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跟日本人對於造車工藝的差別

歐系車新車出包問題時有所聞
這算不算是修壞的?
我也是開了歐系車後
才發現幾年的保固期,是很重要的問題....

starbugs wrote:
是不是因為偏硬朗的懸吊設定,在台灣導致比較容易有小毛病?

絕對不是,

就算是使用EVO這種競技車式的懸吊,整體的妥善率都比BMW的3系列與Audi的A4系列要好.
日本車會比較跑到工資便宜國家跑
歐美工會不給跑

dilan180 wrote:
我家一輛日系車一輛歐...(恕刪)

我家的老PREMIO水溫表會動耶…?
ariete wrote:
之前念書時研究過CAN BUS,基本上這個玩意是一個差分訊號
就是要避免因為小東西燒掉影響整個電路,像是小燈泡燒掉讓整個電路不穩
警告部分可以分到七至八個等級,最嚴重當然是鎖檔進保護模式
輕微則是亮燈警示駕駛人
日系車偵測到引擎變速箱之類的錯誤碼也是一樣鎖檔進保護模式,跟歐系車沒什麼不同
不同的是,很多歐系車改個LED小燈就搞得車子亂跳故障碼、鎖檔進保護模式
跟引擎變速箱煞車完全無關,也不影響行車安全的東西改裝進保護模式?
這是電路設計不良而不是敏感好唄......別把馮京當馬涼

CAN BUS不是只有歐系車用,日本車美國車都已經用很久了
1995年就發表的東西,歐系車到2000年才開始用就已經慢人一步了
到了2012年還搞不定別人2000年就搞定的東西,更別說"環保線材"了
每一家車廠都是環保線材,只有歐系車會出事......
更好玩的是,同樣是VAG集團,只有Porsche不出事....賺到錢鐵定要買台Porsche體會一下德國工藝

別把歐系車神話了,都是人設計的,好就是好壞就是壞


那個教授教的阿...==

Can bus主要目的是簡化線路,還有將所有零件狀態能使用電子偵測警告,關小東西燒掉整個線路何事...==

Can bus一般分為三種速率,快中慢三種傳輸速率,通常只會用到快的跟慢的,快的就是拿來感應器電腦之間傳輸資料,慢的則是像是電動窗感應,加上EOBD的要求,連觸媒都被要求必須監測狀態,哪有你說的那樣,還鎖檔進入保護模式,引擎變速箱進入保護模式,跟Can bus一點關係都沒有,跟當初你這台車程式怎樣寫有關系,有的歐洲車甚至於強制熄火逼你停路邊,日本車則最多進入保護模式,讓你還可以慢慢開回保養廠。

日本車大多都是只導入半套,僅針對引擎與變速箱做控制,歐洲車則是全套導入,包含煞車系統、燈、音響、車門、尾門、天窗跟電動窗等都一併控制,所以歐洲車的設計複雜許多。

同樣是歐系車,Opel的內裝與線材問題就沒那樣嚴重,這跟環保沒關係,這跟公司選料有關係,歐洲車對於RoHS的要求也很高,是最早導入無鉛、無溴、無鎘之類製程的地方,輸入歐洲的都必須符合這方面的要求,連安全性與線路設計都要符合CE的要求,
真是說到心坎裡..大大說到的這些在VW我全都壞過
還有沒說出來的還不少..待速馬達掛了還一定要換整顆..
底盤零件要換一堆..三腳架鐵套也幾乎必壞還要換加強版的
變速箱..頓挫超大..換檔好像被車撞到..變速箱掛點
就賣車了..啥都換過了..換了最後切心就把它賣了..
除了上班休假就要去修車..
亮哥 wrote:
年輕時開歐洲車(義-...(恕刪)
這真是說到重點了,車子最重要的還是妥善率,但很難令人接受的是花大錢買歐系進口車但卻毛病一堆,
買車要同時俱備有錢有閒有熱情也要有膽識,要懂車、危機處理能力,真的太累了。
真要討論這個問題,基本上可以寫一篇論文了,如果就我的觀察,跟自己的工作經驗,我覺得主要的差別在於兩個部分,一個是日本跟歐洲在生產製造的基本差異,另外一個就是車廠跟供應商的關係。

在討論差異之前,我想先跟各位溝通一個觀念,零件或是整車的品質是被"設計"出來的,而不是被"製造"出來的,當一個零件從圖紙上移到生產線上時,所有的東西理論上都已經定下來了,後面所進行的任何改進,都需要到圖紙上重新來過一遍,而不是在製造面去修改。所以,一個零件所謂的品質,是被工程師以規格制定出來的,對於汽車廠來說,最難的部分,是將這些零件整合到車輛上以後,還能維持原來所設計的品質。

我們都知道日本的生產資源跟歐美這些天然資源豐富的國家比起來,相對就比較缺乏,所以日本在生產或是研發時,對於成本的掌控就比較專注,前面也有人提到,感覺上歐洲車的創新比日本車多,這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出發,但如果從工程上的角度來看,本來一個零件需要10道工序才能製造出來,但如果能夠簡化成5道工序,零件的規格依舊能夠維持,就整體來說,他也是一種創新。所以日本車廠,只要覺得這個零件能夠不斷的改善,他們就會不停的去做,直到改善的效果不如換成新東西為主,反應到消費者感知上,就會覺得創新不足,但好處是車廠對於這些既有的東西掌握度高,自然就能進一步確保零件能夠在"規格"之內。

但我想很多人依舊會有疑問,既然東西都是被規格設計出來的,為何每家車廠不能都用同樣的標準來設計??事實上,每家車廠的規格真的非常接近,不過規格會跟價格有關係,也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這暫時不在討論範圍之內。先假設每家車廠用的零件規格接近,會產生差異,其實跟供應商的互動有很大關係。車廠最主要的工作,其實是在整合,把各家的零件結合在一起,並確保每個零件都能發揮應有的效能,但零件如此多,一個零件產生問題,極有可能是另外一家的東西影響造成,如果無法跟每家供應商都有很好的溝通,一單發現問題,就不一定知道該如何解決。日系車,幾乎每間大型的日系車廠都有自己長期配合的供應商,以豐田為例,最大的供應商就是Denso,舉凡用到電、管路通通都是這家供應商,講句難聽的,有的時候Toyota出問題,可能都要找Denso的人來解決,因為所有東西都是他家做的,自己家做的東西,哪裡產生問題,很快就可以查出來,再舉例來說,Toyota讓人覺得不錯的就是空調,所以小到橡膠管、大到散熱水箱,都是Denso供貨,只要Toyota找到問題,Denso可以很快的對應。但多數車廠,可能一個空調就是2-3間不同的供應商,你找到問題,還要把這些供應商抓著一起談。除了這一點以外,日系車廠一般來說都是跟供應商一起研發,等於在整合上又有一點優勢,就是這一點點的不同產生了我們現在"感覺"的效果。

上面的說法可能會讓大家誤以為,就是日本車廠好,其實不然,每種做法都有正面跟負面的效果,就像我上面講的,日系車一般會給人創新不夠,有時也是因為被供應商給拖累,當你長期跟同一家配合,有的時候外面在幹嘛你也不一定清楚,而且目前檯面上的車廠,都有相當的歷史,也都有很強烈的企業文化,很多東西不是想改就可以改的。

另外一件事情,也可以讓大家參考的,最近中國鬧很兇的VW DSG,也可以看出日系跟歐系的文化差異。我個人相信,VW在開發DSG的時候,絕對有發現在某些"特定"狀況會有一些情形產生,但他們選擇忽略,很有可能他們認為DSG所帶來的效能能夠超越這個東西所偶而帶來的負面效果。相反的,日系車廠在這個上面就非常保守,Toyota在日本使用CVT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但直到前年才開始放到海外市場,就是因為Toyota對於CVT在日本以外的地方,是否還能保持當初所設計的規格有很大疑慮,所以他們寧願承擔落後對手的結果,也不願意看到消費者對於使用上的負面反應,VW直到現在仍無法在美國有很好的銷售反應,多數也是在於太過"創新"的結果。但在中國,VW DSG+TSI所帶來的大量創新印象,則確保了VW在中國一年可以賣200多萬台,所以...各有優缺點,很難說哪種才是好的。

也就是這些東西成就了不同車廠的不同風格,要是所有車廠都是一樣的,那也很無趣。
以上為小弟個人想法,僅供參考


這就是為什麼TOP GEAR裡J.C.一行人去北極圈開的是日系T牌的Hilux
妥善率是民族性的問題。

晶圓廠的良率,台,韓,日 比 美,歐好很多。
歐,美 民族性 (教育) 重思考,創新。
台,韓,日 民族性 (教育) 注重 重複練習,少出錯。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