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b1 wrote:
福大,小弟真是拜服...(恕刪)
您客氣嚕!^^
Q:
20mm的酒窩為何要擴大到300mm的範圍來局烤?
A:
焗烤需暈色,所以必須擴大範圍。
一般即便是小點傷,最小也是做200mm暈色範圍與研磨。
只要漆色不會相差太多,暈色都能過。
Q:
局烤噴塗流程!
A:
局部烤漆的塗裝流程與正常塗裝順序相同如下 :
*基底做到最少800號研磨
*鈑金-->塗裝鍍鋅層 / 塑膠-->塗裝對應塑膠材料底塗漆
*1500~2000號砂研磨。(多數國產車廠都是用水砂濕式研磨,我建議是升等改做乾式研磨。濕式研磨最常見的就是含水+包風+含油蠟點,乾式則是易含粉塵汙染。只要有確實清潔,乾式比較不會有上述的常見未乾燥風險。)
*中塗漆噴塗
*2000號砂研磨。表面整拋光亮。
(漆面要優,跟基底做到中塗層做多細有很大的關連。)
*面漆噴塗
*金油層噴塗
*檢蠟點、鼻涕..等等。
*上蠟拋光
*出貨
Q:
通常坊間局烤幾年後會出現起泡是哪一道手續沒做好呢?
A:
起泡跟是否局部烤漆無關,跟上面施工程序有關。
一般漆面如果是起泡,不外乎噴塗過程中含水、包風、含油蠟這些。
不論是上述三種哪一種,都會導致漆面與基底分離,而產生水泡。
如果是金油層起泡剝離漆面,則代表金油層施工出問題,面漆有密著於底塗介面。
如果是金油與面漆剝離下方灰色底塗面,則代表面漆層塗裝施工程序有問題,與底塗介面無法密著。
如果漆料全面剝離直接看到塑膠底,便代表底塗基底做得非常差,密著不確實。
會有上述三種狀況,不外乎是施工隨便,或者塗裝場所汙染嚴重、設備不良。
塗裝廠一定要有完善的乾燥設備,一但噴槍噴塗時含水或含油汙染漆面基底或素材本體,塗裝成品下場都注定漆面會分家。
Q:
原廠聲稱原廠漆外面拿不到所以外廠做都加減會有色差,那原廠烤難道就不會色差?
A:
外面一樣能取得原廠漆料,即便是經銷商漆才,也不見得會與總公司漆料引進為同一種品牌漆料。
基本上,高級車以往真的有在管制塗裝與設備的是SAAB,SAAB商富是台灣高級車壇最早引進乾式塗裝的高檔設備。
即便您開的是法拉利,原廠也是委託SAAB商富代工塗裝鈑噴。
SAAB洗全車的基本報價為7萬新台幣,包刮A、B、C柱內門檻全數會拆件進行塗裝。但不包含引擎室塗裝,引擎室拆卸需另計。
到了2009年左右,才換BMW導入乾式塗裝的設備,跟上腳步。
商富的各經銷塗料,倒是有控管的。
其餘國民車,大多只會分大方向塗料品牌。
例如日產大多是採用PPG、TOYOTA使用杜邦...這一類的方向。
但經銷商保養廠內也有使用其他品牌漆料運用,仍屬常見。
不論是原廠或外廠,塗裝都有共同的問題。
遇到技術不好的,一樣漆面半年後會起痱子、橘皮、流鼻涕、包風、含水、含油、色差,通通都是一樣會遇到。
只是在原廠做,原廠需提供顧客保固。
漆面品質不夠,您可以要求重新噴修。
外廠塗裝,通常就自己摸摸鼻子吞了。
一般塗裝要做得好,通常都是三天起跳。
另外~
不要挑保養廠人多的廠跑,因為車次量過大,技師們埋頭做都來不及交車,就比較不建議去大的據點冒險。
建議車友去原廠小據點,先去鈑噴區看塗裝師傅施工怎麼做,跟技師聊聊,就可以大概了解塗裝師傅的心態。
確定是去這個廠,也是建議直接問問塗裝師傅,車子何時進來給他做,他廠內的車子比較少,才能好好幫您把塗裝做確實。
如果您回保養廠,看到保養廠內一堆國軍的車在那裏搞或塗裝區一堆車在搞,建議就隔月等廠內把車清完再去。
Q:
IR非接觸式溫度計顯示130幾度的車門烘烤照片註明經過高溫才能融合新舊漆接線。
A:
塗裝漆料或鍍膜藥水,都是藥性化學反應硬化。
加溫只是用來讓某些工序需要乾燥能提速,不代表塗裝或鍍膜需要高溫烘烤哦!
我們廠內塗裝,就常做冷烤,也就是常溫淨置的烤漆作業方式。
有些素材,並不適合加溫,例如塑膠類。
一般全車洗澡,烤箱也以50度左右為主,盡量不要開超過60度。
如果溫度過高,都會導致車身上的膠條、塑膠類劣化。
要上60度的高溫烤爐加溫,只適合單純金屬件本體。
例如只代工做車門的高張力鋼板塗裝,就是掛到噴線上,最高可以達150~200度去作業。
但這就不適用一般道路用車,僅限於金屬產品施做。
如果您的愛車去塗裝廠,看到塗裝廠把整車拉進去開超過60~70度以上的高溫加熱。
建議您,還是換個鈑噴廠,以免您的愛車膠條壽命提早結束。
我無法在此評判您說的店商如何施作。
只能回答您,130度,適合做金屬件塗裝,但非常不利於塑膠件塗裝作業。
一台車有超過半數都是塑膠件,包含電子線才,寧願冷烤也盡量不要高溫施作才是。



JoeArtanis wrote:
感謝分享,看來真的...(恕刪)
現在已經是了!
例如國民車廠,用高檔PUR作車身套件給消費者,現在很多車主自己開去鏟土,PUR素材彈性好,素材可能沒爆掉,但漆面擠壓應力其他的地方漆面龜裂,套件組裝處產生間隙,回頭要跟原廠客訴。
這類的消費者越多,便會加深車廠越不願意用好的產品作。
不是代表車廠只需要作抽真空熱吸塑ABS硬塑膠料就好,車主推頭擠下去,前下巴直接爆掉不是更好,連回廠來吵得機會都沒有,再吵看看!車主除了自己掏腰包出來換新品,還有什麼好灰!XD
底盤太低易雷到。
現在規範標準,房車是160~180mm,車身就再往上抬升10mm吧!
以前車身外凸處可以做3R~1R,2018年起,車身外凸處,通通只能做5R大圓角,因為行人撞擊..等等的問題。
越後面,規則就越來越多。
在車廠要做空力套件,這些法規通通都得納入設計中,所以車廠廠車的套件,都不會是很【窗】的款型,相對會保守許多。
太OVER的,5年後車輛要驗車,車友可得要拆到爽了。

例如側裙或登車踏板,都不得超過車身側最外凸處,就是後輪弧,而非後視鏡。
太OVER的側裙或外凸很多的登車踏,之後驗車,都是過不了的,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