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a_Hsu wrote:電影用愛迪生對西屋,是以下駟對上駟,很奇怪。愛迪生是研發頭子,他對手應是特斯拉。投資愛迪生的是JP摩根,理應用JP摩根跟投資特斯拉的西屋對打才對。 啥鬼下駟上駟那時就是愛迪生電力公司對西屋電氣,公司對公司JP morgan是投資銀行,誰能贏就投資誰,跟西屋打個鳥
michaelpudding wrote:另外就電影內容來看,AC是已經發明了,只是被西屋先拿來商業應用,這樣解讀對嗎? AC早就有了,電力網需求跑出來後,AC比DC適用,電力網用高壓傳輸,電流小,損耗少,而AC的變壓手段比DC容易得多(在那個年代),如此而已。ps. 長距超高壓直流(DC)變壓器很晚才實用化... 實際上,直流的損耗更小。
Lisa_Hsu wrote:真的對這故事有興趣,去看歷史評道迷你影集創新之手...(恕刪) 極度推薦樓主說的歷史評道的迷你影集:創新之手(The Innovators: The Men Who Built America),影片的那幾位主角基本上就是把19世紀美國推向現代工業化的重要推手,想認識近代美國歷史的一定要看。另外看完亨利·福特那一集後,推薦序看這部:成就美國的汽車 (The Cars That Made America)
aronyang wrote:崇拜特斯拉也是一種被...(恕刪) 精確地來說, Tesla 最重要的貢獻是發明了交流馬達, 以及大力鼓吹AC電網. 有了交流馬達才boost了AC發電的大量需求, 也是電動機大爆發的開始.如果有人自稱讀過電磁學, 應該不會不知道磁通量密度 B的計算單位就是 T(Tesla), 不知道讀的電磁學是哪一本, 我讀的是 D. K. Cheng
特斯拉也沒有發明交流馬達。數學讓特斯拉的大腦停不下來。特斯拉有多相馬達的專利。國中、高中老師應強調歷史上的「電流大戰」的核心其實是數學。數學不行能發明什麼東西的時代,早在愛迪生的年代就結束了。「電流大戰」是一部好電影。「電流大戰」另有導演剪接版,與院線版有一些些不同。
雖然特斯拉有許多(已被認定和未獲認定)成就, 但他真是一個古怪的人,而且他的怪異行徑隨著年 齡增加而更加明顯。他總是帶著白色手套,難得跟 人握手,因為他的病菌恐懼症越來越嚴重。他從不 住在 3 的倍數之旅館房間和樓層,畏懼女人配戴珍 珠耳飾,堅持用餐時要使用大量餐巾,以用來一絲 不苟地擦拭他的銀餐具。在他生命末期,他做出死 亡射線的奇異主張,說它可讓整支軍隊瞬間消失, 且能和外星球通訊。特斯拉於 1943 年 1 月 7 日在他最後居住長達 10 年之久的紐約客旅館辭世,幾乎身無分文。死後 9 個月,美國最高專利法庭判定無線傳輸和廣播之父 應該是特斯拉,而不是馬可尼,這對已故的發明家來說算是有點遲來的勝利。-文 蕭如珀、楊信男 (譯自 APS News ,2003 年 5 月)另,台灣科學雜誌不應該做出「交流電之父特士拉」的標題。
riklin wrote:維基百科:1888年...(恕刪) In 1886, English engineer Elihu Thomson built an AC motor by expanding upon the induction-repulsion principle and his wattmeter.歐洲人更早做出交流馬達。是數學能力讓特斯拉做出多相馬達(交流馬達的改進)。
最近看了MOD紀錄片:好萊塢製造 Made in Hollywood,講好萊塢電影變遷,多少明白「電流大戰」為何變成這樣過去好萊塢電影成本低,導演主導權高,所以會有各種有趣觀點的影片但現在拍片聲光效果愈來愈誇張,成本愈來愈高,所以逐漸演變成資金集中少數大片,小片乏人問津。像「教父」這種投資冷門小片大爆紅,現在好萊塢不可能發生,小片在好萊塢找不到投資金主趨勢形成後,現在電影真正主導者是銀行,不再是導演。所以才會覺得「電流大戰」很介意摩根財團的看法,把叛逆的特斯拉壓縮到不行。幫特斯拉平反?做夢吧!也因主導者是財團、精算師,不再是藝術家,所以電影變得愈來愈老套、乏味,導致近年來電影銷售收入下降
Lisa_Hsu wrote:但現在拍片聲光效果愈來愈誇張,成本愈來愈高,所以逐漸演變成資金集中少數大片,小片乏人問津。 小片還是有,少人注意而已.比起底片時代,小成本拍攝電影只會更容易,但是要在電影院上映的確更困難.現代電影院投資成本高,絕對是市場優先.所以許多小成本電影會直接走上電視台或網路通路.對投資人來說,能賺錢的電影就是好電影,得先賺到了錢,才能有辦法投資賠錢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