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經典】《無底洞The Abyss》~海底兩萬英呎深處的愛!?

《無底洞The Abyss》,由《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麥隆執導,艾德哈里斯、瑪麗‧伊莉莎白‧瑪絲楚湯妮奧、麥可賓恩、里奧柏曼斯特、陶德葛拉夫等主演;1989年上映的科幻劇情片。

一艘美國核子潛艇在執行任務時,發現一個航速極快的不明物體,此時潛艇上的所有設備突然失靈,隨後被捲入一股強大的亂流中,並因此撞上了斷崖,沉沒於一個無底深淵。

美國海軍接到了求救訊號,要求巴德與琳德莎等一群鑽油工人前去拯救潛艇隊員,並派遣科菲中尉所率領的水底軍事專家團隊一同配合,但實際上,這支軍事團隊的秘密任務是找回艇上的150枚核彈頭,在那陽光無法到達的二千英呎深海中,這群救難人員將要如何面對種種前所未有的危機…

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一個不凡的大導演,《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異形2 Aliens》、《鐵達尼號Titanic》、《阿凡達Avatar》等幾部經典電影的幕後推手,他的電影大多是高成本、大場面,票房普遍都有高收益,而影迷們也都給予很高的評價,影史上兩部最賣座電影《鐵達尼號Titanic》、《阿凡達Avatar》都是他執導的作品。

本片《無底洞The Abyss》不同於卡麥隆的其他科幻電影,算是一部實驗作品,緩慢的節奏步調,鉅細靡遺的拍攝手法,專注於人類與自然的互動,是一部以科幻元素進行人性探討的電影;不過深度劇情再加上不是重口味等因素,本片花了6950萬美元的成本製作,全美票房卻只有5422萬美元的成績,算是慘澹收場的一部片,不過後來受到影迷和影評的青睞,口耳相傳之間再度受到肯定,IMDb更有7.6的評價,也說明了「叫好不叫座」的道理。

不得不說詹姆斯‧卡麥隆的影片對電影工業有極大推動,本片將水中拍攝確立一個更高的層次,不同於當時都是用「濕片乾拍」(dry-for-wet)的技巧來拍攝,利用迷霧特效虛擬出水中場景,導致電影呈現模糊不清,而且真實感不足的缺點;本片打造出一個史上最大的水底佈景,將許多燈光及聲音設備規劃在其中,另外還設計了一頂特殊水中潛水頭盔,有別於當時的設計,將戰鬥機飛行頭盔使用的麥克風裝置其中,完成了第一部在水底錄製對話的電影,前所未有的嘗試,就像之前的《阿凡達 Avatar》一般,不斷地去挑戰人類的視覺極限。

電影對於高智慧生命的交流頗為溫馨,尤其是女主角用指尖探入水態臉譜那一刻,充滿平靜祥和,沒有對立、沒有仇視。電影主要還是有醒世作用,許多電影的創作反映了現實的問題,並將導演、編劇的一些想法訴諸於作品之上,就像現在,因為地球環境破壞,所以常有自然反撲的電影,藉此讓人反省與積極面對問題一般。二戰以後、冷戰開始,國際政治舞臺充滿矛盾和衝突,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核軍備競賽,讓人不免害怕世界將會推向核毀滅的邊緣;在當時,不少電影都將這種反暴力、反戰爭的思想寄情於電影之中,更讓觀眾融入劇情之中引發共鳴,藉此呼籲執政者以和平冷靜的心去消弭仇恨;也不得不說,在這種混沌不明的現實中,更能激起創作者的泉思,而且容易得到大眾的迴響,因為有不少讓人揣想的空間。

除了科幻外,《無底洞The Abyss》也是一部優秀的愛情片,人物情感的表達上不失細膩動人,還有不少男女之間的情愛糾葛;卡麥隆當時正面臨與第二任妻子電影製作人高爾·安妮·赫德的婚姻問題,所以劇中的男女主角的描述,許多在同一職場的夫妻常會遇到的問題,或多或少都是卡麥隆的愛情經歷,也有少許的移情作用。跟大多數的科幻電影,光是賣弄視覺震撼,卻無實質的咀嚼內容相比,卡麥隆的電影一貫下來,都是將科幻與人性軟硬適中的結合,同時凸顯了人性光輝;說真的電影還是給人看的,感官刺激雖然吸引人,但是走出電影院後,我們還能記住多少呢?還是精雕細鑿的情感交流,才能深深打動人心。

巴德與琳德莎是一對擁有濃厚感情的夫妻,卻因為現實的矛盾,吵吵鬧鬧、水火不容,不過就算常常意見相左,但是危機降臨時,還是能夠齊心合作、攜手面對,即使是生命受到威脅,還是願意為對方犧牲。琳德莎在小型潛艇即將沉沒時,破釜沉舟的決心,將生存較大的希望留給丈夫,讓自己陷入假死狀態,後來巴德不願放棄的拼死救援,讓人感動愛的偉大;雖然當時我一直以為是未知生物會來救活女主角,沒想到卻是幾巴掌將她打醒…⊙o⊙;還有電影後段,巴德在萬丈深淵的絕望孤獨中,用愛敲下最後的字符「Don't cry baby. Knew this was one way ticket, but you know I had to come. Love you wife …」,讓人熱淚盈眶,而這個橋段還蠻像麥可貝《世界末日Armageddon》中,布魯斯威利在隕石與麗芙泰勒訣別一般,令人久久不能忘懷,只可惜後來大團員的結局,讓效果大打折扣就是了。

艾德哈里斯劇中飾演鑽油工人的隊長巴德,角色的設定讓人不免懷疑《世界末日Armageddon》布魯斯威利的角色是否有參照本片,有太多雷同的巧合,同樣是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擁有捨己為人的胸襟,言不由衷的情感表達,沉靜內斂的氣質,而且都是鑽油工人…XD。艾德哈里斯曾被四次提名奧斯卡獎,不過都沒有得獎,算是蠻可惜的:而他細膩的情感表達,讓人無法言喻的高水準演出,一直是讓我蠻喜愛的一位演員,本片絲絲入扣的情緒糾葛,真誠流露的釋放,也確實到位。

瑪麗‧伊莉莎白‧瑪絲楚湯妮奧飾演工程師琳德莎,也是巴德的妻子,個性強悍不服輸,擁有堅強意志的女子;卡麥隆的鏡頭下,常會有這種奇女子,所以女演員都會有不錯的發揮,不會像麥可貝一般,將女性當成男人的附庸,最終只能淪為花瓶角色。瑪麗‧伊莉莎白‧瑪絲楚湯妮奧好像也有一段時間沒上大螢幕了,不過我對她不大熟悉,除了本片外,我只記得1991年上映的《俠盜羅賓漢》,這一部娛樂性還挺高的,至少比不知所云的2010年版《羅賓漢》好看多了。而在本片《無底洞The Abyss》琳德莎溺水被巴德急救的那一幕中,也有露點演出…雖然是用遠鏡頭,不過人家電影就是比較嚴謹,穿衣服用電擊是沒有效果的,台灣以後拍這類戲,女演員要記得阿…*>.<*

不過真要說,本片稍微冗長了點,節奏步調又稍嫌拖泥帶水,在配合水底世界的迷幻氛圍,真讓人有點昏昏欲睡;還有本片的最大噱頭,高智慧的未知生物,出現的時間可能不到全片的十分之一,把觀眾撓的心癢癢地,雖然算是另一種手法,不過總覺得不夠過癮就是了;再來,科菲中尉那一大段也有點拖戲,雖然是想把氣氛弄得緊張一點,不過安排下來跟本片的調性相差過大;另外電腦特效現在看來過於虛假,不過這是時代的問題,也就不用太過苛求。

雖然結局有點芭樂,主要還是呼籲大家要用愛去化解矛盾,播下愛的種子,去愛護和關心別人,以接受的心態代替拒絕的心態,哪怕身處水深火熱之中,都要勇敢地去愛。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雖然這樣說,不過真的蠻難做到就是了,所以這種醒世電影才會層出不窮,因為世人是很魯莽和愚昧地。





對我的文章有興趣可以來我的痞客邦部落格(完整圖文版)
《無底洞The Abyss》~海底兩萬英呎深處的愛!?
《從地心竄出 Tremors》~我的媽呀~~好大一條!
「魔鬼剋星」系列~重返兒時的回憶!
《幸福洋菓子 PATISSERIE Coin de rue》~尋找幸福的好滋味
《即刻獵殺 The Grey》~人就是狼
《繼承人生 The Descendants》~愛恨一線間的矛盾
我個人認為此片要看導演加長版才能完全看出故事本身所傳達的精神,

劇場版呈現出來的就是單純科幻愛情片,加長版則變成反戰味很濃厚的科幻片了!
超愛這片
記得當時還是國中生,半夜跑去總督戲院排隊看子三場,看完出戲院都天亮了
還有他的電影配樂也滿經典的,推薦喔
無底洞的電腦動畫(CG)更是里程碑,
號稱第一個使用CG做出有機生物軟性表面與擬人動作,
這個技術後來在魔鬼終結者2中的液態金屬人獲得極大的成功。
沒看過
不過聽說魔鬼終結者2是
引用這部片的特效
沒錢只能當阿宅... wrote:
沒看過不過聽說魔鬼終...(恕刪)


非引用,而是導演覺得當時的CG技術已經達到他想拍出液態金屬人物的構想,所以在T2中使用此技術

印象中網路有部關於ILM(Industrial Light & Magic)公司介紹的影片當中就有提到;The Abyss片中海底生物利用水跟女主角接觸的特效就是ILM處理的,當時的詹導也很滿意結果;並且覺得CG動畫的技術已達到他在T2構想中的液態金屬效果(還是這個技術引發了他設定T1000的液態終結者,有點模糊了).
Vanity is definitely my favorite Sin ~~~ "The Devil's Advocate" ~ John Milton
這片的DVD當初有買,雖然沒丟掉但也不可能再看了
印象中是LB規格的.超小畫面
劇情真的不錯,一共看過3次

yz0547 wrote:
這片的DVD當初有買...(恕刪)


這部片對我來說是經典電影, 百看不厭!

導演加長版特效畫面多很多, 但此版稍嫌"說教意味"多了些, 有些事講的太白反而做作!

最最可惜的是 DVD 時代好像都沒有橫像壓縮的版本, 都是LB...

藍光到現在也還沒出...............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