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克爾克大行動 Dunkirk》陸海空視覺海報與電影片段 獨家搶先看!

wessley wrote:
google 很好...(恕刪)

不會去看的理由是?

雖然說要不要看都是個人自由啦
但既然在人家介紹文下特別留個言說不會去看
好歹寫一下理由
不然真的很奇怪
Sinopacvc wrote: 敦克爾克撤退失敗後,英國將會與德國議和,美國不會進入二戰歐陸戰場。沒有西線壓力,也不會有北非戰事,德軍將可以徵調超過兩百萬原屬西線部隊進入東方戰線。史達林格勒包圍戰中若是德軍多三個軍,結果將完全不同。
不要不懂裝懂。

這種what if式問題的答案當成趣談就好,不要就這麼當真了。敦克爾克撤退若失敗,英國遠征軍(British Expeditionary Force,簡稱BEF)將損失20萬人。但這數目對英國而言並非承受不起:英國當時並無動員問題,且大英國協在二次大戰巔峰時期就曾有過八百萬軍人。也許一次損失20萬人對民心士氣造成的巨大影響會迫使英國政府朝向議和,但1940年5月10日就任的英國首相邱吉爾應非此個性、英國人的民族性似也非如此。實際上短期內青黃不接的是裝備損失:英國遠征軍在敦克爾克棄置了700輛戰車、1,200門野戰砲、500門防空砲、850門戰防砲、11,000挺機槍、45,000輛汽車及卡車、20,000輛機車以及巨量彈藥,約可裝備八至十個師。而英軍當時剩下的只夠裝備兩個師共四萬人。然而這是歷史事實,而英國也挺過去了。關鍵在於英國挾絕對海權優勢,且制空權也未處於劣勢。德軍既無法橫渡英吉利海峽登陸英倫三島,也無法實施海上全面封鎖,更無法藉無差別轟炸毀滅英國城市。這些在敦克爾克之役結束後的一年內,都曾為英德兩國一一驗證過。因此英國遠征軍在敦克爾克的撤退行動不論成功與否,在實質上其實並無差別。既然如此,為何還要議和?

至於美國,羅斯福總統從1940年底起就開始準備介入戰爭,只差一個正當理由而已。在1941年底前美國雖未參戰,但這個由羅斯福形塑的「民主的軍火庫」(Arsenal of Democracy)也藉租借法案實質援助盟國。

這種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少數幾乎全球軍事史學家都同意的歷史事件,您一句不要what if就推翻。

後學見識淺薄,受教了!

http://www.historytoday.com/patrick-wilson/dunkirk-victory-or-defeat

這裡有另外一位見識淺薄的歷史教授,希望他懂得改進!
Sinopacvc wrote: 少數幾乎全球軍事史學家都同意的歷史事件,您一句不要what if就推翻。
後學見識淺薄,受教了!
http://www.historytoday.com/patrick-wilson/dunkirk-victory-or-defeat這裡有另外一位見識淺薄的歷史教授,希望他懂得改進!

教歷史、出書的不代表經歷過相關學術訓練,也不一定是教授。大大舉的那篇網路文章作者簡歷如下,可作參考。這位仁兄的立論並非不對,而是這種what if式問題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Take it easy.

Patrick Wilson was educated at Marlborough College, Wiltshire and studied history at Manchester University. He was a member of the OfficerTraining Corps, and for the past seven years he has been heavily involved in training young people in the art of survival on Combined Cadet Force and Duke of Edinburgh Courses. He has taught history at St.Edward's School, Oxford, Millfield School, and at Bradfield College in England.

不過這篇文章提到當時德國空降獵兵推手司徒登(Kurt Student)中將。說他早在侵法戰役之前就已有空降突擊英國的腹案,還說希特勒都不聽將軍們的建言,就只有司徒登的話可能還聽得進去,但很可惜他在敦克爾克之役時正巧受傷在休養。最後引述司徒登在多年後的說法,認為敦克爾克之役後,若對獲救的英國遠征軍即將登岸的港口發動空降突擊佔領,則英國命運將會如何,還在未定之天云云。


事實上就在1940年5月10日,侵法之役發動首日,德軍以馮•斯波內克伯爵(Hans Graf von Sponeck)中將率領三千名傘兵發動海牙之役,企圖佔領數處荷蘭機場、俘虜荷蘭政界高層以迫其投降。這場史上首次大規模空降作戰卻以大敗收場:德國傘兵千餘人傷亡、逾一千七百人被俘,而馮•斯波內克中將也差點在被俘之列。但因5月14日荷蘭就投降了,所以這場敗仗並無礙戰局。司徒登中將也在同日發動的鹿特丹之役差點被俘,之後又受武裝親衛隊誤擊頭部重傷。雖然司徒登中將與馮•斯波內克中將分別在1940年5月12日及14日以西線的傘降攻堅行動總體貢獻獲頒騎士鐵十字勳章,隨後司徒登亦晉升上將,成為空降獵兵總監,但海牙之役的慘敗使希特勒對大規模空降突擊充滿疑慮;且此役損失172架Ju 52運輸機也佔當時德國空軍運輸機群戰力之半,連帶使橫越海峽空降突擊英國的可能性化為泡影。德軍直到1941年五月下旬克里特島之役因形勢之利才再度大規模使用傘兵作戰。但隨著克島之役再次慘敗,德軍空降獵兵原則上就只作為步兵使用了。

所以本文章拿司徒登和德國傘兵出來講敦克爾克之役後要飛越海峽空降突擊英國,倒頗令人發噱就是了。作者爬梳文獻鞏固論點的嚴謹程度,從這點也可一窺。
你要不要再多唸幾年書?

farside wrote:
中文譯名是在搞笑吧!
明明是大撤退,大逃脫,大轉進,大播遷(痾,太敏感..)...(恕刪)
Randolph wrote:
不會去看的理由是?...(恕刪)


劇情感覺完全不吸引我....
人間五十年、下天の内をくらぶれば、夢幻のごとくなり一度生を得て成せぬ者はあるべき か
劇情吸引不吸引你...好像跟樓主沒關係 = ="

這樣有點沒頭沒尾的...

wessley wrote:
劇情感覺完全不吸引...(恕刪)
剛從戲院走出來,超難看
看一堆人對此片一面倒的正面評價,昨晚也跑去看.

果真是諾導的風格, 從蝙蝠俠三部曲-全面啟動-星際效應-敦克爾克, 影片從頭到尾大量使用高分貝的配樂襯托電影, 敦克爾克的音效真的不是蓋的, 還有剪接, 這兩個技術獎明年奧斯卡應該是可以順利入圍. 至於電影, 我承認這部戰爭電影不是我的菜, 但身為諾導小粉的我, 諾導的每部電影一定要進戲院支持一下.

飾演湯姆哈迪這位真實角色最後不知道怎樣。。
我認為這部電影應該歸類在藝術片而非戰爭片
因為用戰爭片的心態看這部電影只會產生錯誤的期待
如果諾蘭是個品牌
我是不吃這個品牌
真心不覺得這部電影好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