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展的時候,最常被親友團問到的東西,就是到底 CPU 規格怎麼看。記憶體可以簡單的比大小,硬碟可以簡單的比大小,螢幕尺寸、解析度也都有數字,但 CPU 就完全是個謎 -- 數字大的就比較快?時脈有差嗎?系列呢?為了比較明確的說明,小薑將今年資訊展上出現的 CPU 之間的大致效能關系排一張表出來給大家參考。基本的原則是同系列中時脈快的比較快,不同系列就要靠網路上能找到的評測來比較。
在排序的過程中,小薑有幾個很有趣的發現:
除了 Core 2 Dual T 系列和 P 系列有重疊到之外,其他幾個系列的高下順序都是非常明確的 -- 最好的 ULV CPU 還是比最爛的 T 系列 CPU 差;Celeron 夾在 CULV 和 Atom 之間;Atom 則是完全墊底。
除了 i7 系列和 Atom 系列這兩個特例之外,基本上時脈仍然是 CPU 表現的一個比較可靠的比較標準,時脈高的還是會跑快一點(當然也就熱一點)
型號後面的數字對比較效能而言意義並不大,只有當第一個字母和第一個數字一樣的時候,第二個數字才能代表兩顆 CPU 的快慢關系。
N330 還沒有看到有評測出來,沒辦法知道它是不是有高於 Celeron,或甚至到 CULV 的程度,但從少數資訊來看,似乎差別沒很大 XD。
AMD 呢?呃...因為這次在資訊月上的 AMD 產品比較少,而且跨廠牌的比較相對而言是困難的,所以這裡就不找 AMD 的 CPU 進來了 ^^"。
希望這個總表能對各位購物或導購的讀者有所幫助 XD。如果覺得排序上有什麼問題的話,也務必在回應裡提出來喔~繼續閱讀裡有 Funnypig 補充的一些資料...
路過的 Funnypig:個人幫小薑補充一些東西,整理如下
除了時脈之外,CPU的多核與否、L2快取、TDP(Thermal Design Power)、製程與其他功能(64位元OS或虛擬化支援與否)都會影響到型號。
承上點,時脈不再是評估CPU效能高低的唯一指標,但仍可當方向參考(特別是同一系列而言),次之參考L2快取,外頻(FSB)也有影響,但不明顯。
i7-720QM,透過自家Turbo Boost技術,時脈可以提升到2.8GHz,且該顆CPU為4核心,但全速功耗較高,為45W。(Funnypig比較想等Core i5)
CPU前面的英文代表功耗,P與SP開頭為25W功耗,T開頭為35W或以上,SU開頭與Atom則可到10W以下(端看單核雙核)。
P與SP功耗一樣,P系列為3MB L2快取,但SP則提昇為6MB,功耗同為25W。
T3XXX以下就是Intel Celeron,L2快取1MB,且不支援虛擬化
T4XXX為L2快取1MB的Core 2,且不支援虛擬化
T6XXX為L2快取2MB的Core 2,且不支援虛擬化
T9XXX為L2快取6MB的Core 2,並且支援虛擬化
TDP功耗皆為35W
SU2XXX開頭的是超低電壓版的Celeron,並且支援64bit與虛擬化
SU3XXX則是單核3MB L2快取超低電壓版Core 2 Solo,並且支援虛擬化
SU4XXX則是雙核2MB L2快取超低電壓版Core 2,並且支援虛擬化
SU7XXX為雙核3MB L2快取超低電壓版Core 2,並且支援64bit與虛擬化 。
SU9XXX為雙核3MB L2快取超低電壓版Core 2,且支援64bit與虛擬化 。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Intel的P系列(如P8400)CPU是筆電選購時最超值選擇,等級也比T系列高(以筆電角度來看),當然,預算允許的話,SP系列(如SP9600)會更好。
此文章轉宰於:小薑雜談
網址:http://chinese.engadget.com/2009/11/29/intel-cpus-in-the-computer-sh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