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蒼狗|山路無燈 照護無光

⚠️本文無劇透

在第一顆長鏡頭後,我不自覺地想到杜甫的《可嘆》:「上浮雲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浮雲本潔白無瑕,卻頃刻幻化為蒼狗,不僅是對無常的比喻,更像是一場被現實染色的夢。而《白衣蒼狗》正是這樣一部片,把現代台灣的邊緣現實,從柔白雲層裡,慢慢剝出斑駁蒼灰的底色。

片名的中英文對照耐人尋味。中文的「白衣蒼狗」蘊含古典詩意,隱喻變化無常的人生與社會;英文片名「Mongrel」則直指「混種犬」的社會隱喻,帶有明顯的階級與血統標籤。導演曾威量以一種極其克制的方式,把這樣的對照,拍成了一場無聲卻沉重的凝視。
|白衣蒼狗|山路無燈 照護無光



這不是一部容易觀賞的電影。對大眾而言,它可能過於沉緩、過於冷峻、過於靜默。它沒有精緻的情節鋪陳,也幾乎沒有情緒高潮的起伏,取而代之的是冗長卻必要的長鏡頭、粗糙刺耳的環境聲音,電熱扇、機車聲、養護機構裡輪椅摩擦地面的聲響,甚至是被照護者喘息、咳嗽與喊叫交織而成的背景雜音。在一般電影追求剪輯與節奏的當代,它像是一塊靜置不動的石頭,等你靠近,等你被絆倒。
|白衣蒼狗|山路無燈 照護無光



導演沒有高聲疾呼、沒有情緒催淚,卻讓我們靜靜看見,看見在台灣某些被遮掩的角落裡,有多少非法移工穿上了「白衣」,卻沒有任何醫護訓練,有多少長照機構以「省成本」為名,實則將人力當工具剝削。而在這一切制度的縫隙中,那些患病的老者,那些崩潰的家庭,那些無處可逃的異鄉人,成為制度與時間共同遺忘的沉默之人。

影片中沒有特別強調安樂死這個詞,但死亡的重量一直在場。是「續命」還是「放手」?是「照護」還是「囚禁」?這些疑問像山裡濃霧一樣,籠罩整部片。尤其當鏡頭穿越那條熟悉又陌生的山路,濕滑、無燈、蜿蜒,每一個轉彎都像是命運的岔口,你不知前方是終點還是崩塌。這座山路,不就是台灣長照制度的縮影?一條沒有人想走、卻不得不走的危路。
|白衣蒼狗|山路無燈 照護無光



有觀眾可能會質疑,為什麼電影不多說一點、不拍得激烈一點?為什麼不更深入角色的內心?但我認為,導演所追求的正是這種不說、不吶喊的「留白」。這部片像是一種默哀,一種無力也無聲的哀悼。非法移工是背景的靈魂。他們來自東南亞,來自被困的村落、被仲介剝削的中途站,被包裝成「看護」的無聲勞工。他們身披白衣,但那不是醫護的象徵,而是制度給他們蓋上的遮羞布。

也因此,觀影的過程,像是一場無形的心理拉扯。我們彷彿站在螢幕之外冷眼旁觀,但越往後,卻越無法置身事外。每一段沉默,每一顆凝視,都是一種壓抑已久的控訴。而這樣的控訴,沒有喊叫,卻更難以忽視。
|白衣蒼狗|山路無燈 照護無光



我特別喜歡電影開頭與結尾的兩顆鏡頭:一開始是悟姆的凝視,那是一種未經訓練卻帶有深意的目光,彷彿在看著一場他無法介入的人間悲劇;而結尾是一隻跛腳狗的回望,那眼神飽含疲憊與懷疑,像是在問:「我們的命運,真值得這樣活下去嗎?」

《白衣蒼狗》像是一封無寄達的信,也像是一面照不出光的鏡。它不提供解方,不設下期待,它只是讓我們看見,然後不斷逼問自己:你看到了什麼?而又能改變什麼?

我們太習慣在電影中尋找解脫與答案,但《白衣蒼狗》不給你任何出口。它把你困在制度與現實交疊的迷霧中,讓你體會一種叫做「無能為力」的沉重。但也正因如此,它才如此真實,如此難以忘懷。

我沒有太喜歡這部電影,甚至覺得太過於畫面藝術的表達,而淡化這些議題需要被關注的深意,但也許我們真正應該問的不是「它好不好看」,而是這樣的現實,我們還要繼續視而不見多久?
|白衣蒼狗|山路無燈 照護無光



|評分|

🟡3顆星【普評】有興趣可進場觀看
文章關鍵字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