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len wrote:
我是看那兩分多的預告...(恕刪)


這部電影最難得的地方就在於..故事相當複雜..沒有明確的主配角...
看完之後雖然說不太出個所以然(因為故事表達的東西很多)..但其實是相當明確清晰的...
魏導說故事的功力相當不錯....大家說不太出來..實在是因為我們說故事的能力跟魏導差太多了..

至於追不追流行...我從剛上映就去看了..當初是純粹希望讓魏導多賺一點錢...
因為我希望快點看到塞德克巴萊拍出來....
可是看完以後..我認為這是我所看過敘事功力最強的一部國片...
即使放在好萊鎢片中..也不遜色~~
愛情在野黨 wrote:
如果你看完後,再來講,我覺得這一切都是應該的,因為你看過了,你的心得是如此

但你沒看過就可以因被女友說丟臉而讓自己心生疑惑,自己卻又不進戲院解惑??..............................恕刪)


天...我只能說海角七號那兩分多的預告片拍的不錯,能讓我掰出那三句話。

電影元素的融合絕對不是,單純都放進去,編入劇情就可以!

這就跟繪畫一樣,各種元素互為表裡,不要一起搶鏡頭,當主角!這是我說『太多重點,就是沒有重點』的意思!

其他的特點,沒看過就可以猜出來,大家還說對,這些特點都有,我對這電影就沒興趣了。

稍早,看了一位網友的回文,他提到本地外地的文化影響,這種訊息讓我比較想看這部電影!

我被說丟臉,是因為一個不追逐流行的我,因為『大家說好看』就跑去看,還說不出那裡好看。

對她一點說服力都沒有!

經過這一番討論,我去看完回來再跟大家討教!

愛情在野黨 wrote:

我想你說的這些話

等你看完後再來講比較恰當

沒看過就可以說成這樣子,你也真的蠻厲害的

海角七號的確有你述說的那些

熱情洋溢,青春奔放的寫實?

還是心懷希望,永不放棄的浪漫?

又或是,輕鬆逗趣,本土風味的詼諧?



但你就說重點太多,等於沒重點,你以為這是考試猜題嗎??更何況你以為電影沒辦法融合這些元素嗎??

電影如果也可以用這句話比喻的話,那一堆電影應該早就被你踢到牆腳了吧

如果你看完後,再來講,我覺得這一切都是應該的,因為你看過了,你的心得是如此

但你沒看過就可以因被女友說丟臉而讓自己心生疑惑,自己卻又不進戲院解惑??..............................

我也不是專業影評

只是我覺得好看,就是好看而已




我都已經在文章裡面說融合的恰到好處了..但是對於有先入為主觀念的人是看不進去的....
因為他應該是不相信國片可以做到這個程度...所以他也不會進電影院看

看過再來討論... 跟沒看過的人討論劇情基本上一點意義都沒有的..

還有這部片剛上演的時候是非常小眾的..如果你有在注意國片的話...他上演第一個星期的總和票房才兩百多萬....
這個還是在之前試映超好口碑的情況下才有的票房...
會流行是因為他好看...跟一般的流行片是完全不一樣的...


話說回來..這部片也不是完全沒缺點..
但是好看.. 對長期有再看國片的我來說..就夠了... 勸不認識的人去看,倒不如自己花錢帶朋友進去看實在...
已經好幾個被我陷害完以後又自己花錢去看第二次第三次... 爽...
RoseRider wrote:
但你就說重點太多,等...(恕刪)


你自己翻翻前面幾頁,有幾位推薦這部電影的方式,可是比你深入的多了!
其實不『盲目』跟隨流行是很好的原則,
極端的人才會為了反流行而反流行,
相反地就是只是因為流行而跟著流行走,
完全失去了自己自主判斷事物的能力。

但什麼東西流行起來了,去接觸一下或認識一下無可厚非,
都是每個人的選擇。

而海角七號能有如此口碑至少代表它在統計數字來看,
是有更多人看完此部電影而號召其他人去看,所產生的邊際效應很大,
越多的正面評價代表更多人對於海角七號所拍攝優點之處的認同,
這只代表一個現象,非代表所有人一定都會喜歡這部電影。

所以我覺得有人看了此部電影不喜歡很正常,
至於沒看過電影或只看預告或從口耳想傳,
甚至周邊訊息或對角色的喜好去判斷自己對一部電影的選擇或是否要進戲院觀看,
完全是個人的喜好或初步印象所產生的選擇,沒什麼對錯。

有些電影的確看預告就可以看出個所以然,
不過嚴謹來說,要確實的討論一部電影的好壞或有沒有重點的一個最基本的基準點,
就是至少先看完此部電影。
Sallen wrote:
我被說丟臉,是因為一個不追逐流行的我,因為『大家說好看』就跑去看,還說不出那裡好看。
對她一點說服力都沒有!


好怪哦!如果還沒看之前就知道裡面演了什麼....那幹嘛還進去看....

如果真的要有說服力~我覺得大大您應該自己先去看一次、有心得且也覺得好看之後、再邀請女友去看吧!

PS.看個電影還要說服力...覺得大大您真的是辛苦了
Sallen wrote:
大家說了這麼多,這部...(恕刪)


既然你不想看到"好看"這種沒意義的推文,那你應該從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再說吧,

我記得前面有一些網友有寫心得文(不知道在第幾頁),不過可能有一點透漏劇情,如果你要專業一點的評論,可以去看

不管你用什角度看這個電影,你要的資訊在這個討論串中都有,請仔細看吧

另外,提一下一些不喜歡看這電影的朋友所提的理由
1.有日本人
2.有髒話
3.都講台語
原則上你如果先天上會討厭1,2,3點的話,那你還真的不能去看,因為你看完出來一定會說幹,浪費錢
星期一,二。。。日,無窮迴圈@@
有些人對劇中一些人物的行為不認同
但是現實而言卻是如此

阿嘉當起郵差吊兒郎當
不負責任,演唱會前還在沉澱,急死一幫人
大多數人不都自私,失敗就憤世嫉俗嗎

樂團裡的人都有缺點,有優點
基本上大家都是平等的
沒有誰是老大的問題
也就有演唱會時串通好了
各拿自己最喜歡的樂器來演奏
雖然是雜牌軍
但是觀眾一定可以感受到演出者表演的熱情

沒有人是完人
裡面的人物都有情緒,有自己的想法
就是這樣的電影才是吸引人的
住過南部的人,一定可以感受到這部電影多麼貼近現實!!
我也很想看
但是到下檔都沒機會了吧.................

有些人對劇中一些人物的行為不認同
可能是社會歷練不多吧~~~
我雖然不敢說多老江湖
但對我而言
蠻多樣的人都看過, 就網友的描述
那樣的人一點都不奇怪........
更怪,更沒職業道德也都有
相反的, 好人也很多
相信很多網友不論在工作或生活中多多少少一定也碰過.............

我很認同樓上所說: 要討論一部電影的好壞或有沒有重點的一個最基本的基準點,就是至少先看完此部電影
畢竟預告片跟整部電影給人的整體感差太多了 (所以我也很想看啊~~)
在我的想法裡
能做到把諸多議題融合給人完整感受的話, 好看是一定的 (也許本片主題就是包容?)
畢竟嘗試含括不同主題, 結果卻變成七零八落的電影太多了
我還蠻期待Sallen網兄看完後的評論~~~~
Sallen wrote:
您提到國片常常陷入藝術片的迷思,我覺得國內藝術片拍的比較好呢!....(恕刪)


屋~我所謂藝術片的迷思是指把電影當成導演抒發個人理念的片子
並沒有指藝術片不好,相反地我對台灣藝術片有很高的認同性
以前因為科系關係,一個學期要看個好幾部這類型的片子(要寫報告...含紀錄片)

以下是在下在另一串討論的留言

----------------分----------------
曾經在大學時期修影片課時聽到,
好來烏是電影製造業,香港是電影加工業,台灣是電影手工業
一部廣告的預算都比國片的電影預算高....之類的話

如果說十多年前我們和香港電影是(差不多)平起平坐的話,一樣都在約十年前遇到瓶頸(就是"賭"系列的王朝過後)
至少5~7年前,香港電影有走出那個窘境。而我們國民卻把國片還定位在"新烏龍院"的時期
其實這段期間台灣國片難生存,不外乎用幾種方式發展
1.去外國發展。這類片大都以藝術著眼,很多的故事敘述都是以導演要表達的概念為主。懂電影語言的人可能會欣賞,但是要一般觀眾看得懂....就很冒險了。
例如蔡明亮系列....幾年前有部叫"天邊一朵雲"就是不脫蔡導的方式,結果因為新聞重腥色的報導達到宣傳的效果,而一般民眾又抱持看a片的心情進去然後一頭霧水得出來...

2.尋求外資。由於這十年來,從駭客任務matrix把中國武學重新帶入西方,以及臥虎藏龍的成功。西方對中國文化又感興趣,而一些片子也轉而尋求外商的投資,例如"雙瞳"和港片的"功夫",但是外商片又因為要顧到外國觀眾看,所以在故事的情節上沒辦法深刻地做出中國根深的文化,最明顯的就是(抱歉提一下大陸導演)某張大導的史詩戰爭片總會有些啼笑皆非的台詞,華人覺得對白夠沒內容,而太深的對白外國人也看不懂就是....
(劍~好快的劍,當年把這部片當kuso片看的人蠻多的)

3.拍紀錄片。紀錄片所花費的就比一般劇情片來的少,當然最花功夫的就是時間和精力了。至少不用花錢做排場、找專業演員,只要導演在敘述要表達的故事上能為觀眾所接受,至少有一定的票房和口碑,例如"奇蹟的夏天"、"無米樂"。而國內紀錄片界的"得獎派"就不另提了...

回到現在,海角七號會成功有很多要素,
一.國片的開花結果,其實國片早該有這種水準,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去年我說要約去看"練習曲",友人的反應大都是"阿~國片..算了"。像去年的"不能說的秘密"也類似這種情形

二.故事貼近人民,淺顯易懂,不會有像看藝術片般的霧殺殺,

三.眾多網民的好口碑和新聞的關注,這...在01上就很明顯了

四.比較是心理層面的東西,因為國(島)情、社會太亂,會讓人想要進去電影院逃避現實壓力的情形,這在國外好萊屋也做過類似統計

實際上是台灣有該有的實力,但卻沒有發展產業的好環境
例如幾年前的"腎結石傳說"也是布袋戲幾十年累積下來的文化又願意加上新科技的最好例子

大學因為科系的關悉,多少會認識走影像的人
大都也只能感嘆台灣環境的問題.....
張作驥當出來系上演講時,曾說要做一種題材叫"蝴蝶"
不過由於國片預算的關悉只能去找各大企業商贊助(當時他已經靠黑暗之光得獎)
一直到最近才有這部片得獎的消息,這段期間也至少過了五年有了吧
以父之名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