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賣電池的人應該也要加上"轉換效率"這個數值給消費參考
消費者不是專家,一杯水500cc要倒入2公升的水壺裏,就於消費者而言
就是倒4次這麼簡單.
中間要漏出多少,要蒸發多少,不是消費者該關心的.
如果只有總蓄電力,沒有轉換效率,那大家的標準就不同了.
4400mAh的電池,出來就最少要是4400mAh,
如果轉換效率較低,就不要說4400mAh,而應該說33XXmAh...
就像Intel的CPU,標明多少時脈就是多少(下限),只能往上超,而不可能達不到(特例不算)
鄉愿者亦可說,影響時脈的原因有很多,如主機板的品質,環境的溫度....etc.
但相信以Intel的標準和消費者的要求,低於標示的時脈是不可被接受的.
支持樓主的論點,但我也不覺得動不動就上水果報是好事啦!
手機或GPS裡面的角型電池,都有掛一片充放電控制板,裡面有一顆MCU與兩顆MOSFET與其他零件,
主要是防止過充電與過放電,因為這些都會造成鋰電池的損壞!
在類比的世界裡,跟數位的差很多!樓上的先進提到CPU的頻率,數位的產品可以做到千分級的誤差!
但是類比的東西,像是電源這種東西,誤差值+/-3%,甚至是+/-10%也算是一般規格
也就是說4400mA的容量就算是+/-5%也是正常的,在某些地區還有+/-15%的!
另外在電源轉換的部份,要以功率來計算比較合理!
也就是4400mA的電池提供的是4400X3.7=16.3W
手機電池的功率則是1050X3.7=3.9W
若是在理想的世界,16.3/3.9=4.2次
很不幸,世界是不完美的!!
電池只有在出廠的那一刻才能充電到近乎100%,每充放電一次可用容量就減少一些,一般會定義200次就剩下一半了,按照開板大大的使用狀況一日三回,兩個月電池大概就剩下一半容量了!
另外在電池對充時大電池要作昇壓迴路,就是3.7V轉5V的迴路,這地方消耗也不少,但通常不會有廠家白紙黑字的寫出來,
畢竟類比的世界也是個模糊的世界
所以這些加加減減之下,只能說堪用就好!
以上的狀況能不能解決呢?
不行!
因為在台灣只有極少數的年輕人願意投入電力電子的領域,大部分的開發單位都靠我們這種老不死的在撐!
要是對這種產品不滿,那麼跳進來改進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