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覺得汽車音響升級可以分成幾個層面:
1. 音源(車機):有好的音源(無損音樂、好的錄音品質、車機解碼能力、推力)才能有清晰、通透的音質。

2. 喇叭:喇叭決定聲音的清晰度及解像力,有些喇叭擅長樂器,有些擅長人音,也有些是講求均衡。
而汽車音響主流分為2-way分音喇叭(高音、中低音)、3-way分音喇叭(高音、中音、低音)及同軸喇叭,使用的類別通常取決於車身可安裝的喇叭數量。

3. 擴大機:擴大機的用途簡單來說就是彌補主機推力,讓你不用調高音量就可以聽到音樂細節,也避免有所謂主機推不動喇叭的問題。而什麼叫推不動,就是喇叭明明本身不錯,但怎麼聽都覺得悶悶的,也聽不出一些細節(例如:歌手特有的沙啞聲音、背景樂器聲)。

4. DSP(調音):車子並不是一個很好的享受音樂環境,喇叭也不是擺放在適合表現音場的位置。這時調音就非常的重要,可以透過DSP調整喇叭的延遲時間及相位差,讓你乘坐時彷彿有人在你面前唱歌/演奏樂器,音樂呈現也會變得有層次感,可以根據喇叭特性調整/彌補優缺點。
延遲校正前:

延遲校正後:

圖片來源:https://www.audiotec-fischer.de/en/dsp-in-car-hifi/
專業調音設備:

專業軟體&調音:

施工 by 華星車用影音工藝(竹北)
一般調音會以駕駛座為主(俗稱皇帝位),但因為車室不大,其它座位仍然可以感受音質明顯提升,只是音樂的衝擊感會比駕駛座稍弱一些。
5. 重低音:原本以為裝重低音只適合播放動茲動茲的音樂,沒想到經過調音後,重低音所呈現的聲音位置可以像是裝在前檔一樣,與前面喇叭的聲音結合,也不會搶走原本的音場,讓每個喇叭(高音、中音、低音、重低音)各司其職。

6. 制震:通常升級喇叭後,因為低音效果變強,大聲播放某些低頻音樂會有門板共振聲導致低音鬆散,為了讓低音的下沉表現更佳時會需要貼制震貼。
7. 隔音:車子隔音若不好,再好的音響效果都會打折扣,尤其是高速行駛時的胎噪聲會蓋掉一些低音效果。
個人建議的升級順序:車門喇叭(連同制震隔音一起做可以少拆一次車門) > 擴大機(內建DSP功能) > 重低音(彌補低音頻)。
我升級的配置前門及後門皆使用2-way(6.5吋)的分音喇叭(高音+中低音):STEG(MLG65C & LEO650C),搭配MATCH PP 86DSP(8聲道, 內建擴大機) & MATCH PP 7S-D(備胎式重低音),全部都是無損安裝,MATCH有另外販售不同車廠專用的高品質轉接線束。




前門喇叭沒有接分音器,採用全主動調音,總共需要四個聲道,而MATCH的被動式重低音的優點是不用另外拉電源,但缺點是需要佔用四聲道來推動。我沒有安裝中置喇叭,因爲剩餘的DSP聲道數不夠讓中置喇叭支援主動式調音,而且即使沒有中置,經調音後,前面音場的臨場感已經非常明顯,為了避免中置擾亂音場就沒裝了,後面乘客仍然可以明顯感受到前音場及後音場結合的音樂。
雖然這個組合不是什麼知名/高級品牌,但升級後的清晰度、通透感及立體感比一些原廠套裝的音響好非常多。
至於車子的外在環境這麼差會不會影響音質?我的感想是會,尤其是高速行駛水泥地時的胎躁聲會稀釋低音效果。
市區/郊區行駛的話,只要車體隔音夠好,胎躁不要太明顯,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有人會問為何不把錢省下來升級家中音響,因為下班回家時的電視都是被小孩佔用,等小孩睡著時間也晚了,此時怕吵到鄰居和小孩也沒機會大聲聽音樂。在車上的話,你想聽什麼音樂放多大聲都不會有人管你,而且全家一起相處的時間反而會是在車上長途行駛居多,上下班途中獨樂樂、假日出遊眾樂樂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