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還不錯。不過整部電影來說,還是Fury好太多了。雖然Fury坦克戰鬥場面比較少,但緊張刺激度還是勝這部,而且寫實度也完勝。這部看點就是在打擊慢鏡頭特效上著墨很多,看得也很爽,而且算是Good Ending,看了心情不會低落。

Fury結局很慘烈,結局也不算完全悲劇,但給觀眾一種滄桑的感覺。這點就是全劇的精神,俄國這部就顯得平凡很多。

Fury最大看點是對白,對白非常吸引人。只想看坦克對戰的,Fury就那些。這部坦克戰非常多,而且運用了各種坦克戰術,以坦克戰多樣式來說,這部就勝很多。緊張刺激度,還是Fury完勝。可能面對的是德國虎式,那壓力氣魄不是豹式能比的。
電影「T-34」後段出現的豹式戰車為1944年九月下旬之後生產的G型後期量產型,生產過程中漸次附加的外觀特徵包括取消駕駛座前方覘視孔以簡化生產並增加裝甲前沿(glacis)的強度、車體上部側面不具段差、左側發動機排氣風扇增高以利與發動機連動的戰鬥室增溫系統(Kampfraumheizung)佈局、避免困彈(shot trap)直擊車體前方頂部裝甲的頷式砲盾、加裝排氣管滅焰器(Flammenvernichter)以資夜戰等。






電影中的豹式戰車具有左側發動機排氣扇塔與頷式砲盾兩項後期量產型特徵,同時也具有防磁塗裝(Zimmerit)。但裝甲前沿上的駕駛覘視孔不應存在。



然而1944年9月10日防磁塗裝即已廢止;左側發動機排氣扇塔則自同年9月22日成為出廠標準配備。排氣扇塔與防磁塗裝並存的例子極罕見,如照片中1944年9月23日在西線戰場遭擊毀的豹式戰車,推測為八月間防磁塗裝未廢止前用以測試排氣扇塔的G型後期型預量產批。


不論如何,同年十月間開始配備的頷式砲盾就不應與防磁塗裝並存。此外,豹式戰車G型已取消駕駛座前方覘視孔,自然不會如電影般遭敵方瞄準此處而擊穿。這些都是電影考證上的疏失。

電影中的豹式戰車正面裝甲前沿繪有武裝親衛隊第十二裝甲師「希特勒青年團」(12. SS Panzer-Division "Hitlerjugend")師徽。該師在1943年10月30日於比利時成軍後持續部署於西線,參與1944年六月上旬起的諾曼第戰役以迄翌年元月下旬止的「守望萊茵」作戰(Unternehmen Wacht am Rhein),即突出部之役。1945年二月方劃歸南方集團軍開赴匈牙利對抗東線俄軍,直到終戰。

電影後段擄獲復原的T-34-85預計以俄軍戰俘操縱,作為德軍戰車射擊訓練活靶。此處戰俘營為代號Außenlager S III的奧爾德魯夫集中營(Zwangsarbeitslager Ohrdruf),位於德國中部萊比錫西南方約145公里。該地自1941年底即開始收容俄軍戰俘,但至1944年秋才由納粹黨親衛隊(Schutzstaffel,簡稱SS)接手管理。1945年4月2日因盟軍迫近,營囚由親衛隊成員驅趕前往西南方51公里處的布痕瓦爾德(Buchenwald)集中營,過程造成千名營囚死亡;希特勒青年團(Hitlerjugend,簡稱HJ)成員亦參與此死亡行軍。

希特勒青年團源自1922年創設的納粹黨青年聯盟(Jugendbund der NSDAP),1926年七月更名。該組織雖有例行軍事訓練,其巡邏勤務隊(HJ Streifendienst)也作為武裝親衛隊第十二裝甲師的人員培訓單位,但並非軍事部隊,也不歸武裝親衛隊(Waffen-SS)管轄。事實上武裝親衛隊第十二裝甲師不曾部署於奧爾德魯夫地區,亦不曾參與此集中營的相關事件。因此電影後段的戰車追逐情節全屬虛構。

以歷史背景而言,電影後段的事件理應發生在1944年十月至十二月初之間,即自豹式戰車G型後期量產型開始生產配發部隊至守望萊茵作戰展開前。場景地面並無積雪,與奧爾德魯夫地區在一、二月間才會降雪的狀況相符。


此時在諾曼第戰役期間損失慘重的武裝親衛隊第十二裝甲師已後撤至德國西部盧森堡邊境的艾費爾(Eifel)山區,再轉進漢諾威西北50公里的寧布爾格(Nienburg/Weser)整補,兩地分別距奧爾德魯夫380公里與260公里之遙。該師在同年12月13日再次部署於比利時邊境的艾費爾山區,準備參與守望萊茵作戰。

武裝親衛隊第十二裝甲師在成軍時以武裝親衛隊第一裝甲師「阿道夫·希特勒親衛旗隊」(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ler,簡稱LSSAH)移轉的資深軍士官為骨幹,因此諸多運作細節皆一併承襲。例如戰車砲塔戰術編號中的末碼即不從1開始,而沿用成軍時武裝親衛隊第一裝甲師自5起始的流水號;且此編碼方式至終戰皆未曾改變。







因此電影中所見的111號車、112號車並非該師的編碼方式。且迷彩亦非當時德軍裝甲車輛慣用的樣式。


此外,德軍主角Klaus Jäger在1941年十月為國防軍第十一裝甲師上尉,1944年十月為武裝親衛隊第十二裝甲師上校。在不同軍種間的轉移並不多見。
redshoulder wrote:
電影「T-34」後...(恕刪)



紅肩兄
除了西線 Barkmann's corner 外,東線有無 Panther 交換比史蹟 ?
紅軍 T34/85 有無類似史蹟
畢節望族後裔

介紹一下本片主角 T34/85 內部操作 (有字幕)
畢節望族後裔
ai_0301 wrote:
除了西線 Barkmann's corner 外,東線有無 Panther 交換比史蹟 ?
紅軍 T34/85 有無類似史蹟...(恕刪)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與蘇聯野戰部隊所呈報的戰車獵殺紀錄並不確實,原因包括戰場觀測不易立即辨別全損、半損或棄置、半損戰車經拖救修復即能回役、故意浮報等。只有當交戰獲勝確保戰場後,逐一盤點敵軍遺留的車輛才有機會實質確認戰果。因此德軍高層會將部隊呈報的戰車獵殺戰果調降三至五成,以較精確估算敵軍實際戰力損失。而俄軍浮報五倍以上戰果的狀況也是通例。所以在沒有確切數字佐證的情況下談交換比,不啻緣木求魚。

根據德國官方紀錄,以下戰車獵殺王牌的戰績部份或全部以豹式戰車締造,可作為參考。大部份為東線戰績。

RK:騎士鐵十字勳章
RKE: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
RKES:橡葉佩劍騎士鐵十字勳章

• Major Gerhard Fischer (PzRgt 23): 102, RK
• Oberfeldwebel Hermann Bix (PzRgt 35): 100+*, RK
• SS-Oberscharführer Ernst Barkmann (SS-PzRgt 2): 82+, RK
• Generalmajor Franz Bäke (PzRgt 11/PzBrig 106/PzDiv “Feldherrnhalle 2”): 79*, RKES
• SS-Oberscharführer Heinrich Warnick (SS-PzRgt 2): 77*
• SS-Oberscharführer Hubert Ludwig (SS-PzRgt 2): 70+*
• Feldwebel Rudolf Larsen (PzRgt “Großdeutschland”): 66, RK
• Oberleutnant Hans-Babo von Rohr (PzRgt 25); 58, RKE
• Leutnant Horst Giese (PzAbt 5): 58, RK
• Oberfeldwebel Herbert Elsner (PzRgt 23): 56
• SS-Untersturmführer Konrad Heubeck (SS-PzRgt 11): 52, RK
• Oberfeldwebel Gerhard Brehme (PzAbt 52): 51, RK
• Oberleutnant Hans-Joachim Weißflog (PzRgt 16): 47+, RK
• Oberfeldwebel Fritz Scherf (PzAbt 103): 42, RK
• SS-Obersturmführer Hans Dauser (SS-PzRgt 1): 34+, RK
• SS-Obersturmführer Alfred Großrock (SS-PzRgt 5): 29, RK
• SS-Hauptsturmführer Hans Malkomes (SS-PzRgt 1): 24+, RK
• SS-Obersturmbannführer Friedrich Holzer (SS-PzRgt 2): 19+, RK
• SS-Obersturmbannführer Paul-Albert Kausch (SS-PzRgt 11): 19, RKE
• Oberfähnrich Wolfgang Hartelt (Fallschirm-PzRgt "Hermann Göring"): 17, RK
• SS-Obersturmbannführer Fritz Langanke (SS-PzRgt 2): 9+, RK
• SS-Obersturmbannführer Karl Mühleck (SS-PzRgt 2): 7+, RK
這片戰鬥畫面看得滿爽的,主角們從集中營逃出來,在德國境內跑的那段也很有趣,還去市集補充油料跟食物,難得的輕鬆畫面。另外前面戰鬥一開始,有台德軍坦克砲塔外掛著兩隻火腿?
ilovesinging wrote: 
另外前面戰鬥一開始,有台德軍坦克砲塔外掛著兩隻火腿?...(恕刪)

這火腿看來是由村落掠奪的戰利品。


在戰局順利的時候,對部隊士兵的搞笑大概都能睜著眼閉隻眼。甚至在系列宣傳電影「德意志週報」(Die Deutsche Wochenschau)中亦特意在戰車裝甲板下加熱,藉煎蛋影射北非的炎熱氣候,傳遞予後方戰局輕鬆的訊息。




士兵的即造雪地迷彩裝扮通常也用掠奪而得的被單桌巾改造。







而這也不是德軍的專利。

軍武迷參考一下
畢節望族後裔
ai_0301 wrote:
軍武迷參考一下

搞錯了喔,髑髏頭本來就是國防軍(Wehrmacht)裝甲兵的領章。




武裝親衛隊(Waffen-SS)領章用SS與階級,髑髏頭是帽徽。





另外一個制服上的明顯差別為德國國家紋章鷹章(Hoheitszeichen)的位置,國防軍在右胸、武裝親衛隊在左上臂。兩者鷹章設計亦有些許不同。
ai_0301 wrote:
軍武迷參考一下 ...(恕刪)

電影裡的三號戰車應是換裝長砲身5 cm KwK 39 L/60戰車砲的J型後期量產型,但此構型在1941年十二月才開始發配部隊,時間序不符。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