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精神就是..追求細節..雖然車子只開五年..但五年內部能有任何出包..日本的精神是..耐用..惜物所以都是要求至少能用10年的..以車廠品管要求來看..日本車廠沒有歐美那麼嚴格..該死的16909不過協力廠商通常..很穩定..甚至是轉投資持股..所以品質也沒說差到哪去..只是換供應商的後..出包的機率大增..
工具人 wrote:德國車傾向操控,穩定和安全而日系車比較傾向省油和低故障率 依我在歐陸住過一段時間的感覺山多、路好、車少、高速,山中彎來彎去的高速公路限速也在一百一、一百三因為就算在山中也要高速,所以操控就好,也所以多半買柴油車來有足夠扭力政府、企業感覺都把所有人預設是笨蛋,所以做很多保護措施,有很多電子輔助裝置協助人類來操控車子因為歐洲人人命值錢,所以對安全很重視,該有的都不會少但是,一般車輛除了BMW, BENZ這種高級品牌要賣到全世界,所以注意到各地的行車、氣候環境等差異以外義FIAT, 德OPEL, 西SEAT, 甚至是德VW(DSG),都受不了台灣的長期濕熱環境、塞車環境、較差的路面品質這些都跟歐陸的條件差比較多,所以麻煩也跟著多,但是在歐陸卻問題不大雖然我開一部分歐陸零件做成的國產車(Ford M)不過不得不認為台灣的行車環境比較適合日本車台灣環境跟日本比較接近,整年氣溫較低的環境大概差兩三個月而已一樣車輛多、塞車、低均速,所以朝這方向去設計,也所以注重開發都市極省油的油電車,而低均速下高速撞擊的機率較低,顧及省油下,減輕車身重量,所以一些板件也省了、變薄了而日本人就龜毛的個性,並且注重在各種行車環境下機構的耐用性,所以故障率相對較低..純個人想法.....
德國車傾向操控,穩定和安全而日系車比較傾向省油和低故障率這兩大車系發展最不同理念和背景是甚麼----------------------------------------這要回顧到當初日本汽車工業發展的情況德國車,在1960-1980年代那個石油跟水一樣便宜的年代他們專門發展大馬力的車-就歐美市場,車子真的都需要大馬力畢竟地廣人稀,大馬力的車開起來比較舒服,好坐,好開..這種情況下操控,穩定和安全是必要的..而日係車在那個年代,也沒有技術去發展大馬力的汽車所以只能往小CC的引擎發展..你以爲日本人不想發展大馬力的車嗎?當然不是只是當時的背景,他們沒有辦法.老外根本就不買大CC的日本車...賣不出什麽都是假的所以小CC的車是日本車的天下,因爲老外做不出優質小車而1980年代開始,石油出現了危機一直到現在,石油高昂,所以日本車的優勢就出現了至於低故障率,這是各家車厰的本事+技術了就操控,穩定,安全,省油和低故障率是每一家車厰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