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的貿易保護主義只會導致人民福祉減少 全民補貼財團和大企業的利潤
即使補貼製造了一些就業崗位,
但是它減少的民間消費力和減少的轉移到其他部門的總消費會導致其他部門的利潤和就業減少
但是國內汽車高進口關稅在於汽車廠商和財團有資源集中優勢去用政治獻金游說政府,
但是其他1萬種部門的民間消費力受到壓縮卻是分散在各處的
「分善的損失者」無法集中利益去游說政府所以最終是國產汽車財團勝出
如果政府缺錢可以考慮提高「無差別的徵收汽車牌照稅稅率」不分進口和國產車一律徵收
進口車關稅降低了競爭消費者付出比較高的成本
這形成國內貿易的壟斷優勢,給國內汽車廠商「尋租」和「游說政府」的空間
什麼是比較優勢原則(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比較優勢原則(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是由英國經濟學家,David Ricardo在其1817年的名著」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提出的重要經濟原則。這個原則可以解釋為何專業分工可以增進國家的財富。
比較優勢原則的重要概念是,」比較」兩個字。
來看個假想狀況會比較容易瞭解。
假設某個小島上只住了兩個人,分別是John與Mary。
John一天之內可以打獵蒐集5公斤肉類或可以編製5單位的麻布。
Mary一天可以蒐集10公斤肉類或可編製20單位的麻布。
假如John把一天內的全部工作時間用於打獵,那麼他可以拿到5公斤的肉。但就無法產出任何麻布。但假如他把全部的時間用於編麻,他可以產生5單位的麻布,但沒有任何肉品。
同樣的,Mary可以用整天的時間蒐集到10公斤的肉類,但沒有產出任何麻布。或是編出20單位的麻布,但沒有任何肉類。
兩人在一天之內的生產力可以整理如下表:

這個表可以這樣看。
在一天的時間內,假如說是要蒐集肉類,那麼Mary的生產效率比John高。
在一天的時間內,假如說是要編織麻布,Mary的生產效率還是比John高。
也就是說,在絕對生產效率方面,在肉品與麻布兩方面,Mary都高過John。
但比較優勢原則的重要創見就在於,如何分工的重點不在絕對生產效率,而在比較生產效率。
什麼是比較生產效率?
意思是你要犧牲掉多少生產其它東西的機會,才能生產出這樣東西。
我們還是回到假想例子會比較容易理解。
譬如Mary要蒐集肉類。她一天內可以打獵取得10公斤肉品。代價是什麼?代價就是她犧牲掉這天生產20單位麻布的機會。也就是說,她生產1公斤肉品的代價是2單位麻布。
假如是John要蒐集肉類。他一天可以取得5公斤肉品。代價是5單位麻布。也就說,John每生產1公斤肉品的代價是1單位麻布。
這代表什麼?
這代表John蒐集肉品的代價較小,他在生產肉品方面有比較優勢。
換成麻布的例子。Mary每生產一單位麻布,代價是0.5公斤肉類。John每生產一單位麻布,代價是1公斤肉類。
Mary在生產麻布方面有比較優勢。
也就是說,假如這兩人要分工的話,Mary應把重心放在編製麻布,John應把重點放在蒐集肉品。這樣會對兩人都有利。
怎麼說呢?
假設原先島上John與Mary這兩個人互相不知道對方的存在。完全就要靠自己蒐集肉品與編織布類。於是他們就將一天的時間對半分,一半用於打獵,一半用於編布。
此時他們一天的總產出如下:

他們也就消費個自產出的肉品與麻布。
有天,兩人碰面了,知道對方的存在。此時Mary提出一個交換協議,她說每天用自己生產的3單位麻布,跟John交換2.5公斤的肉品。
假設他們兩人希望在交易後,每天仍維持跟交易前相同的肉類消耗量。那麼在交易後,他們兩人的每天生產量會調整為:

John就全心打獵蒐集肉品。Mary則偏重生產麻布。她無法全部改為生產麻布。這樣會讓兩人的肉品每天可消費量降低。
每天的產量在交易後會變成兩人各擁有以下的肉類與麻布:

這張表就很有意思了。我們看到John與Mary的肉類量,跟各自獨立工作時相同。也就是John 2.5公斤。Mary 5公斤。
但是John可用的麻布從2.5提升為3單位。Mary可用的麻布從10提升為12單位。
換具話說,在交易後,他們兩人所享有的物質量都增加了。
不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也不必更先進的生產方法,就各自著力於自己的專長,然後交換,就會讓貿易雙方在物質方面都更為富庶。
專注專長與開放交換。就這樣而已。這就會提升人類的財富與物質水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