們卻什麼都沒做,唯一存活下來的莫那魯道女兒,在剩下的餘生中,整天以淚洗面。

- 據我目前所知的,馬紅莫那的後代雖是收養的,卻無損其世代傳承的地位。當然啦,如果依照漢人的血源觀點,是斷後了。但這卻又陷入族群誤解的迷思。

- 至於花崗一郎花崗二郎本來就是沒有實際出手馘首出草。至於有沒有幫忙開槍械庫、告知莫那魯道槍械庫的彈藥存量之類的細節,我想「霧社事件」後的遺族後代未必會知道這麼詳細。

- 其實目前得以考證「霧社事件」前後的途徑,不外乎是日人留下來的調查記錄(也就是包括漢人在內的觀點,基本上都是基於此),族人的口傳記錄(到網路上搜尋一下,光是賽德克族三大群的耆老所轉述的口傳歷史中,在一些包括細節、動機等等就已多少是有些出入...)。自然是無法完整將所有人的「對話」保留下來,更遑論是斷定如花崗一郎、二郎之角色。
-> 事實上,有關花崗一郎、二郎的忠誠懸案,就算有花崗一郎、二郎的親筆遺書,日本各界早在「霧社事件」後,就有過一番激烈論戰,而依然無法有所定論。
- 而魏導要拍攝的是「賽德克‧巴萊」電影,而非「霧社事件」翔實紀錄片,還是需要基於已知的史實前提,兼顧電影本身敘事完整性,從導演角度將參與其中的所有角色做清楚的交代,不然電影就會拍不下去、觀眾也會受不了。
- 而非再度陷入另一場花崗一郎、二郎的忠誠懸案爭論。
至於有些網友質疑下集怎會出現機關槍
事實上,當時日軍的確是有出動機關槍,看起來也不是很重

有圖有真相!圖片在台灣多樣性知識網:日軍為了用機關槍與敵蕃對峙,在馬赫坡岩洞挖掘戰壕(二)
- 請點選[05.時間與文化]->[日治時期的台灣圖像]->[霧社事件]
->選第三頁(總共有8頁),就會有:[日軍為了用機關槍與敵蕃對峙,在馬赫坡岩洞挖掘戰壕(二)]
->電影中的迫擊砲(日軍稱為「曲射砲」)尺寸,我看電影的與歷史照片(照片在第七頁:曲射砲隊從馬赫坡(マヘボ)高地塹濠對大岩窟方向進行砲撃)應該是差不多的,並沒有太小之類的偏差。
-> 大砲也是接近史實(照片在第六頁:山砲隊砲擊馬赫坡(マヘボ)岩窟的情形

- 所以如機關槍之類的「常識」水平之印象,往往未必等於實際的「真相」,在此可見一斑。
- 建議驟然質疑的網友們,要開砲前先考證一下吧

註:這個網頁裡,有許多寶貴照片。有興趣考證的網友,可以自行花時間翻閱
我看到的質疑是衝鋒槍
不是機關槍
機槍跟衝鋒槍是不同的吧?!
當然,二戰時早就有機槍了
當過兵的都知道啊
57輕機槍和50重機槍啊
jerry5309 wrote:
我看到的質疑是衝鋒槍
不是機關槍
機槍跟衝鋒槍是不同的吧?!
當然,二戰時早就有機槍了
當過兵的都知道啊
57輕機槍和50重機槍啊

「霧社事件」是發生在二戰前
至於日軍當時是用什麼槍,請自行看連結
有圖有真相
我去點了啊
是機槍沒錯啊
可是片中不是出現衝鋒槍嗎?

DT675 wrote:
樓主真有心,整理得真...(恕刪)


哈哈,你是裝甲兵嗎?
好懷念的logo
我到現在還會唱裝甲兵進行曲耶

jerry5309 wrote:
我去點了啊
是機槍沒錯啊
可是片中不是出現衝鋒槍嗎?

這我就不清楚了

danieliememe wrote:
這我就不清楚了

早在電影上映前機槍的問題就有被軍武迷挖出來.
片中所用機槍在霧社事件前根本還沒生產..
不過時間點很接近.也不算是來自未來的武器..針對此點魏導有承認
實在找不到替代品.只好用同時期的道具機槍.
阿諾拿飛機用的零件當機槍掃~大家怎麼沒意見?
如果有看紅男爵那個電影~就知道戰爭帶來的武器進步有多快速..
同一時期還有李奧那多演富豪的那個電影..也可以看到進步很快..
十年前的手機和現在的手機差多少???
用此觀點的話~OHOH...又損到魏導了

bugshell wrote:
早在電影上映前機槍的...又損到魏導了


連服裝都會考究了
自然會考究武器,這些在"電影,巴萊"都有解釋,
可以去書店翻一翻"道具篇".
恰巧這段蘋果賈柏斯曾講過的話
對於當時「賽德克族」決定發動必死無疑的壯烈戰役
是最佳的註解!
也是實踐Gaya的途徑之一

賈伯斯:死亡是決定的助力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1/10/06 10:27"

(中央社舊金山5日綜合外電報導)矽谷傳奇賈伯斯今天逝世,令外界震驚。不過對賈伯斯來說,「死亡」反而成為令他做出重大決定的助力。2005年,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對畢業生發表演說,娓娓道來他對死亡的看法。

「沒有人想死,就算是想上天堂的人也不希望透過死亡達到這個目標,但死亡卻是每個人最終的目的地。沒人躲得過,這是注定的,因為死亡極可能是生命最棒的發明。死亡是生命交替的媒介,送走老一代的事物,迎接新生代。」

「記得我將死這件事,是我所用過,幫我做出人生重大決定最重要的工具。」

「因為幾乎所有的事-外界的期望、自尊、對難堪或失敗的恐懼-這些在死亡面前,都將煙消雲散,僅留下最重要的事物。」
「記得自己將死,是我所知最能避免畏懼失去的最佳方法。因為你已經赤裸裸地面對著生命,所以沒有理由不順從內心的聲音。」

新聞來源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