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藝術?電影Under the skin《肌膚之侵》觀後感

看完電影Under the skin《肌膚之侵》,這大概是近年看過最「怪異」的一部電影了。它由The Avengers《復仇者聯盟》中爆紅的黑寡婦Scarlett Johansson主演,描寫一個外星人披著美麗人類女人的皮,利用美色對人類進行狩獵,有著迷人的科幻題材骨幹;昏暗的光線、詭異的配樂,又有著驚悚的元素;冗長的運鏡、隱晦的故事交代手法,又有著藝術電影的氣質。我想絕大部分人,看完這部片應該都是充滿著問號,裡面包含的意念與細節實在太多,除了導演之外,大概沒有人能真正完全看懂!奇妙的是,這部光是「看完」就需要十足熱忱跟耐心的電影,在IMDB的評分上竟能拿下不算低的6.9分,這說明在電影的市場上,「藝術」這個性質仍能產生不小的影響力。

「藝術電影」作為電影的一種類型,始終有著固定的支持者,但對大部份人來說,卻難以親近。坦白一點說,有時變得矯情或做作了。的確,以「應用」的觀點來看,電影本身若是以故事為重,隱晦的讓觀眾看不懂,確實會流於作者自我滿足的窘境。如果說電影是有理念要傳達給觀者的,那理應拍得讓一般大眾都能知道作者想表達什麼。電影不應只是讓作者或專家品評的藝術品,而是應該讓一般大眾欣賞。

而藝術電影中常看到的長運鏡、晃動鏡頭、無台詞、抽象畫面等手法,有時也不禁會讓人懷疑這些手法是否必要?還是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難道非得隱晦才是藝術?若藝術是作者與欣賞者之間的一種溝通,期望將內心深處的深刻意涵,透過作品傳達給觀者,則手法不應凌駕于意念本身之上。

每種藝術,都各有其特色,繪畫、攝影、舞蹈,以畫面傳達意念;音樂或歌唱,以旋律和歌詞傳達意念;文字創作,說的是故事、想法、感情;而電影,則是綜合前面所有。而電影本質更偏向文字創作,離不開故事。只是與小說、散文等創作以文字方式表達不同,電影是以畫面和聲音來說「故事」。既然重點是說故事,說故事說得讓人看不懂,豈不本末倒置。

但電影藝術家也有話說,繪畫可以有抽象畫,舞蹈發展出現代舞,文字創作有詩,都是隱晦的藝術,並得到世人認可,則電影為何不能是隱晦的藝術?電影可以是娛樂,可以是說故事,為何又不能給予藝術家自由創作的空間,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自己的理念。直白的敘事方式簡單而可靠,迂迴的敘事方式,不也是一種樂趣。而創作者以間接的方式表達意念,觀者透過個人的人生體驗各自「意會」,有時說不定比直接說清楚能激發出更多想法,這才是藝術真正的價值吧!

藝術或矯情,或許只在一線之間。成功者成為藝術,失敗者就是矯情。你懂它,它就是藝術;不懂,就是廢物。畢卡索的《雙臂抱胸的女人》,對收藏家來說是珍品,但對某個鄉下農夫來說,或許只是奇怪的色塊與線條。蕭邦的《升C小調夜曲》,有人聽了熱淚盈眶,有人昏昏欲睡。再一次,世事,本來就不是一種觀點。

http://ichie0718.pixnet.net/blog/post/152618053
我看了預告之後,也大概知道劇情及拍攝手法的走向,多少不是自己喜歡的類型,但還是有朋友蠻喜歡這類或這種口味的電影,有時候也對於「藝術電影」或「實驗電影」有些好奇,如何評判一部電影的好壞,對我來說,要訂個標準,好困難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