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莉塔:戰鬥天使],到後面竟然只有打完球賽、等下一集??!!

ilanlogic wrote:
沒用的, 看他的內...(恕刪)



到頭來說不出道理原理,只會一直說自己要求怎樣,然後去怪電影公司不支持高幀率電影的拍攝,當然沒辦法再回應了!


pickyricky wrote:
沒有要 論戰, 只...(恕刪)

這確實跟論戰無關!

其實以現在的科技,要做高幀率電影,說成本應該也還好,因為都數位化了,要是像以前用膠捲底片就真的很燒錢,但技術的先進,卻是不能離開自然法則,物理原理、光學原理還有人類的視覺感受...等等都是一定要顧及的,能達到自然狀態下的不完美,才是完美,即使是HFR!因為人類眼睛的視覺能力也就那樣,不像其他動物或昆蟲,視覺比人類敏感!

ilanlogic wrote:
沒用的, 看他的內...(恕刪)


.....1/24 ..在那回文裡是不是把1分成24份的語意??或語法上的問題..
還是要寫24/1才對?,這是不太想討論這問題沒錯啦...我也不是專業人士..

有網友也針對24fps電影畫面糊糊的這問題有專業說明了

也發覺..回覆的人也不太了解追求HFR電影的人,,想要,,的是什麼(或不認同HFR電影)

既然HFR電影跟24fps的差異都了解了
那就選青菜蘿蔔的老問題,還需討論什麼?
看誰能將對方洗腦成功嗎?
贏的能得到免費電影票嗎?

反正片商又不會推HFR電影
能拍HFR電影的導演也沒幾個
那在這離題串裡還要回什麼???

sheauyih wrote:
.....1/24...(恕刪)

那就不要回啊!

還回什麼!

追求HFR電影的人,,想要,,的是什麼...

我很瞭,好嗎!

你可能還沒看過李安那一部120格的(先看過一般數位版,再去看120格的),我當然曉得高幀率電影的優點在哪裡,但你的要求根本不是高幀率電影會有的...

故且是當作你沒有深思熟慮,就說出什麼「不要一移動就糊掉」這種話...
形於無名 wrote:
就說出什麼「不要一移動就糊掉」這種話......(恕刪)


確實是懶得回..畢竟又沒獎金

那也算是在抓語病嗎?

24FPS 移動超過一定距離就會有跳格感.要消除跳格感就增加動態模糊..
模糊......

所以我才會說..其實我很羨慕你們.因為你們看得很快樂..
有些人看了難受,但也沒辦法..
sheauyih wrote:
確實是懶得回..畢...(恕刪)

「要消除跳格感就增加動態模糊」…??


不要本末倒置了好不好!

確實高幀率比較沒有跳格感,但模不模糊不是幀率高低,是自然視覺上一定、原本就存在的現象,即便高幀率而且真人實物,一樣會糊,你把跳格感跟該有的移動模糊混為一談?

要怎樣才不會糊,就我前面說過的慢動作嘛,也就是高速攝影,每秒1千多格,那肯定再快的移動每格畫面都不糊,只是一部兩小時的電影,你要看到什麼時候?因為能拍,卻沒有能放映那麼高格數的設備啊,當時李安那部片子還是戲院特別換裝專用器材才能播放,不然一般的播放格式都是24格,那就是全變慢動作啦!更何況影像檔案能不能相容播放還不知道咧(要轉檔也是轉成24格,那跳格更嚴重吧…)

所以是你比較快樂,自我感覺良好,不是嗎?!
目前有支持 HFR 高禎率 所拍攝的上映電影只有 2部電影,坦白說..... 市面上的評論大都偏於 批評的比較多。

理論上 HFR 高禎率 的電影,不管在解析度、感受 上面都是有所提升,但是..... 所挑戰的是百年來 人們的維持在 電影膠卷的那一種美感的堅持,就好像 現在的人聽音樂,都是使用 電子數位檔案,但是.... 仍然有些人非常的堅持想要使用 黑膠唱片。

關於 未來在 HFR 高禎率的拍攝,應該是在 3D 電影這方面,會有比較高的可能性,目前 也只有 iMax 的數位 3D 有強調這樣子的規格,一般的數位廳並沒有。

形於無名 wrote:
「要消除跳格感就增...(恕刪)


我想要的是什麼..在某樓已說得很清楚..
但,,,並沒有要求要完全跟現實中生活中的視覺感一樣
就只是要 更清晰一些 更貼近真實一些 的視覺的感受..
在這點要求上, 48fps 有沒有比 24fps 好?
沒240fps 是沒辦法,但有 48fps 總比 24fps 好了..


不過事實上連 48fps 也很難有...所以真的覺得講在多也沒啥意思了


而動態模糊什麼的..已經有其他網友作補充了....
實在太閒了.我想懶得做補充說明而誤導了別人看法,也是一種怠惰.是該改進.
那再補充一下我的看法

那問題在於 1/24 "秒"的曝光時間
也就是每影格曝光0.0416秒,24張影格剛好等於一秒鐘
有可能整個影片都用這個快門曝光時間去拍片嗎?我不是專業.所以才會用問號??
希望有人可以回文解說等等...
(3D動畫由程式計算產出影像效果,要什麼有什麼,沒啥好說)
---
一旦,單獨影格的曝光時間減少..24張影格合併曝光時間低於一秒..
比喻,例如環境太亮..必須用1/60秒的快門去曝光成像一個影格,以防過曝畫面過亮
等於一個影格只記錄了0.016秒的影像,24影格總共紀錄到0.4秒的影像
0.4秒的影像卻要播放一秒鐘
缺了0.6秒的畫面要從哪來?
於是每個影格之間就產生不連續影像..也就會有跳格感或閃爍感.
以上是我所認知中 跳格感

若攝影光學成像原理就那樣樣..?
那就只能靠後製處理來消除跳格感..如何消除?
還是有新技術早已克服這些問題?

以上純個人看法..我不是專業的..
不一定正確,有誤請作補充...


pickyricky wrote:
目前有支持 HFR...(恕刪)



劣評多過優原因..有一種觀點可以參考..
例如01手機板..通常是有問題才會上來抱怨..
不會看到正常用戶吃飽太閒來發讚美文
所以看到的抱怨總是比讚美多..

-----但討論HFR電影.在這邊終會回到選青菜蘿蔔的議題

其實網路上的東西虛虛實實..
知名大媒體也不一定公正..
講難聽點..媒體也是商人
商人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獲利..
而片商就是商人..
演員也是商人..賣的是演技..

我就一個想法..
導演,一位影像創造者
目的不就是要將最好的影像結果呈現給觀眾嗎?
目標不就是讓觀眾看到更好的畫面??
讓觀眾得到更好的娛樂效果嗎???

網友若有興趣了解真相..屬於你自己的真相..
方法也不難
自行去查..阿湯哥說別開動態增益的影片 是怎麼來的?
說24fps才能呈顯導演想表達的效果,是誰?
是導演嗎?那個導演是誰?
去翻他的片子來看一遍
第二遍開動態增益再看一遍..
看完自行做結論.....
當初 電影製片所制定的標準規範,是依照 當年的膠卷拍攝,還有播放膠卷機器,還要與播放錄音帶,同步的問題,才制定出的一套標準,當然..... 當年設定 影片的大小尺寸、還有長與寬的比例,都有其依據,其中一個原因,也是節省 膠卷的成本。然而..... 漸漸的, 人們有都已經適應及習慣 來觀賞電影的形式。 雖然.... 目前電影的拍攝已經都是使用數位化,但是.... 所有的編輯後製、色彩運用、剪接、拍攝角度、取景、美學..... 都還是依照 膠卷式電影來仿效,甚至 某一些電影,還是堅持使用膠卷來拍攝,或是仿製成膠卷的樣貌。


後來..... 電視機發明出來了,電視機所使用的廣播形式,是跟電影不一樣的,如果分成區別,應該有 NTSC.PAL.SECAM 這三種,後來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是 美規 NTSC 60 Hz 跟歐規的 PAL 50 Hz 這2種。 SECAM 是俄羅斯在用的,所以我們都很不熟。 而且這3種 畫面的解析度每英寸的條數,也都不一樣,其色彩同步頻率 與聲音截波,也有各自不同的規範,原因是因為 廣播與接收的頻率不一樣。 所以....最初電視機所採用的 4:3 的畫面比例,也是跟電影很不一樣。

後來.... 家用的攝影機出現了,所使用的規範是依照 電視機的NTSC 所制定,為了大家自己拍攝的影片,不管是 VHS或是其他格式,都是為了在電視機放。 所以..... 家用錄影機使用 30 fps 是依照電視機的規範來直接套用。 當然 ..... 如果想要在影片編輯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挑選要是用 NTSC 30 fps ,還是要使用PAL 相容的 29.97p ,目前的較新的電視機 有支援到 60 fps 的話,也可以挑選 59.94p 來相容於 PAL 的電視系統。
所以.....如果年曾經有使用過 DVD的話,就會需要挑選 國家區域碼,目的就是要區分 NTSC 還是 PAL 以相容於不同的電視機規格。

又.....後來 LCD 電視螢幕出現之後,開始推出像是 120Hz 、240Hz 等機種的時候,螢幕更新率越來越快,但是以前的電視內容來源通常都是 60Hz 的畫面,更新率跟不上電視的更新率,所以電視機廠商就推出了"動態補償"這個技術,讓畫格與畫格之間自動補上一張畫格,讓影片視覺看起來比較流暢。 但是.....這會讓電影的呈現,看起來更像電視劇。

可是...... 電影的拍攝 禎率與畫面比例,甚至 相關於後製的色彩學,都跟電視機有很不一樣的規範。 所以 常常去電影院看電影 這一件事,跟在家裡看電視 DVD 或是藍光,感受還是不一樣的。

不是因為 現在的電視機 規格可以到達 更高禎率,那麼 .... 24 fps 就是一個過時又不好的技術,沒有哪一個最好。沒有.....現在的電影 還是會挑選 24 fps,以後會不會有更多的 48 fps 所拍攝的電影,這不一定,這個還要看市場接不接受。


阿湯哥 會希望大家去關閉掉 "動態補償" 的功能,就是不希望 他的電影作品,看起來 就像是"電視肥皂劇" 一樣,這是他的用意。


還是..... 有誰覺得在家看 藍光碟+"動態補償" 的電視機效果,是比起電影院 觀賞, 是要更好的享受呢 ? 說不定。





sheauyih wrote:
劣評多過優原因..有一種觀點可以參考..
例如01手機板..通常是有問題才會上來抱怨..
不會看到正常用戶吃飽太閒來發讚美文
所以看到的抱怨總是比讚美多..

-----但討論HFR電影.在這邊終會回到選青菜蘿蔔的議題

其實網路上的東西虛虛實實..
知名大媒體也不一定公正..
講難聽點..媒體也是商人
商人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獲利..
而片商就是商人..
演員也是商人..賣的是演技..

我就一個想法..
導演,一位影像創造者
目的不就是要將最好的影像結果呈現給觀眾嗎?
目標不就是讓觀眾看到更好的畫面??
讓觀眾得到更好的娛樂效果嗎???

網友若有興趣了解真相..屬於你自己的真相..
方法也不難
自行去查..阿湯哥說別開動態增益的影片 是怎麼來的?
說24fps才能呈顯導演想表達的效果,是誰?
是導演嗎?那個導演是誰?
去翻他的片子來看一遍
第二遍開動態增益再看一遍..
看完自行做結論.....
.....(恕刪)
pickyricky wrote:
當初 電影製片所制...(恕刪)

有去找了一下電影24格的由來,及電影幀率在業界的發展...

會讓24格成為現在電影常態使用的規格,確實追根溯源是很多複雜因素所形成的,其實還牽涉到「聲音」的部分,以前的電影聲音的音軌是聲紋圖樣沖印在膠捲上,每秒24格的行進速率才能讓高音頻比較能正確播放出來...

而電影幀率其實也是有新的規格出來,而且很多,但牽涉太多因素,還是回歸到了已經慣用的24格...

沒錯啦,追求電影高幀率是一種個人喜好,但不要在那邊亂講(糊不糊跟跳格感混為一談?),說別人「屬於你自己的真相」,先看看自己吧,如果電視機的動態增益看得下去,根本對影像美學不在乎嘛,因為動態增益功能不完美,沒有正高幀率的播放來得順暢正常!
而且,電影用電視看,只是在看劇情,電影不用比牆面還大的銀幕看,都不算是真正的看電影!

高幀率電影我好像都看過,兩部哈比人(哈比人2不確定?),一部比利林恩,說真的,影像變得順暢我倒還適應得很快,畢竟「電影」不只是影像,在劇情的安排也跟電視劇、影集是不一樣的,看電影的感覺還是有的,而且真的可以看到更多細膩的東西,尤其是演員情緒表現,但在肢體動作的顯現,一般的行為舉止還好,但打鬥動作就明顯覺得是在耍套招,很假,我對HRF的批評也在這一點!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