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過年時組了一台5800X(原價屋那時候強力促銷)

老實說我對AMD完全改觀

穩定性AMD大勝,因為我另一台是intel 13700KF,現在玩天際線2會閃退,尚未解決

再來就是驅動安裝也是AMD大勝,AMD只要去官網下載驅動自動安裝,直接執行後在裝置管理員裡面就沒有問號了

而intel雖然有官方驅動安裝(連這軟體前陣子都出包,會占用CPU資源100%),用intel官方驅動安裝後在裝置管理員裡面還是一堆問號,還要自己抓帖問神去安裝,後來索性懶得安裝,到現在我記得是4個硬體裝置問號吧

至於為什麼不安裝,因為先前玩天際線2會閃退(2個月前吧),然後開始懷疑東懷疑西是不是驅動安裝到衝突之類的,系統重裝後,主機板要額外自己下載的驅動就不裝看看(心理作用天際線2好像比較穩)

再來就是功耗,雖然說5800X性能比13700KF低上不少,但我整體使用下來的確是AMD較省電

intel我裝的是水冷,我是配便宜的水冷當初2000出頭

AMD的我直接風冷,隨便買一個風扇300元搞定
eclair_lave wrote:
不過由於不曉得現在intel到底是新製程良率有問題,還是連封裝良率/產能也有問題
(pat只有透露到MTL的良率有問題,但沒細說是哪部分的問題)


網路資訊就是狗仔媒體水準, 標準的看一個影, 生一個仔
Pat 從來沒說過MTL = Intel 4良率有問題, 那是媒體自行揣測

而這些媒體也不是半導體專家, 自然會從產量供給不足來自行推估是良率問題, 因為他們腦袋瓜裡除了良率之外其他都不懂. 實際上Intel 早在2023年就公告生產缺陷曲線Intel 4 良率比起Intel 7更好. 其實也是必然, DUV轉EUV後能減少工序, 良率自然相對更好

MTL產量不足是因為Oregon已經從Intel 4改製程為Intel 3, 只剩下Ireland的Fab 34在持續生產Intel 4, 主要原因是Intel 3 生產Xeon 6遠比MTL好賺, 新節點產量不足的情形下自然需要權衡.

Intel 會說IFS從2026年才可能進入獲利狀態, 主要原因一樣是5N4Y導致, 新節點開法如同台積電當初N3B開發一樣初期訂單量低, 攤提導致晶圓成本過高, 而Intel 新的節點並沒有像台積電一樣有舊的成熟N5製程高使用率可以平衡收支, 這必然需要時間去累積
MUS wrote:
Intel 會說IFS從2026年才可能進入獲利狀態, 主要原因一樣是5N4Y導致


捕獲野生M平方?

從Pat Gelsinger宣示要5N4Y,幾乎等於要暗示20A/18A之前的節點,投資都是非常非常"謹慎" (過水用而已)

Intel也是一副要決戰20A/18A的態勢,因為只有Power Via和GAA兩項技術成熟,Intel才有資格說自己工廠有能力一戰 (戰誰就別計較了,別問那麼多)

但我認為IFS要2026才能獲利,是2024時候,CEO面對董事和股東質問,不得已的面對現實。2023之前,應該沒人會提出這種問題,Intel內部應該也是沒人想開這話題

我認為給Pat Gelsinger做到2026年也是公平的 (除非出什麼大問題),2024之前的Intel產品,早就不是Pat Gelsinger可以修改了 (如果修改後出包,2024年底真的可以趕他下台,這就是做事方法,大家要學著點,別什麼責任都往自己身上扛)

Pat Gelsinger賭的是他可以快速跳過Intel 4/3的大規模量產,直接鎖定GAA和Power Via,取得領先。
這種貿進策略,不可以說他有錯,甚至是IFS唯一的操作。會不會失敗,以三星而言,看來是很慘
但這就好比你只有10萬元要投資,你去學巴菲特.....一點意義都沒有
巴菲特的投資法是給身價10億等級的人參考的....

同樣的,說Intel要學習TSMC做研發,也是廢話,TSMC的立足點就不一樣,你學一樣的套路,持續落後3+年,然後永遠失敗 (商務上失敗),沒有意義
很難
但x86真的很畸形,只有兩家
而且這時代也不是什麼指令集完全不可取代
應該是說,越綁定指令集,你程式就越缺少去跨平台跟面對變化的能力,也少有工程師會這麼笨,一定多搞些策略,除非萬萬不得已
目前AMD HX370給移動端的有大小核效率問題 我覺得好像也就55波 加上這波新處理器出來價格也是小貴 可能要打一下價格戰AMD才能搶到市占率就是了 現在INTEL比較怕自己現金流出問題
1000K wrote:
Pat Gelsinger賭的是他可以快速跳過Intel 4/3的大規模量產,直接鎖定GAA和Power Via,取得領先。


初期快速跳過, 但未來Intel 4/3 必然會成為大規模量產的節點, 因為競爭對手並不多
而且EUV開始生產後必須要逐年攤提成本, 這時候需要的就是訂單來換錢


Intel 現階段 IFS的困難是從只有內部顧客轉移到外部服務的信賴度, 價格和先進製程產量
產量靠硬體和人力硬上還有機會, 但信賴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 價格就更難說了.

目前打的如意算盤順序是
1.2025取得製程領先, 18A比N2更早進入量產
2.回頭利用18A的客群的成功案例招攬更多N3~N5節點客群轉向Intel 7/4/3
3.放大5N4Y的所有節點產量

目前所有市面上以DUV製造的10nm製程包含TSMC N7, Samsung 7LPP來說, Intel 7其實是最成熟而且性能及能耗比最佳的製程. 許多人拿13, 14代CPU現在有RMA狀況認為Intel 7有問題, 其實根本就是搞錯方向, 13.14代是不得不拿Intel 7拉高頻打AMD以N5製造的處理器, 加上大小核調度以及板卡廠不按指南的電壓機制等等層層疊加而成.
MUS wrote:
Pat 從來沒說過MTL = Intel 4良率有問題, 那是媒體自行揣測


後來找了一下原始媒體的新聞
採訪人 Patrick Moorhead 是根據Pat Gelsinger 訪談中自行推測 Meteor Lake 似乎存在產量/良率問題

tweeter上訪談的總結及推測
It appears that there were yield/throughput issues on Meteor Lake, negatively impacting gross margins.


後來他也再次發文澄清: Pat [Gelsinger] 沒說有良率問題, 這是我自行解讀的

tweeter發表澄清
For the record, Pat didn’t tell me l that there were yield issues. This was *my* interpretation. But when your COGS are cited for a specific product are rising in a big, big way, with MTL, you *have* to surmise either yield or back end throughout issues that can be very expensive.
MUS wrote:
初期快速跳過, 但未來Intel 4/3 必然會成為大規模量產的節點, 因為競爭對手並不多
而且EUV開始生產後必須要逐年攤提成本, 這時候需要的就是訂單來換錢


我個人認為這個規劃從TSMC的經驗來說,很不合理 (或許Intel自己看得很High)

TSMC現狀是N4/N3產能爆滿,N2已被客戶預定完畢,N7產能利用率不高

到了2026/2027年,情況"很可能"變成
N2/N3P/N3X爆滿,16A還在挑客戶,12A被客戶預定完畢,但N5/N4出現產能閒置
(這牽涉到先進製程客戶的問題)

Intel規劃說2026年,N4/N3要逐漸擴產,他必須思考:
1. 現有台積電N4產能是否2026年還是溢出?
2. 價格敏感性低的客戶,會選擇TSMC在亞歷桑那廠,還是Intel不知哪裡來的產能?

從TSMC的經營看來,半導體需求就是兩極化,成熟製成的客戶,轉進N7以下製成的意願很低,就算轉進,台積電也有充分的優勢和能力吃完。
因此,認定2026/2027還有大量N4需求的看法,非常危險。光Apple轉進N2後,釋出的產能,就可能讓其他廠商吃到飽了。

回到N3,TSMC的N3是獨立製程,比N4強很多,N3P/N3X更可以直接對標Intel 20A/18A,Intel 3的目標,絕對只能搶TSMC N4的需求。所以困境又回到上面講的狀況

雖然IFS規劃放量,但我認為18A成熟之前,Intel什麼量都不會想擴充

大家回想一下三星為何最近"大幅"延後美國廠進度? 很多人會以為是美國工人不行,我認為這根本原因就是三星無力競爭下去了。
試問,現在三星的3奈米、2奈米,都沒有客戶了,美國廠蓋下去會有什麼客戶? 這是一筆250 - 350億美元的投資耶!! 花下去三星就完蛋了 (韓國就滅亡了) 。假如看不懂? 那這樣比喻: 你推出一款電動車,客戶嫌得要死,少量出貨還被退貨,此時你會說: 本公司計劃投資350億美元,好好量產這款車......

三星雖然先進製程的能力不行,但沒有智障到這程度好嗎
同理,假設Intel 2025年可以開始18A量產,2026年還花錢擴充N4/N3? 是賺太多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