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的相機確實已經夠好,可是我還是想買台輕便的口袋機,出遊的時候用。為什麼呢?很簡單啊,因為我沒有那些“夠好”的手機啊!!!當然我可以選擇買一支“夠好”的手機,可是我又沒有那麼常要出遊啊,也許就是一年幾次吧,我也不是網紅要常po美照,一支1萬塊的中階手機已經夠我日常使用了,我並不想多花個2、3萬去拿一支“夠好”的手機,譬如iphone 14 pro,就為了少數幾次的拍照需求。何況相機有翻轉螢幕啊,自拍的畫質絕對吊打手機吧,再厲害的手機,那個前鏡頭也只是堪用而已,出遊到此一遊的紀念照,除非一直找人幫忙,要不然自拍的需求還是頗高的。
微醺鸚鵡 wrote:索尼最近上市的 ZV...(恕刪) 回想當年要買單眼相機的動機,是因為在爬玉山登頂看日出的過程中,看見太陽從山頂上爬起的場景所受到的震撼,用傻瓜相機拍了很多張的照片,回家後洗出來發現沒有一張能看的。想想人生中可能就唯一這次的登頂機會了,結果相機拍不出我要的我看到的東西,於是才開始接觸攝影,了解相機的動作原理,買了第一台的單眼相機。有了單眼相機,也不是隨便按按就能夠拍出你要的東西,而是單眼相機能夠讓你手動調整拍攝參數,讓你可以根據現場的光線,被攝場景的明暗,再加上設定的曝光參數,與可能產生的景深效果,也許要用不同的曝光參數多拍幾張,然後再回家後製,才能得到你想要的畫面。這個學習過程,你就是需要不斷的拍攝不同的場景,就是需要經驗累積,才能在拍攝時更快速的決定拍攝參數,可是一般人又不是職業攝影師,哪來這麼多量的拍攝經驗累積呢?以我自己為例,我不是一個愛攝影的人,我只是想在一些重要的時刻,記錄下我想要的畫面,我也願意付出一些時間去學習,可是在我持有單眼相機的這些年,我仍是覺得學習的成本太高,很多時候出遊,並沒有那麼多時間讓我在那裡慢慢的調整。學習攝影就是用,很多的照片,加上拍攝時的參數,加上可能的後製,得到最終的成像,這樣重複循環的過程,就能累積經驗,最後提高你在拍攝不同場景時的成功率。看看上面這個過程,跟現在訓練AI的方式有什麼兩樣?我們拍照只是想成功的拍出照片,又不是要當職業攝影師。從傻瓜相機跳到單眼相機,是因為單眼相機可以手動操作,要手動操作不是因為喜歡手動操作,而是自動操作太笨,成功率太低。手機攝影的快速取代相機,就是因為AI的介入,解決了相機自動功能太笨的這個痛點。美貌與智慧難道不能並存嗎?一台畫質滿分的單眼難道不能配個AI的大腦?一定得配得笨腦袋才行?現在是AI的時代了,要善用AI,而不是都要靠手動,我們只是要拍照,不是要當攝影師。
微醺鸚鵡 wrote:索尼最近上市的 ZV-E1 放進去很多諸如 AI 等功能,其實就是吹起相機界反攻的號角。如果這些無腦功能能夠繼續精進或下放到中低階機種,相機在未來還是大有看頭。 體積是消費者的重點索尼如果能做出APSC 標準大光圈 輕薄尺寸 手機等級的HDR 超高效的穩定效果 手機等級的手持夜景 無腦高速傳輸手機我會支持
ejan1969 wrote:手機攝影的快速取代相機,就是因為AI的介入,解決了相機自動功能太笨的這個痛點。美貌與智慧難道不能並存嗎?一台畫質滿分的單眼難道不能配個AI的大腦?一定得配得笨腦袋才行?現在是AI的時代了,要善用AI,而不是都要靠手動,我們只是要拍照,不是要當攝影師。 沒錯~相信有不少人只是想要隨時可拍+畫質佳的照片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慢慢拍一張照片、慢慢調整各項參數體積就因人而異,如果只是數位相機的體積應該很多人可以接受畫質可以不用到專業的單眼,但比手機好上一截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可惜市場考量或許大家還是寧可選擇手機
無論產品策略、定位行銷,相機廠都一直以"相機"的思維在行銷拍照這件事~相機廠把輕巧好用的口袋機在畫質和性能上閹東割西,想把所有用戶都推到獲利更好的單反相機廠在面對競爭者的手機時,總是強調自詡的"畫質",卻不管大眾用戶想要的是甚麼相機廠在今後必備的演算照相時,不能也不願發展精進,只能被動地銷量崩跌,主動地提升單價(底片時代拍照可不是這麼辛苦的一件事~市場也沒畸形到逼所有人上單反)於是當消相費者發現,手機只要一次快門就把相機"先練拍照技術,學習了解機身,持續購入周邊,不斷扛裝備,最後回家修圖"這件事直接完成,結果相機不會消失,但只會凋零~~對相機廠來說,不惜一切花費時間精力的"畫質"是拍照的本質但對大眾來說,不完美但能輕便記錄下時間的"回憶"才是拍照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