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功夫好不好是其次 但團隊訓練要夠
一隻槍舞的在好 也過不了十隻槍排好向前突刺
所以基本上陣型隊型一亂 很容易被分割包圍殲滅
所以騎兵在冷兵器時代幹的就是突破 造成對方震憾恐慌 破其陣 然後在分割包圍消滅
著名例子是闖王李自成親帥大軍打吳三貴的關寧鐵騎 兩邊都是用兵好手
撐到後面好不容易李自成有點小贏面 時
滿清辮子軍就從另一邊殺下來 當場李軍兵敗如山倒
大部份都被屠殺在逃亡時 而非當時戰場上
這也是很有趣的事 就是打時死的人有時往往比敗時逃亡被屠殺的少很多
所以投名狀一開始那個太平軍的頭被討取後 下一幕應該是一堆太平軍四處逃 然後被清軍一個個當豬來殺
真實的戰爭往往就是這麼殘酷
例如大家熟知的關羽,寶馬+青龍偃月刀+自己鍛鍊的武藝,去砍那些手持木棍掛著鐵叉的小兵,簡直像坎泥人一樣乾脆。
要怎麼比呢?譬如你去找一個健美先生或者舉重冠軍,讓他拿著10公斤的鐵器跟你拿著2公斤的木條對砍看看,雖不至於秒殺,大概也走不出十秒吧?
古代的將軍,如果不是靠兵法勝出的軍師、參謀,一般的軍馬長,部隊長靠的都是武力,能統御百人千人的百夫長、千夫長,就絕對是我們眼中的阿諾、史特龍那種的啦,更何況統兵五千、十萬那種武將?
有句古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其實,這是後人不解戰爭的殘酷,用來嘲諷這些武夫才說的刻薄話。這句話應該倒過來說:萬骨枯成一將功。戰場上,每個人都有可能隨時被敵人做掉,只有最後回來的人才能拜將封侯啊!
大家看英雄片、戰爭片,常常都會笑問:唉,因為它是男主角所以他不會死。這種觀點完全錯誤,因為,電影裡的男主角就是去演那個沒死的英雄啊!如果會死,還會去演他嗎?死了,就不會有這個英雄故事了啊!
三王三王--立志成為中山先生的兩倍--串出
袁崇煥 就是一個例子 . 還一炮弄死了戰力超強的努爾哈赤
陽明山的由來王陽明,也是個名將,只是大家都不知打仗也是他的專長之一
連史上有名的大帥哥 蘭陵王 都要帶兇惡面具, 以免拿下來被當成美少女 , 也是威風八面的名將
西洋的亞力山大 也是看起來弱不禁風 一上場就打的虎虎生風 變霸王一枚
所以肉棒子那種通常算是有勇名 . 但不等於一定可以是名將
要打勝仗 知兵用兵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
拿武力+10的神器 一般也不過是武夫一名
所以就投名狀來看 大哥也算是知人善戰 撇開道義來看
無論是屠降兵或屠城 老實說古代歷史無論那個朝代都是這樣子幹
心狠手辣才是亂世活命的不二法門
還好只是為了包子
古代多的是還有把降兵通通給醃製成臘肉當軍糧填肚子的
沒東西吃?? 簡單 把敵人宰了BBQ來吃全餐
留你全屍還真是給面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