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hsien wrote:
S 級(最危險、最容易造成塞爆)
1. 車多 + 車道少(2–3 道)+ 亂鑽車

亂鑽車每一次切換都會在密集車流裡產生急煞。
交通流量接近飽和 → 一個急煞就會引發後方連鎖波動。
最容易產生「連續撞」、「震盪波塞車」。
高速公路上真正的塞車主因就是這個組合。


錯誤喔 會這樣高速亂鑽的屬於極少數, 也不是高速公路真正的塞車原因

→ 這是所有情境裡最糟的。

jiahsien wrote:
2. 車多 + 車道少 + 烏龜車並排

兩台慢車併行會封死整段車道。
車流無法超車 → 形成長蛇陣。
後方駕駛暴躁 → 亂鑽車開始增生 → 意外成倍增加。
→ 這是 “亂鑽=被誘發+塞車=被強化” 的惡性循環。

A 級(高風險、高塞車影響)
3. 車多 + 車道多(3–5 道)+ 亂鑽車

車道多讓亂鑽者有更多變換空間。
雖然不容易瞬間塞住,但事故風險非常高。
常見於南下林口→楊梅、北上林口→台北過路口區。

→ 「事故率」比並排烏龜還高,但「塞車持續時間」略低。


這兩種基本是最常再高速公路上看見的, 以及造成高速公路塞車的主因

台灣高速公路3條車道 車流量遠低於設計流量速度就開始往下掉 車再多就塞了. 這都要感謝內線路塞把超車道塞住, 讓後方車流無法宣洩造成的. 台灣的外車道利用率遠低於國外, 內車道使用率極高, 表示車子都擠在內車道期待找到空間超越中線車輛. 結果就是壓縮安全空間, 經常出現內車道的車撞成一團
小葉叔叔 wrote:
國道上垃圾人開垃圾車,是我這幾年觀察的答案
尤其是網路上鼓吹內線要讓道的大爺
垃圾的機率非常高
因為真正的高手總是能找到機會超車到內線龜車前面
但是垃圾車就會貼在龜車後面閃燈按喇叭
誰高手?誰垃圾??高下立判~~~


很顯然你是個長期占用內車道的駕駛

所以你覺得你是屬於那一種?

1. 自以為是法律。 超過我就是超速, 後車違規, 我是法律, 我是正義使者, 超過我的都是罪犯, 都沒有路權, 我可以直接忽視。

2. 玻璃心人。 喜歡帶隊, 但不接受有人比他快, 有車比他快的話會嚴重傷害到他的自尊, 因此還會刻意阻礙要超過他的人。

3. 想要輕鬆無腦開的人 把大家的內側超車道當成他個人的無腦巡航道。 自己不想要花力氣開在中線或是外線與其他車互動。 覺的卡在內車道, 前方一遍空曠, 都沒有車,開的輕鬆又自在, 可以無腦順順開, 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不過常常無腦開到去撞蠍子車勒。
小葉叔叔
你自己腦補啊~???垃圾人開垃圾車就是現狀~~在下不是第一天開車,當然知道內側讓大爺超車就好,我也習慣在中線跟著前車開就好,每次上過道這些垃圾人就喜歡貼在別人後面,偏來撇去超速超車,弄半天也沒比較快
violeter1017 wrote:
前方沒有超速,你想超越就閃燈,這是要求,但是別人可以不理你,此道超不了,請自鄰道超越..


噗疵

這問題

通常就是內線中線並排

你想超 也超不了

很多人都有踩油門會爆炸症候群,很難醫

還有些人有一進隧道就不敢踩油門症候群,也是很難理解
現在要嘛科技執法,要嘛檢舉達(魔)人
時速限多少就開多少囉
不然紅單錢誰幫忙出
素質這種東西
只能要求自己 無法要求別人的啦~
分享一下加州駕駛手冊的內容



慢車後方累積了5輛或是以上的車, 領頭的慢車就需要靠邊讓後方車流先行

素養也是搭配的相對應的法規才是合理, 否則有些人就是只管自己爽, 毫不介意的去造成其他人困擾的

加州機動車輛法規
ARTICLE 1. Driving on Right Side [21650 - 21664] ( Article 1 enacted by Stats. 1959, Ch. 3. )

VC21656.
On a two-lane highway where passing is unsafe because of traffic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or other conditions, any vehicle proceeding upon the highway at a speed less than the normal speed of traffic moving in the same direction at that time, behind which five or more vehicles are formed in line, shall turn off the roadway at the nearest place designated as a turnout by signs erected by the authority having jurisdiction over the highway, or wherever sufficient area for a safe turnout exists, in order to permit the vehicles following it to proceed.

在雙車道公路上,如果由於對向交通或其他情況導致超車不安全,任何車輛在公路上以低於當時同向正常車速的速度行駛,且其後方有五輛或五輛以上車輛排成一列,則該車輛應在公路主管機關設立的標誌所指定的最近的停車點駛離公路,或在有足夠安全停車區域的地方駛離公路,以便讓車輛通行。


VC21654. (a) Notwithstanding the prima facie speed limits, any vehicle proceeding upon a highway at a speed less than the normal speed of traffic moving in the same direction at such time shall be driven in the right-hand lane for traffic or as close as practicable to the right-hand edge or curb, except when overtaking and passing another vehicle proceeding in the same direction or when preparing for a left turn at an intersection or into a private road or driveway.

儘管有初步的速度限制,但任何車輛在公路上行駛的速度低於當時同方向正常車速時,應在右側車道行駛,或盡可能靠近右側邊緣或路緣行駛,但超車或準備在十字路口左轉或進入私人道路或車道時除外。
nerdwannabe
教育部字典裡的車流 = 往來不絕,有如流水的車輛。 對岸字典: 道路上像河流似的连续不断行驶的车辆。 不淪哪邊的解釋1輛車是無法構成 "連續不斷" 或是"往來不絕" 的
bbboywind
無所謂,我只是先打預防針罷了!你認同"不是"最好。沒事,我們就讓難得的有良好溝通到此結束吧!謝謝您。
takewong wrote:
可前車主不依不饒的提速到170km/h,
時速170km/h就先檢舉
看看誰怕誰
這種就沒什麼辦法,素養又沒辦法要求人
nerdwannabe wrote:
錯誤喔 會這樣高速...(恕刪)


1.我是評估風險性,而不是評估"哪個多"...

2.不知道為何總有一些人認為超車道占用才是塞車主因,這點其實很好笑.........難道沒想過其他塞車原因嗎?
但我不是支持占用超車道,我也鄙視那些占用超車道,但高速公路塞車的原因不是這樣單純..

3.車道多只會創造更多車流量,然後就塞車,事實上更多國家更偏向減少車道,除了美國這個車本為主的國家以外。原因很簡單,車道變寬,只會造成更多車子上去,車子上去必然超過其設計容量上限
聽過「誘導需求」(Induced demand)嗎?

而且你說阿...
這兩種基本是最常再高速公路上看見的, 以及造成高速公路塞車的主因

台灣高速公路3條車道 車流量遠低於設計流量速度就開始往下掉 車再多就塞了. 這都要感謝內線路塞把超車道塞住, 讓後方車流無法宣洩造成的. 台灣的外車道利用率遠低於國外, 內車道使用率極高, 表示車子都擠在內車道期待找到空間超越中線車輛. 結果就是壓縮安全空間, 經常出現內車道的車撞成一團

你知道什麼叫做塞車嗎= = 第一次聽到外車道空空如也,然後一堆低能兒跑去搶超車道跟中線車道????

AI吐槽你..

反駁 1:他把「車道使用分布」混為「塞車因果」

你確實會看到:

台灣外側車道利用率低
中線與內線很滿
有人佔用內線
但這只是「現象」,不是塞車的主要因果。
真正造成流量下降與開始掉速的,是「流量接近飽和後的變動行為」:
急煞、車道變換、跟車距不足、亂鑽、錯過動線補救式切換。
內線烏龜只是其中一個誘發源,不是主要結構性原因。

反駁 2:高速公路不是“內線塞住 → 全體塞住”這麼簡單

高速公路的流量模型(F→Q→V 關係)很清楚:
速度下降並不是因為某一條車道被塞住,而是因為「整體車流密度上升到臨界點」。
亂鑽車造成什麼?
突然阻斷流量
引發後方急煞
造成密度波動
讓速度瞬間下降
產生 shockwave 往後傳
→ 也就是俗稱「不明原因塞車」。

內線慢車造成什麼?
持續壓低內線速度
但不會瞬間讓後方急煞
不會產生強烈震盪波
→ 它是「慢慢拖低平均速度」,不是「引發瞬間塞車」。
要產生高速公路塞車,需要的是「震盪波」,不是「單純速度變慢」。
震盪波來源:亂鑽、急煞、不當併線、補救式切換。
不是單純的烏龜車。

反駁 3:外車道利用率低是駕駛習慣問題,不是塞車主因
台灣駕駛的確喜歡塞在中線、內線,但這帶來的是:
車道分布不均 → 效率下降(5–10%)
安全空間壓縮 → 內線事故率變高
但它不是:
主要製造震盪塞車的行為
這兩者差別非常大。

反駁 4:對方忽略了「亂鑽車在高密度車流下會被放大」

亂鑽在車少時,只是危險。
亂鑽在車多時(接近飽和) → 殺傷力倍增:
每一次車道變換都打斷流量
每一次急煞都會把速度壓到 0~20 km/h
每一次超車嘗試都會讓左右兩道波及
這是高速公路塞車最常見的構造性原因。

而且完全符合交通工程裡的:

capacitated flow breakdown triggered by disturbance
→ 人為造成的干擾使流量超過臨界點而崩潰

烏龜車不會產生同等級的 disturbance。

反駁 5:內線佔用確實是問題,但不是第一主因

我再給你一個非常務實的說法:

內線慢車大多是「拖低速度」。
亂鑽車大多是「破壞穩定」。

高速公路最怕的是第二種,不是第一種。

高速公路的物理特性決定:

破壞穩定 → 瞬間塞車
拖低速度 → 長期變慢,但可控

更狠一點的實話

對方把「現象」當成「原因」。
把「台灣人都習慣塞內線」當成「塞車主因」。
這是常見的誤會。

真實交通工程看的不是:

哪裡慢
哪裡塞人

而是:

是哪一種行為造成流量崩壞(flow breakdown)與震盪。

答案非常明確:

亂鑽、急煞、頻繁切換、不當併線 → 直接破壞車流穩定 → 主因。
內線慢車 → 間接影響效率,但不是主因。

最終總結(一句話)

高速公路會塞,是因為亂鑽與急煞破壞流量穩定;
不是因為內線烏龜慢,而是因為有人想超它、切它、躲它。
bbboywind
推推:「高速公路會塞,是因為亂鑽與急煞破壞流量穩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