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末 “電影”出現以來
在畫面比例上
一開始 延續 照像術 的底片比例
正方形
隨著
柯達先生將底片規格化
電影才變成後來的長方形的螢幕與畫面
(把以前的135底片倒過來,切一半)
這裡面又分為 長寬比更高的 新藝綜合體之類的
(要追求更接近人類眼睛的視野)
至上世紀40年代
電視發明
映像管螢光幕為 4:3接近 正方形
但電影畫面是長方型(接近16:9)
所以若電影畫面要在電視完整播放
就要做上下黑箱
進入數位時代
電視畫面變成長方型的16:9
電影幾乎不用底片拍攝或底片拷背版
電視與電影畫面規格 趨於統一
除非是看之前給4:3電視的拷背版
不然 數位時代,電影電視畫面比例應該都一致了
至於誰出錢的問題
時代潮流(技術規格)
與導演的企圖心
才是選擇 用什麼技術 ,想 達到怎樣的美學成就?的關鍵。
拍電影無論用很多錢來拍,或用很少錢來拍,用很高科技來拍,用很陽春來拍,, …對一部好電影的成就來講,都不是問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