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iliu wrote:不是這樣的吧,應該是...(恕刪) 如果是這樣設計,就失去 ABS 原有設計的真正目的了,四輪速差在某些情形下是會出現很大的差異, 譬如單邊壓到積水,但是未煞車,就會出現你指的應該是ESP或DSP, 這邊討論的是ABS, 前者的確是以四輪速差去判斷要不要啟動ABS 的用意, 主要是控制車輛在"接近鎖死" 的情形下給予最大的制動力也就是說啟動對好的時機,是"輪胎轉速快要停止"之前因為此時輪胎與地面之間可以得到"最大靜摩擦力" ==> 國中理化有教過你可以觀察高速公路上的常見煞車痕,會分成兩種:一種是會呈現虛線型態的煞車痕一種是實線型態的痕跡前者是ABS作動的結果,後者是沒有ABS車輛緊急剎車的結果前者的剎車痕告訴我們輪胎會開始進入鎖死狀態後被ABS系統強制解除,此過程多快重複可以從虛線的樣子知道, 很明顯,這種剎車能力人腳完全跟不上還有ABS系統啟動的時機還有個車速的前提, 5-10KM/h 下的速度應該是沒有作用的ABS/TCS/ESP/DSP 的缺點是甚麼?有! 想玩漂移的時候偏偏就是要干擾你, 所以部分車種有"關掉它"的控制鍵
EchosPan wrote:如果是這樣設計,就失...(恕刪) 歐 ,是這樣歐你說ABS 不是靠輪轉速差作為啟動條件 ESP EBD才是那ABS的啟動 感知條件是什麼,不是靠轉速差去做運算??那是靠什麼條件去運算知道該輪鎖死??有什麼底盤的電子控制單元是不是由四輪轉速差作為運算基礎??
andiliu wrote:歐 ,是這樣歐你說A...(恕刪) (我不知道如此說對不對,畢竟不是做汽車的,如有誤還望先進朋友指正...)ABS的感知器,應該可以察覺輪子在煞車時(應該沒有多大運算功能),有沒有"鎖死",或者已到快要不轉的情況,那不是一個很高深的技術,連洗衣機都可以做的到(掀蓋時的安全設計,可以偵測它有沒有還在轉動,並在完全停止時,給予響聲告知洗完了),基本上只要不"鎖死"就可以達成目地了.至於很前面有朋友說有ABS的車,慢速時反而會增長煞車距離,個人持保留態度,因為當車速慢時,ABS不作動時,就與沒有ABS的情況是"一樣"的,沒有理由會"增長"煞車距離,比較好的說法是同樣標準下(車重,車速...)有ABS的會煞的比沒有ABS的要短,因為沒有ABS的可能還多了鎖死後,滑動的距離,這就是前面有朋友所說的"實線煞車痕"(輪子不動時在地面摩擦的痕跡),而有ABS的車子,在鎖死要滑動時,電子設備瞬間釋放煞車,故只有虛線的煞車痕.而差速器的使用,因為要四個輪子同時比對不同的轉速(不只察覺有沒有轉,還要計算各別轉多少),才能對某特定輪子的施力做適當的控制,故會較為複雜.其實不了解原理也無訪,只要開車得宜,並適時保持距離與行車安全,有人一輩子開沒有這些電子輔助設備的車子,還是好好的.
a1234b77 wrote:最近在找二手車目前看...(恕刪) 請看看我去安駕受訓的那一篇文章,沒ABS要救車是比較困難的,你去體驗一下有無ABS究知道他的重要性.有ABS會讓你非常容易閃躲.打嘴泡講大道理,都比不上你去安駕花個幾千塊體驗一下雨天開到80到100要閃障礙物沒ABS有多難,如果你覺得很簡單那你就可以去買沒ABS的,還有防滑都是騙人的拉,實際進彎過快多好的防滑還是死拉,電子設備有的有用有的只是掛心安的.實際體驗最符合你現狀.
andiliu wrote:歐 ,是這樣歐你說A...(恕刪) 好吧! 舉個例子, 要是四輪同時鎖死, 代表此時四輪轉速皆=0, 四輪轉速差 = 0正常直線行駛下四輪轉速差是0, 全鎖死相同也是0,如果以轉速差做為ABS 要不要啟動的判斷依據, 那全鎖死的狀況下ABS就不會作用了這樣不是很恐怖嗎?要檢測單一個輪子有沒有鎖死很簡單, 不用跟其他輪子比, 只要輪子轉速在不合理的時間內減速至接近0就代表鎖死這對車載電子監控系統來說是很簡單的事情, 難的是作動的機械設計要又快又可靠
EchosPan wrote:好吧! 舉個例子, ...(恕刪) 你覺得四輪有可能同時鎖死嗎?只要轉速在不合理的時間內減速至接近0就代表鎖死^^^^^^^^^^^^^^^^^^^^^^^^^^^^我看不懂這句話吶,轉速會減速到0?那是熄火了吧...
hui.lee wrote:你覺得四輪有可能同時...(恕刪) 自排車的車輪轉不轉不必然與熄火有關,不排入空檔時,在紅綠燈前僅踩下煞車,車子不會熄火,但車子是完全停下的狀態...其實煞車時,是靠車輪的靜磨擦力,但當向前衝的慣性力量已快要大於車輪的靜磨擦力(煞車制動力)時,將會急速下滑只有動摩擦力(即推動物體的力量),此時,ABS將適當放鬆車輪煞車(放鬆煞車制動力),然後重新煞車,重複上述的動作.這個動作其實對物理學來說,不太清楚的人,是不太容易了解,我們推動一個重物,1Kg推不動,加到為2kg推不動,一直加...直到加到10Kg時才"剛好推動了",而在推動後的往後時間,我們只要花5kg就可以保持定一直推動的狀態.上述這個例子,10Kg就是"最大靜摩擦力"(推不動,一直要大於它才可),而5kg就是"動摩擦力"(一旦已經動了時,只要施加它即可保持推動的狀態),...再換到車子,車子開的很快,一旦要煞車時,車子往前會有一慣性力量不停的驅動車子往前,此時,踩下煞車,車輪胎壁與地上的接觸面提供了靜摩擦力,阻止前述力量,前阻止車子向前,但當車輪胎壁與地上的接觸面提供的靜摩擦力被克服時,煞車的制動力將降為動摩擦力,即開始滑動的力量,此時,車輪已不再轉動,完全任由原接觸面支撐車子滑動.假始向前衝的慣性力快要克服最大靜摩擦力時,ABS適時放開煞車,此時,又將回到剛要開始煞的狀態,不使車子進入可滑動的動摩擦力,而讓它煞車制動力一直保持在較高值的"最大靜摩擦力"下,車子將會有較大的制動力.說穿了,只是就是保持輪子在不鎖死滑動的狀態下,能繼續以最大靜摩擦力來克服車子向前衝的力量,一旦車輪鎖死不再轉動,能提供的制動力的就只有較小的動摩擦力來克服車子向前衝的力量,另外車輪如果鎖死任由它滑動時,其接觸面會產生高熱,將會有爆胎的可能,這對小車看不太出來,大車就有機會,最常見的是飛機,當起落架的輪子故障或卡死時,落地時通常都會有爆胎的情形發生,因為飛機太大又太快.ABS或其它的輔助設備,不會"額外施加力量"給車子來增加煞車力道,合理的說,應該是利用物理學上的一性特性,將"車子原有的或最大的煞車力"或"控制力"能發揮到最大,這樣一來,可減短原有煞車距離(切記,是與傳統沒有輔助設備的車子比較,)或增加可控制的能力,但物理學上,車速很快時,該有的慣性仍會有,不是說你踩下去就馬上停下來了,還是會往前衝的.其實ABS的學問,比起TCS等其它的輔助設備來說,是小兒科了些,再加上有些業務及使用者,本就對物理學的實際發生動作不了解(大部分人多半只會背公式考試而已),才會有誤解的情況,其實這不是他們的錯.至於"循跡防滑系統"等,那是因為四個輪子在不同摩擦力狀態下,有些時候某些特定車輪會打滑空轉,造成控制時無法操控,此時,電子設備會計算四個輪子的轉速,再依公式計算那個輪子要放鬆或持續增加制動力讓車輪放慢轉速,最後讓四個車輪能配合的很好來操控車子原有方向,"盡可能保持操控的方向不要打滑"(切記,是盡可能哦,不是完全不會打滑),當然四個輪子配合差速器或其它電子設備,其運算都是一瞬間運算完成,直接下達給需要的輔助設備,人只要把握好方向盤及減速即可.還是那句老話,再好再多的電子輔助設備,只是輔助而已,良好的駕駛習慣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