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汽車工業為什麼那麼強?

CTfrank wrote:
以台灣人來說
日據時代的台灣
也是被美國人施行焦土政策..
小時候聽過家裡耆老說過"時常都要疏開(空襲避難)"
但是那時候還有白米配給
日本投降後.就只剩下地瓜簽...

至於廖添丁,那是個樣版
吳鳳,南海血書等都是杜撰的故事..鄒族的人很倒楣,越南的船還可以漂流到台灣...

哪個國家被日本殖民過的地方
會說日本人好的..
不是日本人好
而是中國人太爛


請注意一下「焦土」政策的定義,所謂焦土策略指的是因為敵人強大,自己的據點難以守住,乾脆一把火燒掉或是將有資敵之嫌的物資毀掉,讓敵人就算是佔領了也無法就地補給。美國對台灣進行的是轟炸,就算打伊拉克戰爭也是一樣,先用空優轟炸,之後再用陸軍佔領。這與焦土策略無關。

至於說中國人太爛,我想再爛也爛不過北韓,但韓國人現在並不恨北韓,反倒很恨日本人,也沒在說日本人好。所以我想,這是民族性的問題,不是誰太爛的問題。
還有一個笑話,可以看出國內外工程人員的素質...


在一個跨國合作的無人航空器的案子,在自各國的飛機技師,各自拆解數台相同機型實驗機,

結果德國人一板一眼,從頭拆解到重新完全組回,所有的組零件完整並穩當的拼架好,

試飛完全正常,並且毫無問題。

美國人則是按圖索驥也完整的裝回,不過多了幾個創新的功能,不巧的是這些功能反而是
問題的開始,但沒有造成太大問題,除非運氣不好就會發生觸地全毀的莫菲定律效應。

台灣人辛苦累如雨下,終於完成所謂的拆解再組合的動作,不過..... 咦,怎麼多出了幾個零
件和螺絲沒裝進去,不過沒差,機器還是能動,實驗機試飛之後,就再也沒回來過了。
(幸好是 UAV,不然出人命)
I Love SONY 無線未來 行動自由 M$ MFC +Dx10 + ASM是工作必需,Linux + MacOS X 是 樂趣和創意的來源
我想是這樣的
日本時代 台灣的自殺機機場數量多到不可想像
例如台中遊園路那麼直 就是元自殺機跑道
美國主要是進行報復性轟炸
其中以台北大轟炸最慘 據說炸死5000人
德國坦克無論二戰或是現在 都是最強的吧
電視有播 全電腦模組控制 還提供一年保固
賓士旗下有歐洲防衛 航空 暨太空公司
歐洲防衛 航空 暨太空公司旗下有空中巴士公司
不過最近 日本應美國的要求 將輸出飛彈到歐洲
德國因為發展的早,工業體系成熟,還有堅韌不拔的精神

其實中國人的民族性也和德國一樣的堅韌,只是需要時間,因為發展的太晚

套用一位資產百億,收購遍布全球的中國企業家的理念

我們正在沿著先進國家的軌跡發展,但是就好像兩台不同的火車在同一條軌道上行駛

如果只是延續這條軌道,無論你多麼努力,後面的永遠在後面,前面的永遠在前面

我只有尋找另一條軌道,才能超越前面的火車

沒有的話,只有靠自己創造,不管是發展模式,還是技術創新
這篇還在??

工業...
差別在於基礎吧,無論是觀念跟技術

可以看看台灣的馬路跟公共設施就好了
花了更多錢.品質卻比其他國家差
就可見一般了~~~

遇到不爽.就PO到網路上.有用嗎??

你們說的都是次要原因

德國的人有1/5 是作跟汽車相關的產業!! 這是很誇張的數字..

其實主因是台灣的政府太差... 爛~~

先把路搞得很爛,沒人管.....再來限一些不可思議的超低速限~

如果台灣的高速公路可以跑200km , 就不會搞到國產車都變成電子花車了..

性能,安全,穩定度. 這才是汽車最重要的部分. 但台灣限速100km, 車子設計120跑很穩就好啦..

後面就發展一大堆電子產品.. 安全氣囊都拿掉, 搖搖車大賣.跟你說這是舒適...
我是大杯子 wrote:
小弟就單純"工程品質"而言....沒話說~
貼一張之前在沖繩隨便照的照片(非官方安排地點)~大家參考之~

只有色差~沒有高低差~
就在沖繩的鄉間小路~~
共勉之^^


唉...台灣的道路工程品質說也說不完

施工的廠商是誰養的?
廠商偏偏又是人民選出來的民意代表養的....

有時候工程監工或是公務員也是很無奈的

所以投票請投下神聖的一票吧

這種問題的答案,真是說來話長,原因絕不會只是一端。提出一個比較沒說到的想法:國內市場要有一定容量,不能太小,能供給車廠自給自足,不然的話,商人不會願意投資下去的,國內都不賺錢了,國外他更不敢投資。 至於國家力量那又另當別論。
oneman8713 wrote:
德國汽車工業為什麼那...(恕刪)



18XX年....人家都在做實驗 研究物理化學時....我們在幹麻..................

英國用蒸汽機的時候....中國在幹麻....(1810年代嘉慶想改革,但是國內缺乏世界觀大才,國內社會迷信風氣也會排斥西化科學人才,所以評者為嘉慶感慨,終至1842年鴉片戰爭爆發)。

約1679年法國物理學家丹尼斯·巴本在觀察蒸汽逃離他的高壓鍋後製造了第一台蒸汽機的工作模型。約與此同時薩繆爾·莫蘭也提出了蒸汽機的主意。1698年托馬斯·塞維利、1712年托馬斯·紐科門和1769年詹姆斯·瓦特製造了早期的工業蒸汽機,他們對蒸汽機的發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1807年羅伯特·富爾頓第一個成功地用蒸汽機來驅動輪船。


所以我們不能贏需要經驗的產業

但是對於新的技術和創意.....就是可以把握的優勢
PSP wrote:
中鋼印象中還蠻強的,...(恕刪)


+ 10000000

給你拍拍手~~ 講的蠻實在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