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感到痛心的「皇家俱樂部」服務品質

在中國製造,就是想省成本,做出來的東西當然省東省西的...
你們想看看,做出來的產品的品質會很好嗎
看到這篇,
我只能說我很能體會樓主的感受,

因為我送修一台富士的相機,
修了快半年...

想知詳情的可以看我的po文...
MOQ

庫存金額

安全庫存

....這些都是廠商營運上的成本


http://tw.stock.yahoo.com/news_content/url/d/a/090121/1/1bqcm.html



當然也有變通的辦法,對客戶來說"事先買保險"

預付一些費用讓廠商先準備"備品"
如果不幸有異常時,可以在第一時間更換
把停機所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不過一般來說,大概只有企業用戶會這樣做
夏夜藍調 wrote:
唯一只有主機板是修的又快又好,其他的,就別談了


大大這幾句話我無法認同,2006年11月底拿p4c800e-deluxe去台北忠孝東路(現在已撤)修花1個半月跑了三趟,才弄好,而且第一次去告知幾天修好(忘掉是幾天,維修單有寫)過了7、8天打電話去問一名男子回答還沒修,不知什麼時候會好?我回問:那我是不是都不要用?此男子才把電話轉交一名女性主管,後來了解是北橋燒掉,送工廠,拿到時已經過20多天了。
我之前微星主版送修 他說最晚7天 最快3天

我等了21天 第10天我打給客服詢問..說材料等等等 用完還要燒機做測試

好不容易等了21天拿完 但是用了1個多月又壞了

再送...這次真的是7天好

我大概知道不可能這麼準時
反正現在組電腦都不用他們家的東西 每次送修排隊都要等好久就算了 一張7300gt ddr3送了4次都沒修好 還判定正常 就連服務人員都搖頭 不知道該說什麼

每次看到送修的人一堆 都覺得好無奈 這就是"品質"
客服系統是除了第一線銷售人員外對消費者有最直接接觸的單位,從他們身上得到的客戶意見及褒貶絕對比一大堆網路調查來得更真切更實際,有點搞不懂華碩怎麼會讓客服體系就這麼爛下去?
midimidi wrote:
MOQ庫存金額安全庫...(恕刪)


+1

常見的狀況是供料廠商在大陸...
組裝線也許在台灣...
使用者有部份零件出現問題...
例如 : 外觀刮傷需換機殼那麼機殼廠在大陸

通常為了樽節成本...
除非是出現嚴重設計不良..
不然客服部門的備品庫存不會很多..以免浪費

但如果遇到備品用完的時候

客服部門必須要"克服"...內部的一些..狀況...

例如
因為正常出貨是大量生產..
可用較低的人力成本與物料成本以及持續不斷地生產去攤銷管銷成本...以獲得有競爭力的價格
然後再把貨物用櫃子裝滿整貨櫃用船送到台灣..產品的每一分錢都被斤斤計較在內

所以廠商有最低購買量的限制(MOQ)...看物件大小與使用量...普通來講可能是1000個
如果生產一項零件需要經過10個工人去操作...
生產10個跟生產1000個...有很多的動作與時間都同樣會產生..
例如去倉庫領材料..例如把模具架上去...例如一些前置作業的動作...
一樣的人力...只做10 個和1000個...可以分攤的費用就會有所差異



客服需求...通常是在量產之後偶然出現的就如上方所言可能外觀刮傷或者哪一個部分有不良
它的需求量很低...一種零件可能才需要30個..

這就卡到廠商不願意單獨生產這麼少的量...或是必須等到正常出貨的產出時在順便多做一些...
然後又要再送到台灣來...

很糟糕的情況下1~2個月是有可能的...
因為也許廠商那邊也還需要在向他們的上游廠商買原料...而上游廠商也會有前置作業時間(L/T)的限制.

這是最糟的情況之下...



不過追本溯源....其實客服這部分真的需要加強...因為我上面所提的這些情況絕對不是第一天才知道
而是天天都這樣...一直以來製造業就都是如此...
所以一些物流管理以及庫存&風險管理應該做的更完善...避免像樓主這樣買完一肚子火...

像我自己..了解這樣的情況....
可是如果今天換成是我要換東西....我還是會希望當天就能把它修好...不然就是隔天完修...這樣感覺比較好...

因為我們是付錢買好的產品而不是付錢來買一肚子氣的...
以前去華碩皇家維修。等待的user 很少


後來。漸漸看到較多的等待維修筆電user

不要看到這篇抱怨文以後去華碩皇家維修
看到的更多等待維修面版user?



從華碩皇家維修工程師說他們公司需要核算user等待的號碼單時
就覺得很奇怪的制度。  需要去核算現場維修工程師的user號碼單?


早從2007年底開始就很多的商家感覺華碩維修處理有問題
沒1次處理好。引申出後面更多次的修復處理  





...................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 ......................
2009年華碩股東會16日登場,由於歷經1年後成績單並不理想,第1季本業虧損31.07億元,雖在業外收益挹注下,稅後淨利4.5億元,低空避過虧損命運,但已有股東表示,華碩營運陷入谷底,經營團隊將大部分原因歸咎在全球不景氣,但事實上對照於宏碁,華碩經營團隊目標失準、以致庫存過高,加上匯兌避險沒作好,以及分家後組織流程不順,虧損關鍵在於人為,要有實際改善措施才是最重要。

http://www.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Cnlid=1&cat=10&id=0000139088_0CA2126DS87LDPJ99F5OU17LWOAO7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