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2482 wrote:跑的動阿但你肯定買...(恕刪) 哈,你也不徨多讓。翻舊文章來酸是成熟行為??買台不到1萬5的電腦也炫成我也買不到!!是沒見過電腦嗎?paul2482paul2482paul2482我會關注你的老闆超摳,又沒遠見我知道盲點在哪裡了,因為都聚焦在我身上這樣我說說我同事吧這間公司25年左右了裡面有個同事,我們稱他為A好了在公司20年以上(目測約55以上),目前月薪30K多一點而且他負責好多事物,她都說他來做身體健康,說她老公都罵她,薪水這樣少,還加班到這麼晚也常抱怨他現在的薪水比『當年』她待的公司少好多也就是說現在的薪水還輸給20年前。我們5.30下班,他也常抱怨他都做到6點半還不能走,因為做不完別問我為什麼她不離職,我不知道,倒是抱怨到我耳朵都快長繭了他工作能力還算不錯,我都不敢跟他講我阿姨在某間工廠薪水都比她高,事情比他少,福利也比他好而且沒有做那麼久不到10年吧...再來談談同事B,他是會計同事A很討厭他,他的工作能力好不好我不知道但A一直說她很會拍馬屁,還說她常常跑銀行兼買菜他年資也有15年以上了(目測約45左右)薪水我不知道聽A說她有偷喵到,只有差他一點,所以A很氣他還說B因為會拍馬屁,常拿到老闆的補助,B卻又常抱怨老闆巴拉巴拉之類的再來談我媽,這間公司有多久,他就待多久(50初)是業務小時候8.30上班,常常每天加班到9點後才回家(現在也是最晚走)據說她那時只領2XK多、於是我爸看不下去才去跟老闆談所以一直到現在好像領40K接近50K另外在配一台車當然我們談的是薪資股東分紅不在裡面。(40接近50K是我剛畢業第一份工作領的錢)目前領24K未扣話說附近滷味徵人紅布條29K,隔壁賣飲料的徵人27K...談年終,我們基本上是一個月,隔周休,六上半天講真的我們這個行業需要非常多的專業,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專業知識很重要,我常在想有一天A或我媽退休了老闆要拿3萬多找誰? 新人搞不好老闆只想拿20幾K請這樣怎麼可能找的到人,太活在過去了可以有這些專業知識,又能兼顧他的工作量所以我才常說要找一片藍海,至少找員工也比較容易這樣看下來,老闆會成功好大的部分歸咎於這群好員工大家知道為何我說老闆小氣了,工作10幾20年的員工居然領這種薪水,所以在這裡面我也不敢想有什麼前途。而且我又想到一點剛剛會計B走過來說某某公司門口好涼(我們是商辦)讓我想到今年起到4/28都還沒開過冷氣!雖說一人一台電扇但現在也很熱了!有時要去其他地方根本沒風扇可能要等到真的受不了夏天到了才會開吧---------------------------------------(原內文)哈哈!沒想到有一天我也會來這裡抱怨先簡單介紹一下,我在一中小企業國際貿易上班最近常在想離職的事,我上班的地方在我來之前資料基本上都用手抄,電腦壞的壞差的差在我來之後改善了這一問題,並朝現代化發展只是我老闆真的很沒遠見,讓我覺得沒有伸展的機會只想要守成,今年營業額出奇的差還繼續不想做任何改變薪水又給的爆小氣,就想要守成不敢做改變做新事業甚至我改善了作業時間,工作早已做完,還認為我再偷懶真是千里馬遇不到伯樂也沒用,本來寫一篇文章想給老闆看想想還是算了,想離職了,我寫的文章貼在下面:當然我寫的也不一定對拉,是就我的基本了解草寫的,抱怨成份較大隨著時代演變與科技進步,代表我們勢必得跟上時代否則有朝一日將會被時代淘汰,尤其是企業,在全球網路化的影響下,企業的出路勢必求新求變,以提升自身之競爭力為首要,舉凡市面上之大企業強如台積電;鴻海、無一不提升自身製程、投資成本甚至達到自身資本額的2倍以上(台積電資本額約2700億元,2015預估投資7000億元)不進步即被淘汰,大企業如此,中小企業更甚。『摩爾定律』常被用於此,摩爾定律一詞源自1965年由英特爾(Intel)名譽董事長戈登·摩爾所提出,簡單來說即18-24個月所有電腦處理器效能及提高一倍,產能效率提高,價格卻下降,表示未來企業競爭力來自於善用電腦,藉由電腦來降低人力與時間成本,增加產能產值、尤其辦公室環境更應善用此一資源、舉例來說筆者待過的某間公司key in文書資料,103年之時還是使用手抄方式耗時又費力,一份資料必須抄寫兩份,一份為接單資料,一份為發單給廠商資料,這一來一往通常需耗時30分鐘左右,有時一日或許得發5至7份資料,就必須花掉半天以上,尤其當組員要查詢之時,資料只有一本必須互相傳閱,厚厚一本資料要查閱找到其內容也消耗不少時間,實在耗費龐大的人力成本與時間成本。筆者藉此簡單的建立了簡單基礎資料庫的功能,把發單資料與廠商資料透過電腦輸入,儲存,實現了資料庫每一台電腦裡面都有這份資料,即便兩人須同時查詢也不成問題,不須離開位置調閱資料,且直接用搜尋功能3秒內即可找到自己需查詢的資料,便捷許多、由其資料直接輸入至電腦裡,在用複製貼上,平常所需打的兩份資料,如今只要打一份即可,由電腦輸入兩份完整的資料並上傳資料庫供大家查詢,平均耗時只需約3分鐘,省下近10倍的時間,效能提升產能增加,時間成本縮短創造三贏局面,可謂另類『Cost Down』、但也要老闆懂得賞識,否則提高效率縮短時間成本後,老闆也可能會以為你再偷懶。接著談價格。筆著的產業是:上游的售價就是我們的成本,最終銷售價是一塊大餅,由整條供應鏈瓜分。在最極端的情況下,最終銷售價格可能等於供應鏈中所有廠商的成本,這意味著沒有廠商從中獲利;在多數情況下,供應鏈中的所有廠商都能獲利,只是彼此利潤孰高孰低的問題,既然我們無法改變上游的售價,以及買方的價格,唯一能實踐的只有『Cost Down』。筆者待的這個行業,以往它的獲利很高,但時至今日我們都明白所有企業都已經邁向了『微利時代』。舊時代有舊時代的好處,這是不可否認的,但企業要生存必須得跟得上時代,而不是活在『昔日榮光』。這讓筆者想到之前有一個很愛看的實境秀『蛋糕天王』巴迪不只是烘焙大師。他也是成功的生意人,把家族生意經營成美國最知名的烘焙坊,他踏片全美去拯救那些經營不善的烘培業者,找出問題,並改善,讓這些烘培業者重新獲利。有一集『巴迪』踏上費城去拯救一家祖傳烘培仿,經營90年獲利卻在創辦人死後節節下降,甚至面臨倒閉風險,照理說在美國擁有90年歷史的烘培仿在當地都有一定的口碑與名聲,巴迪甚至為了更改對方的祖傳食譜而與對方大吵一架,最後還是透過路人盲選試吃,才讓經營者承認問題所在,節目尾聲巴迪說了一句話:『我尊重你們的祖傳食譜、但今天我們需要的是經營與獲利而不是守成』,『你不可能拿100年前的食譜口味,來賣今天的人』即便是巴迪自己也修改了他爸留給他的食譜。證明了企業要營利必須順應時代,中小企業裡的例子最有名的就是傳統產業之一的『健豪印刷』。創新與Cost Down本來就是各行各業都應該持續做的事情,即使是品牌廠也都如此。對於組織跟產業有利的Cost down應該是透過製程改善、技術進步或者規模經濟,以不影響產品品質以及組織長期營運為前提,降低生產成本並提升獲利,套用在我們這個行業;簡單來說,效能提升產能增加,時間成本縮短,與改善製程,技術進步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這資訊發達的微利時代,資訊進步對產業不見得只有傷害,問題的反面即是機會,如何把此一問題反過來為自己創造機會就成了企業成長獲利的機會。
frank10 wrote:哈,你也不徨多讓。...(恕刪) 請你盡量關注我吧這樣你就知道600萬想買店面多可笑還有01裡面臥虎藏龍越關注我,你只會越覺得你是個老魯蛇罷了還有不知道您多大歲數了? 40? 50?600連買舊大樓舊公寓都很吃力囉請盡量關注我,你大概會覺得怎麼有兩個世界。貧富差距這麼大,600買店面
frank10 wrote:小屁孩,好好上班吧...(恕刪) 不會啦糟老頭,繼續當米蟲吧我老了不會跟你一樣沉溺於網路被比自己年紀小好幾倍的人看不起買相機,也拍不出好作品不如600萬拿去買生前契約與保險比較實在對於你的孩子來說。以後他們可以買店面的錢至少比600多了好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