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為何不注重基礎研發?因為風險太高,投入N年不一定回本,花大錢與N年時間投入,贏者全拿,輸者一無所有,台灣的生意人沒有那種guts!所以拿外國的技術來發揚光大,用製程改良來賺錢,這樣賺的快又保險,風險較小,反正爆肝又不是爆老板的肝,現在的台灣的經濟模式就是如此,TSMC的Morris就很了解台灣,用台灣的專長來賺屬於台灣應賺的錢!
但這種模式,不適用年所得兩三萬美金的國家,台灣要所得提升,就要超脫這種模式,大陸要拿,就給他拿,像韓國人,不是慢慢的把代工的訂單給台灣人嗎?自己搞更進一步的研發與品牌,賺的更多!
小弟十年前的某個工作常跑德國大廠,也認識一些德國友人,根據我的了解,德國人真的適合機械工業,因機械工業是要慢慢累積技術的,不像電子業改朝換代很快,可以讓一些工業後進國切入,所以台灣韓國發展電子業是正確的!
去了N遍某德國大廠(世界排名第二),其技師都沒有大學學歷,但德國的技職體系強,不到二十歲就在工廠裏學技術,德國失業率高,不易跳槽,然後公司再補助他們進修,技師與工程師往往工作了四十年,約六十歲才退休,一個人專注一樣技術四十年,工作態度又非常認真,龜毛程度比日本還利害,因為他們私底下認為他們是白種人中的白種人,優秀的人做事是不可以被人嫌的,況且又是在世界知名的大廠工作,更有榮譽感!我認識一些德國人就有這種優越感,投射在工作上就是自我要求很高,了解這家公司後,買這家公司的產品就會讓人放心!(了解這些人的心態後,覺得二戰時德國會殺猶太人與斯拉夫人一點都不奇怪,希特勒只是真的動手而以!)
論研發,老美就真的比其他國家利害,小弟也曾在美國有點名氣的研究單位待過,美國學界的國家型計畫是十年,錄取率是3%,一個美國top10的EE系主任跟我說,他只能做兩種研究,一種是別人沒做過的,一種是別人做不出來的,這些學校的理學院的大老目標是拼諾貝爾獎的,可能在物理系或化學系的某老師就拿過了,人家花大錢,集中全世界的人才花N年下來,當然獨霸全世界!
所謂態度決定高度,要獨霸世界,要有決心外,當然要有巨額時間與金錢的投入!
以前有人問說有什麼研發計畫是可以花一輩子職場生涯的心血投入的,答案是美國的國防工業,像美國的F-22,在1980年代就開始ATF的計畫,砸錢研發就算了,美國還同時資助兩個公司做完全不同的系統來比畫,這樣花了二十幾下來,最後來個終極大比武,輸了二十年的研發成果全部拿不回來,美國投入龐大經費兩邊下注,只有一邊可以回收,實在是有夠浪費,一個年輕人剛進公司接這案子,可能快退休才看得到成果,全世界有那種國家這樣的在浪費錢的?所以美國的研發成果就是獨霸全世界,他的標準就是全世界標準!
美國的一些好的學校的論文很精采,wrinting時很好寫,因為往往是全世界第一個想出來的,所以文獻回顧很少,台灣韓國甚至日本則是看別人有那些研究,然後再繼續深入,所以要當老大是不容易的!
基礎研發的風險很高,學界的老師要玩這麼high end的不容易,因為即使是美國大牌老師,在爭取大計畫時也是有目標的,太雲深不知處的研究是不能拿出來申請的,因為可行性多少都不知道,所以只能靠一些大計畫的錢順便養,反正美國名校又不用出paper也可以畢業,一些不想走教職路線的博士生,只要老板願意四五年後放人就會接這種計畫,這些已經是全世界top的學生苦個四五年,做不出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最後灰頭土臉的也能畢業,反正罪不在學生,萬一研究出來,這位大牌老師走路就有風了!我認識一個MIT, 一個Caltech的畢業生都是接這種計畫,最後失敗但也能畢業!
要當世界老大,不是那麼的容易!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