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 link :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7&t=744210&p=13
以下轉貼PTT plamc大 部份文章(已徵求作者同意轉貼)
=========================================================
首先 我們看到相當多板友看完以後的感想是 : 滿滿的 (包括我本人在內)
而您感受不到 當然也有不少其他板友表達出感受不到 或發文中可看出沒感受到
(譬如說很擔心非台灣就看沒有的板友 我想多半也是沒有感受到片中的精華)
既然片子是一樣的 有人感受滿滿全面爆炸 有人空空如也 所以變因應該出在觀眾上
這樣的分析是否可以接受?
當然 會有這樣極端的結果 也出在表現方式上
容我這樣說 一般洋片的刻畫方式或許像是西洋油畫 把每個細節畫得很清楚 鮮明
譬如說 我剛重看了曼哈頓奇緣 女主角的表演十分誇張 尤其是一開始的時候
角色互動的過程也是簡直把觀眾當色盲般的 明確到你一定會注意到發生了什麼轉變
海角七號則不是這樣 它比較像中國畫 勾勒出部分細節 但大部分是留白的
而所顯露出的部分則剛好讓你可以去推測那雲霧背後是什麼樣的風光
也就是說 是寫意的 是留有意境的 所以是要多用心去體會的 但是也都提示得很明顯
同樣2小時內以寫意的方式 能表達出的總體資訊量一定更多
因此 有看出這些留白處邊緣的暗示的板友 就會覺得各方面都滿到不行
可是 若只看表面 就會覺得 啊怎麼到處都留白
最顯明的例子就是阿嘉與友子間的感情 從他們兩人初見面以來 鏡頭就多次提示
包括他們落寞走路的姿勢暗示他們"同為天涯淪落人" 他們目光投射的方式
友子從一開始去"找麻煩" ... 每一個細微的動作 如果你身邊有過這樣的情侶
在一開始就能感受到他們兩人之間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也用特別的方式在互相接近
最後"出事"一點都不突兀 而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這點包括我 還有多位板友都說明過
我覺得導演能把這樣的愛情拍得歷歷在目真的是非常厲害 應該是有深刻的經驗過
但是這些細節都是白描在其他事件發生的邊緣 如果你忽略了 或只看最表相的部分
或是你對男女之間的情愫比較鈍感(日常生活中也就是有人被閃了很久還沒發現咩)
結果只看到最顯明的床戲部分 就會發出 : 怎麼這麼突然 的驚呼
其他部分 狀況也差不多 就不再贅述
這種情形 我會建議 可以再進去看第二次 因為你還有很多沒有看到的優美之物
但是你也很幸運 因為你看第二 三 四次 會每次都有新的感受 新的收穫
而像我再看第二三次 所新發掘的美好之處可能就不多了
另外 我覺得 能掌握留白的美感是更上乘的
好比林曉培的部分 很多人覺得 應該要拍出來 但是我持相反的意見
我認為 導演選擇將這段剪去 正是高明之處
因為 從林曉培的反應和劇中的蛛絲馬跡 難道看不出發生過什麼事嗎? 可以的
觀眾為突來的轉變吃驚 心中充滿疑問 然後很快的去細想 : 大大的父親是日本人
林曉培被他傷得很深 同時老友子也有一個拋棄她的日本情人
差不多在友子準備去找阿嘉的時候 這裡有段時間給觀眾思考 這個小解謎遊戲並不難
很快的我們就能連結出 : 林曉培違背友子的勸告還是要跟日本人在一起 最後被背叛
所以再也沒有臉去見老友子 這樣的過往故事
把它拍了出來 只是多此一舉 把它留白 反而是一種美感 也是一種觀影趣味
如果在第一次沒有解出來的板友 現在看了答案 可以再看第二次找尋蛛絲馬跡
我想一定會得到不同的體悟
如果大多數人覺得內容滿溢無法言語表達 你卻覺得空空的 那我想 你可以看第二次
因為 最可能的狀況 是你錯過了什麼 而不是這部片真的什麼都沒有說
=========================================================
by 嗜血教父
有人對國罵反感,這我可以理解,畢竟每個人對國罵得承受度不同並且真的會教壞小孩子。
也有人出言維護影片出現國罵的正當性,這我也可以理解,因為一般市井小民的周遭就是充斥著這些口不遮攔粗俗但有點可愛的人。
但竟然還有人牽扯到哈日去了,這我就真得很難理解,一部影片只有兩個日本演員,而且其中一個還是操著半生不熟的國語演出,這樣竟可以聯想到親日哈日,我真的覺得他應該沒看過這部片,更應該說他恨這部片。
以上是抱怨,以下是小弟看完後的感動
影片開頭六十年前的生離,戰敗國的教師(不要用日本的原因是怕又被有心人給抓出來念) 踐踏著自己最後一絲的尊嚴離開了,心中有不捨及無奈,但仍順從的離開了他不想離開的地方跟不想分開的戀人。六十年後,一位失意的年輕人,利用他最後的尊嚴發出對台北的怒吼後,離開台北城回到了成長的故鄉。很多人覺得阿嘉一開頭的國罵罵到了全台北的人,沒錯,他真的是用怒罵來表達對台北的控訴。
我本人是很正統的台北小孩,從小到現在已經在台北生活了30年,年輕時有些朋友是從南部上來念書打拼的,一年一年的過去,有些南部上來的朋友慢慢的開始覺得自己似乎並不屬於這個地方,曾幾何時他們也想像阿嘉一樣大聲控訴完後回老家重新再來,但他們只能像60年前的老師一樣默默的承受著這個環境對他們的影響。 我相信阿嘉的那句"操...操XX個台北",應該可以算幫他們吐了一口怨氣。
還記得那位俗夠有力的地方代表說得那幾句話嗎? 他希望一把火燒掉恆春,拉年輕人回來重建,讓恆春的年輕人回來當自己的老闆,不要去當別人的夥計。這句話道盡了台灣一些比較沒落的鄉鎮的心聲,年輕人口外移,都移到了台灣人眼中繁榮光鮮亮麗的都市,寧願委身當人的夥計也不要回自己的故鄉。這種委屈
我相信在阿嘉繼父出電梯時的那句"幹...誰說我們恆春沒人才"時,也算一吐為快吧。而在本片中除了傳奇性的國寶外,我最喜歡的角色也就是阿嘉的繼父-地方代表這個角色。永遠穿著花襯衫,叼著菸髒話不離嘴的一個像黑道流氓的地方代表,卻是最深愛著自己生長土地的人,當他用髒話堆砌出來的語句去描述他所愛的故鄉的變化,除了發噱以外,我也深深感受到他想表達出來他心中的怒吼。而痞子跟班的那句"春天吶喊帶來的利益就是成堆的垃圾",更是對外地人消費恆春的一大控訴,我相信有去過春吶的在當下應該都有一絲絲的震撼。
老國寶茂伯從出車禍後就成為了全場的焦(笑)點,也許會有很多人覺得他一直罵國罵很粗俗,但你難道不會覺得他這樣直性子的性情反而很可愛嗎? 我很希望我能認識多一點這樣真性情的人來取代一些皮笑肉不笑挖洞給你跳的假尊貴。而且茂伯對自己喜好的堅持又是多少人做得到的,從彈月琴到彈貝斯到最後的搖XX(這邊消音是不想給沒看過的人減低趣味),換成一些平常人,試問有多少人可以像他一樣為了上台表演音樂而作出這樣的讓步?(雖然過程仍充滿了較為通俗的國罵笑點)。
接下來我也很喜歡的角色就是馬拉桑,刻苦耐勞的客家代表,老是用誇大的語氣跟表情去推銷著小米酒,幾經被代表的怒罵以及刻意的冷落後,在廁所裡洗臉的那幕戲,雖然很老梗,但那時他的表情應該有讓很多人的心都揪了一下,洗完了臉也換了心情,繼續用楽關的態度去做他的工作,這就是我喜歡他的地方而這點也讓我比較不喜歡本來應該最受歡迎的主角阿嘉。
阿嘉,一個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到台北打拼的追夢小孩,這正是現在年輕人的寫照,為了夢想不顧一切的往前衝,這是優點,但當夢想無法成真而回到現實時,便抱著"這並不是我該站的位子"而開始擺爛,這就是很大的缺點,劇中的阿嘉因為女主角跟那件寄到海角七號的包裹,重新踏實的去面對了自己的人生,甚至完成了自己的夢想,這也隱約的告訴大家完成夢想前的基礎就是要腳踏實地。
其他的角色也都很平易近人,活脫脫就像是我們周遭的朋友一樣,沒有偶像劇包裝成的王子跟公主,只有會喜怒哀樂的市井小民,沒有無惡不作的大反派也沒有如同純淨無瑕的聖人,只有一些平凡庸碌為了討生活的普通人。這樣更讓人覺得很真實,就像是我們周遭發生的故事一樣。雖然這片在故事的完整性可能因為剪片或其他因素而喪失了,但是我還是會為了這些角色再去看一遍。
~~~~~~~~~~~~~~~~~~~~~~~~~~~~~~~~~~~~~~~~~~~~
by 璃煙 :
我是女孩子,只是....覺得大家太過專注於"那幾句髒話"不會太超過了嗎?
為什麼看完電影後不好好思考電影內容裡想要表達的意思,
阿嘉..騎著車回恒春時,一路鏡頭帶到的南北差距......
為什麼演阿嘉的父親很生氣說:山可以BOT、路可以BOT,現在連海都要BOT,
這麼一片美麗的海,為什麼在地人還要付門票才能進去Orz...
在地人是沒人材了唷!
我想這句是導演的心聲吧?
每個導演都要遠走他鄉,像李安那樣去尋求贊助,
才能拍出個好片嗎?
拍出得獎的片又怎樣?沒有人看得懂,
就算是國寶級北管大師也沒有人欣賞,
國寶不是供在紀念館,是要跟民眾接觸,讓大家了解台灣的美,
有去導演的部落格看就知了,
他可以接受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的電影,就算是賠錢拍他也甘之如飴,
但他最怕拍出不叫好也不叫座的電影,
因為他的賽德克巴萊就沒有機會拍出來了...
(Orz花了二百五十萬試拍了五分鐘的講台灣原住民史詩的故事)
去看電影時,海角七號在夢時代喜滿客一天只有四場,
瓦力在播的時候一天幾場,神鬼傳奇3時一天幾場?
全民超人裡的超人講了n次的屁眼跟髒話,有人提出來討伐嗎?
髒話是不好的,大家都知道,
但是在很多鄉間,真是用來當做打招呼的開頭,
越往鄉下真的是這樣,像我們老家台灣龍崎,
導致小時候的我真的是用髒話在跟爸媽對話的,
但是小時候不懂事,國中長大覺得不妥就改掉了,
這種事是關於個人修養的問題,自己清楚就好。
鄉下地方隨口一句都是稀鬆平常有如在鄉下地方不戴安全帽一樣,
連警察都懶的抓....=.=;;
導演有說過這部戲想告訴大家的就是包容二個字,
跟阿嘉沒有血緣關係的民代繼父繼母.....從台北失敗回來還靠關係弄到一個代班郵差給他當,
拿喜帖請沒有什麼關係的友子到親戚結婚喜宴的茂伯,
發現阿嘉沒把信送出去時的茂伯很生氣,
大家還是幫他把那些沒送出去的信送完,
一開始覺得車城(客家人)推的馬拉桑小米酒跟恒春有什麼關係,
到最後卻跟馬拉桑訂60瓶來請大家喝的阿嘉的民代爸爸,
很討厭馬拉桑過於熱情的櫃台小姐,卻在馬拉桑賣出60瓶後很開心的跟他說,
還有喜宴過後櫃台小姐還載酒醉的馬拉桑回去,
勞馬喝醉哭著想他的魯凱公主時,大大環住勞馬的頭輕吻他的額頭安慰他,
阿嘉媽媽看到友子來,一直要友子進來坐的好客樣子,
都80歲還不願放棄表演機會的茂伯,
恒春是台灣第一個被日本殖民的地方,
這就是為什麼茂伯為什麼會講日文的原因,
因為早期台灣是接受日本教育的,
但是戰爭不是人民所能選擇的,
照理說被殖民過的地方應該很痛恨日本人才對,
台灣現在的社會面臨著族群分裂的問題,族群間彼此仇視,
客家人、北上發展失意的南部人、原住民、遠離家鄉工作日本人、被日本殖民過的老人、被日本人拋棄的女人、
喜歡又不能愛的傻子、太過早熟的小孩、土生土長的日本人
這些人經過磨合後,然後在台上唱了一起唱歌,
第二首歌,海角七號是大家一起合唱的。
而且第一首歌茂伯是拿可笑的鈴鼓在搖,唱完他把鈴鼓拋出去,
鏡頭帶到飛出去的鈴鼓,然後下一幕是拿起他自豪的月琴,
然後拿一個罐子跟阿嘉說這支乎你搖,
好的傳統是要傳承下去的不是嗎?
最後的安可曲,野玫瑰,
是茂伯彈的,因為之前茂伯在彈這首時,
阿嘉不自覺的跟著哼起來,然後日本人卻因為熟悉是的曲調,
也上台一起哼著。
咀嚼一部電影不能只咀嚼到字面上的粗俗,
試著將自己當做電影中的一個人去看這部電影,
同樣在台灣應該很好融入去體會吧?
浪費時間金錢!哈哈...
嘴砲?
要不要投票是你嘴砲還是我嘴砲....哈哈,你也不敢!不然你也不會被抓去關了︿︿
看衰小?呵呵.....我相信這裡大部分人都已經看衰小你了!
不信你要不要問問大家的意見!呵呵..
是阿!我不懂置入性行銷喔?那可以請你解釋一下嗎?
讓廣大的01網友聽聽看你有多懂(講不出來就別找理由了,要貼文大家都會)
請問什麼是阿鳥為?是台語嗎?是你嘴裡鄙視的粗俗台語嗎?或是哪一國高尚的語言呢?解釋一下吧!不要自打嘴巴喔!
這部電影從導演到演員到影迷有沒有任何人說這是一部藝術片?
有沒有人說這部片不想賺錢?
好萊塢的片子都不想賺錢嗎?日本的都不想賺錢嗎?
就台灣的片子有銅臭味?
從沒人跟你爭辯這不是商業片!我沒有不信阿?
我有跟你說我不信嗎?你作夢阿?
醒醒吧!小鬼!
你前後發言已經不斷自我矛盾了,
你可能也錯亂到不知道自己在罵什麼了吧?
什麼東西都能罵!而且罵的有點亂!
真令人啼笑皆非^^哈哈
想想看許多覺得海七不好看的人在發言,為什麼大家覺得就是你有問題,
大家怎麼不去說別人就是要說你!
是你太帥了嗎?(有可能吧!大家都跟你一樣見不得別人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