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應計畫從頭殺到尾,直接槍對槍砲對砲和民兵開戰,看起來很精采逼真,但節奏應該也加快了不少,而這片描述的則是另外一種戰場,爆破最前線,同樣能讓觀眾直接體會到前線軍人的辛苦,並且更真實、更緊張、更有壓迫感,如果你覺得這部電影很悶,其實某方面來說導演也成功了,因為真正的中東戰場,其實就是很沉悶的。
當初美國攻打阿富汗的時候,我對一則新聞印象非常深刻:「美國大兵邊打仗邊睡覺,瞇個三分鐘子彈就來了」。
高溫、悶熱、脫水、危機四伏,說有多辛苦就有多辛苦。
實際在中東戰場上,除了氣候非常異於美國以外,可能也有很多的情況必須長時間待命,為了防範突發狀況,所以即使喝果汁的時候,你的眼睛也不得離開狙擊槍。
而一些軍中小細節看起來也蠻有趣的,當長官問你說:「拆過幾個炸彈?」,你可不能告訴他:「我不太記得了。」;看到空降部隊,就以為是菜鳥,但相處久了才發現原來自己更菜;主角和中東小孩之間的友情,則呈現出另外一種面貌,就算異國好友出事了,你一樣會難過,所以更不能將這種友情帶入戰場。
一些橋段裡,也描述了前線大兵的軍營生活,戰後為了解壓,喝的濫醉互相揮拳,穿著軍裝直接冲澡,雖然不像其他戰爭電影有精采的爆破畫面或戰爭場面,但能讓人身歷其境的寫實感表現的非常漂亮。
你不知道接下來會上演什麼,也感受的到最前線的壓迫感,踏入中東之後,沒有任何退路,你只能選擇戰爭。
個人覺得這部片對美國人也許會比較有感受。
戰場前線的壓力,為何而戰的困惑。
都是這部片丟給大家的問題。
中段狙擊手的部份,也是營造一種壓迫感。
在戰場上,你永遠不知道到底還有多少槍對準你。
所以草木皆兵的環境底下,自然會有那樣的反應。
前一刻還以為自己控制住局面,後一秒就死在槍下。
至於主角為何在平靜日子過後還重回戰場,
我想一方面是上癮了,無法適應緊繃後的平靜生活。
另一方面,也許他是同情活在那樣環境的人,就當他看著整排的麥片,我想他心裡是很困惑的吧,
在此之後他又對他妻子提到,在伊拉克會有一個人載著裝滿糖果的車中引爆炸彈。
因此他心裡就有一種英雄主義般的正義感...
前面有人說到美軍已經結束戰爭,壓制住伊拉克。
其實不然,現在的伊拉克就像片中的狀況,隨時都有自殺炸彈客。
在你的身邊出現。
歐巴馬說到要慢慢的撤出伊拉克的美軍,不過他們的下一站恐怕就是阿富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