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兩隻手機,一隻是iphone 15 pro max,另一隻是Motorola RAZR 40,同時在2023年購買,至今用了兩年,期間發現Motorola RAZR 40 的收訊能力比iphone 15 pro Max 好,具體來說在同樣的地點、同一張SIM 卡下,Motorola 的信號格數比較多,而且看影片時也比較穩,除了行動網路外,在同個位置使用WI-FI 連接同一個路由器時,Motorola 同樣也是比iphone 穩定

以上是我這兩年使用發現的現象,請問我的是僅存的個例嗎?或是其他人也有相關經歷?
沒用過iphone,不知道iphone的收訊能力算好還是不好?
自己家的收訊不好,在同地點、同張SIM卡下,僅當通話使用,
不同廠牌的手機訊號強度,絕對是有差異的.
當初 iPhone 4 特異的天線設計搞出的天線門事件, 在這之前, 沒有人敢這樣設計天線的。出了事之後,不知道緊急動員了多少相關合作商的工程師燒了幾週不眠不休的時間,最後就是要大家裝上保護殼而不了了之。因為他是信仰,果粉還是買單。

各廠牌多少都有差異。舉例來說,以前 Moto 跟 Nokia 在競爭時,兩家在轉捩點做了搞死自己的事,其中:

Nokia 是大量開發中低階市場(如印度), 相近的開發人力卻換來微薄的獲利。連觸控手機都只想用便宜的電阻式ITO膜觸控螢幕....

Moto 則是搞入了惡名昭彰的" BIG 5 Rules", 讓產品的開發周期拉長, 忽視了新機上市只有短短的賞味期限。這"Big 5" 包含:
(1)Long Battery Life 長電池壽命
(2)Large Storage 大內存
(3)Enhanced Security and Privacy 安全隱私性
(4)Strong Performance 可靠的性能
(5)Ease of Use 容易使用

但是當時連郭董都說, 他的座車經過國三隧道時, Moto不會斷訊, Nokia 就會。當然,現在的Moto(或說聯想) 已經不是以前的那個了。
豬羊變色 wrote:
電阻式ITO膜觸控螢

當時聯想連同Motorola 數千筆專利及上萬筆專利使用全給買下來了
是什麼讓你產生了iPhone收訊有好過得錯覺
nellyy
印象跟s依樣
我從4s拿到16 pro,收訊沒有好過
智慧型手機第一支三防機還是moto出的
還可以換電池跟刷機
AI整理的:

主要原因分析
(1) 設計美學影響天線布局
(2) iPhone 16 延續蘋果一貫的極簡設計,使用金屬與玻璃材質,雖然外觀精緻,但這些材質會屏蔽電磁波,限制天線的有效布局。
(3) 機身空間有限,導致天線數量與排列方式受限,影響信號接收效率。多模組共存(5G、Wi-Fi 7、藍牙)在空間有限的機身中容易產生干擾,尤其在訊號邊緣區域更明顯。
(4) 自研基頻(BB)晶片技術尚未成熟
(5) 蘋果逐步減少對高通的依賴,改用自家設計的調製解調器(MODEM),但目前技術積累不足,信號表現仍不如部分安卓機型。
(6) iPhone 16 採用高通 SDX71M 外掛式基頻晶片,與 Wi-Fi、藍牙模組可能產生干擾,且發熱後會進一步影響穩定性。
(7) 信號增強技術應用滯後
(8) 相較於安卓手機普遍採用 MIMO(多入多出)、波束成形等技術,蘋果在這方面的整合仍顯不足,尤其在低信號環境下表現不佳。
(9) 網路兼容性與系統設定問題
(10) iOS 18 的自動網路選擇功能可能誤連至信號較弱的頻段,建議手動選擇主用網路。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