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份子(好雷)!

《我的名字叫可汗》和最近很夯的《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一樣,是部「非典型」的印度電影,不以熱鬧華麗歌舞為特色,反而以扎實動人的劇情取勝,描寫一位亞斯伯格症者Khan因繼子的穆斯林姓氏受911事件牽連而遭霸凌至死,遂踏上一段尋求「平反正名」之旅,過程歡笑、難過、不捨、感動和淚水交織,看完之後仍覺餘韻無窮,確是一部感人的佳作無誤!

首先要說的是,《我的名字叫可汗》的主角Khan真的是一位令人同情又心疼的單純男人,富有純真、善良、仁慈、博愛的特質。自已的人生雖所有缺憾,但努力地用自已殘缺卻堅毅的力量在這個扭曲的世界裡,去喚起人們不慎遺忘的正面價值。雖然片長雖近150分鐘,但Khan的經歷扣人心弦且具情感穿透力,每一刻都是這麼的精彩,令人感動不已。

這必須歸功於《我的名字叫可汗》劇本的高完整度,將亞斯伯格症者常見的現實溝通難題和宗教、種族與政治的對立做了自然的連結,突顯出刻版印象、偏見和歧視等問題,再從中反襯出「愛」與「善良」的核心價值。以「情節結構」來看,既有個人情感追求以及類此患者生活困境的細膩刻劃,又有文化衝突所產生的不公遭遇,綜合了親情、愛情、弱勢、主流暴力等各種元素,可謂是面面俱到、深廣兼具的題材。

此外,《我的名字叫可汗》在敘事上有高度的起承轉合,從Khan成長過程、移民美國、與心儀女子成婚、遭妻遷怒趕出家門、到一路找美國總統平反污名,每段循序漸進且自然流暢,節奏又控制得宜,再加上各有不一的段落高潮,所以產生了層層情緒堆疊的效果。總的來說,前半段苦中有樂,中間開始轉趨沈重,但又悲中帶喜,保留著一絲希望的正面感;而且,本片又與911和影射卡崔娜風災的新聞事件結合,不但拉高了寫實感,更與穿插其中的虛構爆點相互烘托,令本片處處都有令人目不轉睛的動人之處!

再來,從片頭的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眾的流血衝突,到了911事件發生之後,美國社會多數人不分青紅皂白將穆斯林(或有類似特徵的種族)打成政治不正確的黑五類,《我的名字叫可汗》似乎在控訴著「意識型態極端化」所帶來的悲劇,而片中的「意識型態」又源自於「宗教」和「政治」兩大場域。事實上,我常覺得政治和宗教(包括愛情也是)在「本質上」極為接近,都是種「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態度,而由於這種「信仰行為」,所以難免會自認所信為「真理」,過於極端化的結果就是「製造悲劇」(《我的名字叫可汗》的悲劇又源自於「政治與宗教因素的結合」,這實在是很有巧妙的設定!)。

而之所以會極端化,其中的原因之一即是缺乏相互了解,所以常用「刻板印象」去評價對方,進而造成偏見和歧視。記得有一幕,911後美國老師向學生介紹伊斯蘭教時,竟說"Islamism is the most violent religion in the world";另一方面,在清真寺裡號召信徒反擊的狂熱份子亦是如此。這些完全是以偏概全的「偏見複製行為」。若回到Khan個人的微觀角度,他從小到大多數時候受到程度不一的「側目與對待」,雖然形式與前述不同,但本質不也是「刻板印象所產生的偏見、歧視」的現象?

重要的是,僅管《我的名字叫可汗》充滿了不少令人揪心的感傷片段,但是本質上還是一部充滿了正能量的電影。也就是說,就是一個很單純的人認真地生活,不管這裡頭有苦有樂,不管他和常人有多大的溝通障礙,不管外在環境有多少誤解的不友善,Khan總是堅持著已故母親的教誨「事事好言善行」。片中對他的種種不公的對待,除了令人同情之外,也襯托出他堅持的正面價值的令人感動之處(由此更可看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像寧可冒著錯過與美國總統相遇的機會而折回去搶救曾經接待自已的黑人村莊的那幕,整段情節傳達出濃濃的「愛與善良是正面光明的創造者」的寓意,在觀看的同時,真的可以強烈感受到這股正面又溫暖的力量!

因為不管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美國、中東還是印度人,大家都是地球人,總是有共同交集的普世價值(理解、多元、尊重、博愛和善良等)。這也是我非常喜歡「Khan在黑人村莊裡的教堂和大家為逝者高歌」的鏡頭之故,因為此刻眾人沒有宗教之別,只有為逝者盡人事的共同真誠,更呼應片中Khan媽媽的名言:「世上沒有宗教之分,只有好人與壞人之別」的積極意義!

最後,當Khan終於在美國總統歐巴馬面前說出”My name is Khan. I am not a terrorist”之時,這堪稱是全片最令我噴淚的時刻,這裡面既有「天公疼憨人」的苦盡甘來,亦有正面價值的再次確立。重要的是,這不僅只是道出穆斯林的心聲,也有所有受歧視群族(弱勢、殘障、女姓等)的共同吶喊之象徵,更是向製造偏見和刻版印象的蓄意分別之心所做的反擊!其實,我們每個都是人,擁有的感情是一樣的,都有好壞最純粹的概念,也有因為愛與善良而付出的信念,這才是我們人類應該努力追求的「共同信仰」,不要刻意強調「宗教」、「政治」的差別,多一點共同追求的核心價值,這世界會更平和安樂!

總而言之,《我的名字叫可汗》通過一個身心障礙的小人物努力生活,將宗教與政治長久以來對立所造成的偏見悲劇做了扎實的討論,並扣住人類最大公約數的「普世價值」,讓我有種窺一斑而見全貌的驚豔感。雖然本片在個人心目中的印度片排名被《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擠到第三位,但無損它帶給我的精彩,因為用最低成本投入和最具人文關懷的意識而來最大限度感動人心,基本上就是一部好電影的表現。

原圖文出處:電癮世界痴迷成性,異想天空自由飛翔
一開始我還以為你在開Star trek2 的梗XD
不過文末那句話的沈重意涵,就是現今社會的寫照,期待能儘早消除偏見與刻板印象,攜手打造未來。

文章寫得好,讓人深省
音樂使人癲狂,荷包抓狂......
skyfreeforever wrote:
《我的名字叫可汗》和...(恕刪)


幫推,這部雖然滿久了,但是真的好看,也滿催淚的(有點灑狗血)。

magic3d wrote:
幫推,這部雖然滿久了,但是真的好看,也滿催淚的(有點灑狗血)。</blockquot

確實蠻催淚的。這次是當年上電影院看後又再看DVD,還是一樣感動。

skynetintel wrote:
文章寫得好,讓人深省


謝謝! 這部電影確實發人省思,雖然有些地方也有點理想化,但理想化也代表我們現實生活最缺乏的部分。
這部 我看3次了
3次都讓我流下眼淚
雖然人心險惡
但這部片子還是可以讓人相信 人性的真善美

PRADAJUICE wrote:
這部 我看3次了
3次都讓我流下眼淚
雖然人心險惡
但這部片子還是可以讓人相信 人性的真善美



非常同意你的看法,我也是每次看都不禁鼻酸。不過,可汗這個角色雖然展現了人性的單純、善良和博愛的可貴,但是從電影脈絡來看,真的再度證實了一件事,就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之間,「家教」是最具關鍵的XD!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