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海軍這名字對非科幻文學愛好者可能覺得陌生。但他卻是這個領域裡公認的「掘金人」,發掘出一批優秀科幻作家和作品。
未紅前就得熱烈迴響
姚海軍回憶,《流浪地球》是2000年發表的,當時自己還不是劉慈欣的責任編輯,但這篇稿子一投到《科幻世界》,立刻引起編輯們的關注,爭相傳閱後大家一致認為,這是一篇特別優秀的作品,小說非常有震撼力。
2015年,劉慈欣再憑藉《三體》獲得堪稱是科幻藝術界諾貝爾獎的雨果獎,劉慈欣可以說是大陸科幻小說界的扛旗人,為科幻小說發展撐起一片天。那時科幻文學在大陸開始得到了廣泛的曝光和關注。加上科幻大片《降臨》(台譯《異星入侵》)的原著作者美籍華裔作家姜峰楠、《三體》譯者劉宇昆等人的爆紅,都助推這次科幻新浪潮。
郝景芳創造未來北京
隨著大陸國力增強和發展壯大,在對遼闊時空的想像中,大陸本土作家加入了中國經驗進行創作,以新銳科幻作家劉洋的長篇處女作《火星孤兒》為例,小說從校園生活切入,郝景芳的《北京折疊》則展現出一個等級森嚴的未來北京,這裡大地翻轉,給三個社會階層提供數量不一的日照時間。在韓松《地鐵》中,地鐵就像城堡,科幻的技術背景就像城堡裡虛無荒誕的體制,人都是符號化的。
縱觀科技文明的歷史,科幻一直是創新的重要源泉。無人駕駛、虛擬實境、人工智慧等科幻作品中描述的「未來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影響著大家的生活。打造本土氣質、傳播中國故事,大陸科幻小說的未來已不僅僅只是「星辰大海」,伴隨技術革命持續推進,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大陸正迎來屬於自己的科幻產業「黃金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