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國產納智捷與半國產的豐田比較


kardes wrote:
我也實在看不懂這國產車定這價錢是怎麼回事
既然是國產車,為什麼連台灣的消費者想要什麼都不先搞清楚?
憑良心講,看到車輛帳面上的數據,是不差的
但是看到售價... 只能笑笑的
台灣人,路上T牌佔這麼大宗,是為什麼?...(恕刪)

路上T牌佔這麼大宗是因為:

1.聰明的老闆自己開雙B.保時捷,配給員工T牌通勤.跑業務...

2.用神A跟S5來比較,Altis如果要達到S5的操控表現,Altis的油耗會變得比S5更差,零件更容易損耗,也更容易失控撞毀.

換句話說,雖然都是國產車,但是納車的質量就是比神T高了2~3級,我怎樣算都是真正國產的納車便宜很多啊!

楓葉草2 wrote:
T牌是日本品牌,它
納牌粉說,能有那個價格就有渦輪,超值
不如說,有渦輪才能勉強賣到那個價
別牌能不裝,納牌能嗎?...(恕刪)

我的S5很輕易就能拉上18格,借問用CVT變速箱的Altis跟得上嗎???很懷疑就算跟上了能撐多久???

別牌能不裝?換個說法是別牌能裝嗎!

質量差太多了啦!

天企晴 wrote:
我的S5很輕易就能...(恕刪)


新款VIOS我都看過可以上15格了...(我夢到我出差的時候在國道一號南下戰備跑道的路段開到15格被VIOS超過去的夢了,當下除了佩服沒有其他想法了)



只能說 比一比內裝 動力 環景
在71.9的S5與神A的73.9 就知道貴嗎?
看需求 神A拔光光 要+價 然後在折
大概也是弄到好73左右
當然我覺得環景對我來說我也不想要 拔掉降價比較實在
天企晴 wrote:


我的S5很輕易就...(恕刪)

 
我以前vios也18格過啊,至於你說能撐多久?
我只好奇一件事、你的車一出門上路就18格到目的地嗎?
一台車有沒有更多面向可以比較啊?



lexus9528 wrote:
7-8年前還在開VIOS的時候,曾經上日本網站看過YARIS在日本的賣價,印象中換算台幣約30幾萬(有誤請指正),而在台灣當時Yaris是6字頭的

之前有網友把他的CRV所有花費都算出來,不知道可不可以這樣比︰同樣一台T牌車,把新車車價也算進去,在日本開十年總共要花多少錢,在台灣開十年總共要花多少錢,稅金、保險、過路費、燃料、維修保養、停車、驗車都算進去。
再拿同級的納牌車來比,十年要付出多少成本,這樣比會不會比較客觀?
裕隆賣車賣那麽久了,做代工那麽久,應該不會單純為了一個理念就跳出來成立自主品牌,至於模具成本、研發成本,我們這些外人很難去幫他估算。
例如主動式安全配備,應該都是歐系車先有,賣了一段時間後,國產車才跟進吧?(酒駕很多,如果有主動防酒駕裝置也不錯)
比較燒錢的應該是怎麼讓內燃機引擎通過新的環保法規,但是從已公開的資料來看,他們把重點放在電動車上面,所以,以後納智捷的內燃機車型要怎麼應對,值得期待。

lexus9528 wrote:
一台車有沒有更多面向可以比較啊?

我沒有開過納智捷,不過根據納智捷車主的說明,那個渦輪應該是納智捷最明顯的優點。


天企晴 wrote:
Altis如果要達到S5的操控表現,Altis的油耗會變得比S5更差,零件更容易損耗,也更容易失控撞毀.

納智捷車主要批神A的性能還有安全性,我覺得,性能方面,豐田對這台車的設定就是這樣(原廠絕對不會把新86的引擎裝上去,雖然不加渦輪馬力就比你大),他知道他的客戶在哪裡,所以他賣得很好。安全方面,大家都一樣,大家都通過了ARTC的測試,只要數據沒有公開,你就不知道誰高分過關、誰低空飛過。
至於馬路上的撞擊測試,茶餘飯後拿來說嘴是OK的,假設你要進入歐洲、北美市場,難道可以把這些當做驗證資料嗎?

也許納智捷車主的語氣可以稍微調整,不是說你們不對,而是要幫納智捷塑造良好形象。
你們說納智捷cp值高,可以輕鬆刷雙B車,其實開平價義系車、法系車要刷雙B也不難(不過要刷高性能雙B實在太難了),為什麼開納智捷刷雙B就那麽值得慶祝?(如果是體育賽事,中華隊贏了,當然要慶祝,但是,在馬路上?)當然納智捷是否平價,每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啊,我發現了一個矛盾的地方,這個品牌的名稱已經內建了豪華的語意,為什麼我們還要期待它平價呢?
因為版上部份車主很喜歡消費進口車來提高自身品牌價值,例如號稱自己爬坡超越進口車、快速道路緊咬進口車的車尾、或是號稱自己是國產的某進口品牌,搞不清楚是自身品牌不好要吃別品牌的豆腐還是不這樣說別人就不知道這個品牌。

走自己的路是LUXGEN一開始的訴求,不是嗎? 不當followers...
聽了以上這麼多理論 覺得都有道理 但是又何奈?
有一個方法 如果氣氛OK的話 引進大陸汽車(你不一定要買) 來壓制日貨才可能降價!
好像也是不可能的任務???
tony1838 wrote:
聽了以上這麼多理論 ...(恕刪)



有啊,只是還沒玩很大,少部份而已。

稅制變相鼓勵進口車 台汽車工業恐滅亡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205000071-260202
1.稅制部分差異小
整車進口17%
零組件進口15%(國產車引擎,LXG變速箱,等等)
2.開發成本受限市場規模
剩於低附加價值高運費的零件給你地產化開發,如板金,保桿等等 體大件幾乎都是地產化,但你以為地產價格一定更便宜嗎
事實上單件費用不外是材料,加工,產能,包裝,運費加上管銷利潤等
但是一樣是1000萬的模具,在月銷10000台跟月銷5000台的條件下,模攤效果落差非常大
因此有可能日本保桿一件1000而地產保桿確要2000(只是舉例)
但你不會因此選擇進口,因為體積大運費高,又怕運送過程碰傷,而且有漆色差異等問題,所以不見得地產的費用一定便宜,你只能說地產是比較好的選項

綜上所述(當然還有其他各種因素影響),但 私以為台灣國產市場萎縮已是現在進行式,
MAZDA TOYOTA等國產車商都已陸續朝此方向操作,
而各家商業策略不同下有人選擇開創品牌,也不過是一種策略選擇而已,不論成果如何支持與否,建議大家給予祝福即可。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