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父親》:觸動人心虛實間、傷感共鳴戲中來(好雷)!

原圖文出處:天空飛翔的觀影隨想空間

《父親》可真是一部不得了的電影,其原因不是入圍了本屆奧斯卡多項大獎的關係,而是本片劇本企圖心強烈,探討失智症主題的架構完整,細節環環相扣,且情節安排頗富戲劇化設定,再配合導演成熟的敘事火侯和男女主角演出的精湛表現,整體經營出絕佳的感傷氣氛和情緒共鳴效果,看完之後頗有餘韻,令人有再刷的衝動!


在情節編排方面,《父親》編導透過前後場景,甚至是同一場戲中的台詞牴觸、態度改變、空間轉換、身分交錯和時序穿插的設計,營造出濃濃的真假摻雜、相互矛盾之感。除了可營造懸疑氣氛,進而加深觀眾的入戲感之外,前述設計更讓情節形成起伏曲折的效果,所以《父親》所有劇情雖然都由大量對話堆砌而成,但本片的劇情發展卻因此令人看得目不轉睛。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父親》的情節設計不光只是為了製造戲劇效果而已,那些「前後矛盾、似實還虛」所造成的情境混亂,其實代表男主角Anthony對於現實的認知錯亂狀態。隨著劇情發展,《父親》場面與情節脈絡的矛盾之處愈來愈多,更表示Anthony 罹患失智症後心智功能喪失的程度愈趨嚴重,甚至還會自行重組記憶、妄想腦補後,再與部分現實經驗混雜產生「虛實交錯」的意識內容與認知狀態。


個人認為,《父親》這樣的設計和表現方式頗具巧思,因為在大部分情節裡,如果「只看」Anthony和他人應對時的反應和流暢度,而不管其認知和對話「內容」的話,其實這部分和常人沒有太大差異,且他自已顯然一開始也未強烈意識到自已的精神狀況。所以,後續緊接而來的「詭異」情況,其實是編導以Anthony的「第1視角」呈現「其自覺正常,卻連連遇到無力理解和解決的情況後,逐漸感到迷惑、不安和焦慮」的過程。


然而,處於上帝視角的銀幕下觀眾,已從逐漸揭露的脈絡中清楚Anthony罹患失智症的客觀事實,因此銀幕上的「第1視角」和銀幕下的「上帝視角」會產生認知磨擦;也就是說,除了表示觀眾和Anthony所認知的事實有嚴重牴觸之外,還會讓觀眾在潛意識中產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Anthony慢慢走向不幸」的無能為力之感,並與電影主角的無助感相互烘托,讓戲裡戲外的感傷氛圍形成共伴效應。比起單純、直白呈現失智者相關症狀的表現方式,《父親》這種更注重突顯「角色的主觀認知」和「觀眾的客觀理解」之間落差感的鋪陳,不但更容易激起觀眾的同理意識和同情心理,而且也更能將前述情緒共鳴效果拉高一個檔次。


再者,《父親》男主角Anthony對現實產生認知混亂的設定,也為本片多數情節帶來源源不絕的衝突點,主要體現在父親Anthony和女兒Anne對醫療照護和生活安排的態度差異方面。然而,進一步細究這個差異的話,其實本質是「女兒Anne放不下自已的父親」和「Anthony的混亂意識裡仍殘留對女兒的親情」被不可逆的失智症導向「認知和情感上分別難有合意共識和意義共鳴」的困境。因此,除了創造情節張力之外,《父親》另方面也突顯失智症家屬的現實難題(無法放下卻身處於勢不可逆、身心俱疲的無力感),使得這些張力性情節蘊含濃濃的情感衝擊。


不過,寫了那麼多,倒不是強調《父親》的看點只有以上這些情節設計和表現手法而已;相反地,《父親》本身的故事厚度才是本片的精華所在和令人深深觸動的核心關鍵。因為《父親》的電影內容不但將失智症大小症狀的描寫盡可能涵蓋在內,而且每個發病現象的著墨程度足夠;加上對於當事人和家屬的生活和心理層面的影響刻劃,特別是「客觀難題」和「主觀感受」二方面,更是十足充分。


有關前者,《父親》將「Anthony喪失正常行為能力的嚴重不便」、「女兒Anne的社會角色間(就業者、戀愛中的女性及必須盡心照顧其父)的衝突」,以及「父女之間的溝通磨擦與心力交瘁」等方面,分別描繪得相當細膩。至於後者,主要體現在失落和哀傷等情緒與心理層面的呈現,尤其是角色反轉所帶來的衝擊。因為父親昔日權威、慈祥、高大的獨立人格形象,現在顯得極為陌生,且更造成他人的困擾或厭惡,所以對Anthony 和Anne二人而言,都分別造成「自尊受損」和「情感失落」,這方面的描寫可說是讓人看了極為揪心的重要關鍵。據此,《父親》的故事可謂極有重量,格局雖小,但厚度夠、情節扎實。本文前面談到的各種戲劇化手法固然為本片重要關鍵和優點,但若無故事本身的出色質量,那些表現方式能發揮的戲劇效果,恐怕也很有限。


不過,《父親》之所以如此好看,除了本身有一個好故事之外,另有一個因素是有位能完全駕御劇本的優秀導演(雖然和編劇是同一人)。整體而言,《父親》導演將情節脈絡鋪陳得有條不紊,不但將故事本身該有的重量充分呈現,且情緒氣氛和戲劇效果經營的相得益彰;尤其對於「懸疑離奇、虛實交錯」的情節鋪陳更是拿捏得剛剛好,既避免過於賣弄而導致未能完整展現故事重量,或令觀眾產生理解方面的因難,且也無點到為止結果不知所為何來的困窘感。重要的是,《父親》對於激發觀眾的情緒共鳴方面,並非採取煸情、灑狗血式的直接衝擊方式,而是透過故事情境和脈絡的細膩鋪陳,自然帶出該有氛圍和情感,並藉由每場戲的層層堆疊,緩緩地牽引並強化觀眾的情緒共鳴


當然,《父親》導演雖然是說故事之人,但詮釋故事之時,仍需借助演員的表現才能將本片故事說好說滿。因此,《父親》的另一大看點,就是Anthony Hopkins 和Olivia Colman二位屬於奧斯卡影帝影后等級的對手戲,將當事人和家屬所受的生理及心理的煎熬、彼此之間的情感拉扯等方面,掌握得絲絲入扣。或許Anthony Hopkins受惠於劇本所給的空間較大,所以造成Olivia Colman似乎不及Anthony Hopkins來得搶眼,然而整體以觀,兩人不但都絕對稱得上充分發揮角色設定的要求,而且二人互動時的橋段,依情節設定的不同,其主客從屬的互動,更是配合得天衣無縫,將既依賴又緊張的情感關係詮釋得極為扣人心弦。基於此,《父親》可說是由好劇本、好導演和好演員所共同創造的一部令人觸動的出色作品。


總而言之,《父親》的劇本故事扎實,透過導演對於故事脈絡和場景情境的調度和整合,完美呈現敘事軸線和空間場景的切換錯置,以突顯失智者心智功能喪失後的感知與記憶混亂程度,並藉此創造貫穿全片的情感衝擊和心理共鳴,再佐以Anthony Hopkins 和Olivia Colman二人精湛的演出,成就一部「觸動人心虛實間、感傷共鳴戲中來」絕佳作品,目前雖不知道本片是否會在入圍的奧斯卡項目得獎,但其表現水準至少證明具有奧斯卡等級的質量,則是無庸置疑的事情。

原圖文出處:天空飛翔的觀影隨想空間
父親票房420萬美元
神鬼獵人票房5.33億美元
小丑票房7.44億美元
父親男主角得奧斯卡獎
系咧開玩笑嗎
格局小到幾個房間幾個人
看點是阿茲海默病老人的情緒勒索
最後被丟在養老院等死
這樣得獎是要跟大家說善待老人????
這期奧斯卡的目地也太明顯了吧
沒有人的地方哪裡都是天堂
或許是電影看多了,情緒沒太大起伏,但真的真心讚嘆這部電影,劇本視角設定及劇情構築的巧思和用意,主要演員的精湛演繹,我甚至都覺得用「演得很好」來形容都不足,會侮辱了他們…

我想有看這部電影的人,看完後應該會有一種對失智者意識狀態有深刻的瞭解,和體諒,我覺得這劇本很厲害,讓人理解到失智者種種令周邊照護者難以忍受的外顯,是源自多麼混亂及不安的內在!

影帝,這部電影的獲獎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在劇中就是以他的本名安東尼來演出劇中的主人翁,其實我在看的時候就一直覺得,這不是我以前看的安東尼,而是 這是安東尼霍普金斯本人!

昨晚看也是我一人包廳,覺得蠻可惜的這麼好的電影少受青睞,可能從片名和議題,讓人不感興趣。
不過還是真心推薦,想有點燒腦的(因為視角設定而產生的虛實,會稍微讓觀影者疑惑),想看演技的,「父親」是不錯的選擇,絕對不是你們以為的那種陳腔…

正片開演前有相同議題的「永遠的我們」預告,但應該與「父親」不同,屆時可以再相互參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