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倒數獲最佳影片...很難懂...

slcp wrote:
當初李安如日中天的"斷背山"後來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都沒得到、結果還是輸給一片不被看好講美國種族衝突的片"衝擊效應"


李安有拿到小金人唷

是最佳影片沒拿到手
斷背山是有得到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項
但是, 可惜主題 "不正確" , 影藝學院不敢把最佳影片給 "同志" 議題的影片

所以, 那一年的奧斯卡 "最佳導演" 並沒有導出 "最佳影片" !!!!!!

-------------------------

我覺得這種藉由展現入侵別人有多辛苦, 來表示反戰思維的模式, 實在不敢苟同

日本作家竹山道雄 (Michio Takeyama) 也寫了一部 Harp of Burma 來講他們日本軍人入侵緬甸有多 "辛苦"

日本入侵緬甸,但故事中的日本軍隊卻又被描述的很痛苦,他們受不了緬甸的怪氣候、風俗等

他們非常的想家,已經到了快要精神崩潰的邊緣

但是,被他們入侵的緬甸人難道就沒有家嗎? 緬甸人被搞到家破人亡又得到了什麼呢??

換來的是日本軍隊的想家嗎?

美國大兵在伊拉克拆炸彈好辛苦, 好危險, 壓力好大

我看到片中那些無法為自己發聲的伊拉克人, 眼睜睜看著入侵者拿著大槍在街上晃來晃去的

那些無奈又無助的眼神才是伊拉克人的 "辛苦" 吧


以這種邏輯來看, 德國人如果也來拍一部當年屠殺猶太人 "辛苦" 的過程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也覺得德國軍人的壓力好大喔

每天都要處理這些猶太笨蛋 (以日耳曼人角度來看), 要殺猶太人, 又要專注對付列強

哇塞! 德軍的壓力才大咧, 有辛苦

日本人也拍一部殺南京人殺到手軟的電影好了, 一邊要對抗國民軍, 共產黨, 一邊又要姦殺南京百姓

還要比賽砍中國人 (alleged "百人斬" by Tsuyoshi Noda and Toshiaki Mukai, 野田毅和向井敏明)

日本軍人也好辛苦

所以這種表達入侵別人有多辛苦的反戰思維, 實在弔詭

真要反戰, 就拍拍那些伊拉克人怎麼看待那些拿著大槍逛大街的入侵者

世界各國至今都無法原諒德軍當年的行徑, 不斷上演電影韃伐批判

二戰結束, 歐洲各國只有一句話 "Germany must pay."

美國人現在拍這個電影, 又是為了啥?
hector1977 wrote:
美國人現在拍這個電影, 又是為了啥?

說得好…贊成。不過拍電影,題材不就是那些嘛。
通常換了屁股就換了腦袋思考就是人類的天性,導演也是、觀眾也是。
這部片拍的不錯、好看是事實,但這部片其實就是一部…好看的“小品”。
個人認為這次奧斯卡就是標準的一齣戲。前夫PK前妻,商業PK小品,真是太有噱頭了!
而結果,就跟阿凡達的結局一樣,早就知道了。評審若再次頒給柯導才是吃錯藥,一切都是“戲劇性”嘛!
the hurt locker只是剛好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被奧斯卡評審“順手拿來”對抗阿凡達這部片,好讓這屆又演出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戲碼;讓他們認為阿凡達不應該也不可能、不夠格(格調)再次讓卡麥隆上台錦上添花的結果達成。
然後小品擊敗商業大作的夢幻可能性在小成本電影製作圈中繼續流傳,成為佳話一樁。
隨著時間的流逝,小品終究還是小品(甚至讓觀眾遺忘),而大熱門將成為氾濫的代名詞。
那麼觀眾呢,常常吃厚切牛排,有時也要來盤清粥小菜嘛~
紐雷克斯的創作坊 http://nukerex.spaces.live.com/
小弟也覺得此片普普,對人心的描述也不夠深刻
我只能說這部片很對美國人的胃口
而且"政治正確"吧!
hector1977 wrote:
…以這種邏輯來看, 德國人如果也來拍一部當年屠殺猶太人 "辛苦" 的過程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也覺得德國軍人的壓力好大喔...(恕刪)
我看了「惡棍特工」後,有覺得德國軍人也很辛苦。
說真的,我覺得看戰爭片還要考慮一些什麼國族主義五四三的話
其實會蠻累
米國人拍戰爭片本來就是拍自己的戰爭啊
用的當然是自己子弟兵的角度
(像克林伊斯威特這樣佛心拍硫磺島美日各拍一片的真的是特例吧)
我覺得重要是裡面劇情有沒有共鳴 戰場氣氛有沒有到位
人物角色有沒有讓人印象深刻
這樣就夠了

不過連我這種常看劇情片的
第一次看這部片真的是前一小時也是不支倒地
氣氛是很緊繃沒錯,但是劇情推展真的是很悶啊
(只比鍋蓋頭好一點)

題外話
奧斯卡這種小品pk商業大咖的片段
去年才剛上演
"No country for old men" 跟"The dark knight"
結果也是前者大勝
想不到很多人和我一樣.........睡著了
通常一些很沉悶的戲
我都看得下去
但是危機倒數..........
實在是一整個無俚頭
看唔

相反地
惡棍特工就很精彩
依開始最佳男配角的訊問就很有戲劇張力

有時實在搞不懂奧斯卡的邏輯
與版主同感

看到James男主角在宿舍放著超大聲重金屬音樂自HI,一次任務結束後與同僚飲酒哈麻。想到一部越戰老片<好像是前進高棉(1986)>在一處被越共包圍基地中幾名班兵在佈置成夜店似的碉堡內哈麻飲酒過著有酒今朝醉的生活。
兩部片子給我的感覺是一樣的,只不過"危機倒數"讓我更迷惑,到底是在探討美國政策?戰爭本質?個人英雄?同僚信任?

James追到男孩家中後那一段看不太懂?


ps.
前進高棉(1986)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導演/影片..等四項大獎
美軍打二戰應該算比較不辛苦的一方
陣亡38萬
最辛苦應該是德俄大戰
德國和佔領國聯軍共死600萬 俄國正規軍死亡800萬
比較不解的是 當初日軍能從馬來西亞原始森林打新加坡
卻在中緬野人山幾乎全軍覆沒
從八國聯軍起 美國幾乎都是打聯合戰 即便是小如阿富汗
印象中也是40幾國聯軍
昨天趁熱,再看了一次。

1. 是一部以戰爭為背景的劇情片。說是戰爭,這片的時空背景應該是戰爭已經結束,美軍已經是佔領軍的狀態。

2. 其實這片沒有劇情,完全聚焦在表達小組內幾位士兵的心理狀態及互動,所以也沒什麼艱澀的。主角被拐到民宅去找小男孩的家人,一開始是基於義憤而衝動的一個反應。結果發覺自己弄錯後,覺得迷惘又有氣沒處發洩之際,被另一個更憤怒的歐巴桑轟出家門。不也就是給這個當英雄當上癮的主角,當面給甩一個耳光嗎?

3. 人性(心)刻劃,有。大格局的批判,沒有。不覺得這部有反戰的意味,就算有也不是編導的重點。我甚至覺得編導刻意避開對伊拉克戰爭的評判,這才是政治正確。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