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小弟身為業務
深感認同啊
「該拿的絕不手軟,該給的絕不心軟」
這是最佳狀況
該給人家賺的就給人家賺
當然合理範圍每個人認知不同
像我是絕不讓業代賺保險費的那一型
可是加裝的配備我可接受的範圍,我讓他賺
車貸的差額我自已試算過,他算出來的差不多
雖然我知道他應該可以要到更好的條件,但我接受
我也不多計較這一兩千
他也是東摳西扣湊出來的
所以我的業代最後沒退我領牌其它的餘款(收據與給的錢不符),我只要求一些好彩頭的東西,他也樂意,還馬上去買給我。
現在大家上來比價一下,很快就能拿到該有的資訊了
大家都直接問空車價了
其它的不廢話…
所以大同小異都差不多
最後成交影響的就在那個「奇蒙子」
(我有個朋友是看哪個營業所有請他喝飲料來決定的…)
這至少我賺到了「奇蒙子」
大家和氣樂得開心
你賺得服務
他賺得業積和一些小錢
我賺到了之後業代提供的脈絡
他賺到了我之後幫他介紹的額客。
說真的
這些幾千塊~幾萬的,在買車時,早已當支出,不敢想能討回,只求東西值得。
為了這些
搞到交車後變仇人
還有人隔熱紙是直接「整綑送你」的(啊你不是要拗隔熱紙?我給你啊!)
啊不是要加油加滿?加個雜油會比較爽?
還有不少人是跨區交車的,最後來靠杯運費或公里數呀。
拗個倒車顯影卻沒用好線…
有必要這樣嗎?
買車的人不會比賣車的人更清楚哪邊會偷哪邊能扣
搞到對方不爽(業務)
其實自已並沒有比較賺
這是絕對的。
買房裝潢都怕得罪工班了(怕他不認真做或是偷工,到時就麻煩)
買車當然也一樣啊
與其後來多受罪
不如一開始就大家多互相。
但這就是這個問題的癥結點:多少是"該拿的"?
我也很認同要給業代賺該賺的錢,問題是,當消費者有這種想法的時候,業代是什麼想法?
1.這個消費者不錯,我就賺我該拿的~~
2.哈哈!上一張單被凹的這一張可以通通賺回來了~~~
身為業代的你選哪一個?人都是貪心的,你遇到那種不凹你的客人上門時,你會怎麼做?我當初就是以這個心態去買車,因為我一開始就打算買該車款,所以只看了一次,試乘一次,兩次就簽約,我還跟業代說如果我要求的配件你覺得成本太高你就直說要加價多少,我OK的話我就買,不OK的話我自己去外面買,結果呢?
該業代剛開始談也跟我說:合理的利潤我相信你我都能接受,你放心,我只拿我該拿的。聽起來很有道理吧,我也相信我遇到一位好業務,後來約簽完,該業務就說要出國不見蛋找別人代交,然後交車日期可以延遲、該附的東西也可以忘的忘,漏的漏,加買的配件報價還硬是比別人多幾百塊,連車商原本有送的強制險不跟他細算都還一併加進去,這都不打緊,我的菜單後來拿去給以前在業界做過的朋友看,他說我這單子業代起碼賺三萬以上~~
,所以問題還是回到我一開始提的~~1.所謂"該拿的"應該多少算合理?
2.業代有什麼資格說消費者"不懂"你業代?因為功課作不夠就是被宰阿,東西不多凹還是被宰阿~~
原來現在消費者要買車得懂汽車銷售業務,要買房得懂房屋銷售業務,要買保險得懂保險銷售業務,不然好像沒資格買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