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工前準備:基本解說 + 巡視車況 + 內裝拆除 + 全車外鈑件及內裝貼膜防護
施作前的講解,老闆就直接說明,內裝、門板幾乎會全拆,並詢問車主車輛使用中有無什麼異音或是異常情況,可以趁此次機會一起處理,因為自己一直很介意最近這半年出現的異音,也就是上篇提到的「過連續坑洞而顛簸時,車內會出現的細微金屬摩擦聲(很像大型金屬關節久未潤滑,旋轉時會產生一種高頻咿--咿咿--的聲音)」,因此在正式動工前,就先和老闆一起試車確認異音狀況,在路上繞了幾圈確認要處理的異音後,接著就是介紹各部位的工程和預計使用的隔音料材。
- A施工前準備 (1)
- A施工前準備 (2)
- A施工前準備 (3)
- A施工前準備 (5)
- A施工前準備 (6)
- A施工前準備 (7)
講解過程中,主要在於強調隔音工程中「制震」與「吸音」面向的不同,沒有雙管齊下通常車主不會有良好的體驗;制震靠的是靠制震墊去減少低頻共振效應及隔音;隔音則是靠厚實的吸音棉盡量去吸收音波而不讓他反射或傳遞,最終達到進入人耳的音量能有感減低的效果,在這兩個面向中,會使用的材料是「建宏研發」的制震墊、及「3M」的吸音棉。其實,原廠配置的內裝中,也已經有制震墊(可以看到圖片中的淺灰皺摺部分)的存在,只是產品等級定位的緣故,不會也不可能在全車加上制震墊,而這些原廠減掉的部分,就是車主改裝有實益的地方!
- A施工前準備 (4)_3M吸音棉
- 原廠 VS 3M
- 天篷隔音 (1)填滿制震墊
- 原廠舖設的制震墊
二、內裝拆除:
- B拆除作業 (1)
- B拆除作業 (2)
- B拆除作業 (3)
- B拆除作業 (4)
三、頂棚及內車室制震隔音:
以大幅降低異物掉落於頂棚產生的聲響為原則,將頂棚及車室內滿版覆蓋「制震墊」及「吸音棉」,這部份的成果是自己覺得最有感、也最滿意的部分,雨滴也好、果實落下也好,原本的「咚咚」延音都完全消失,只剩下米或豆子灑在地上的感覺
頂棚部分:
- 天篷隔音 (1)
- 天篷隔音 (1)填滿制震墊
- 天篷隔音 (2)
- 天篷隔音 (3)填滿制震墊
- 天篷隔音 (4)
- 天篷隔音 (5)
內車室部分:
可以看到原廠在哪些地方已鋪過制震墊,還有本次工項新增的部分,每一片撲上去的制震墊,老闆都強調,一定要壓緊、黏緊(用滾輪),才能發揮他的效果。制震後鋪上去的吸音棉,一樣是黏厚、黏滿、同時選用大品牌3M且由具安全性的防火材質所組成的吸音棉。
- 車艙隔音 (1)細部強化_原廠制震墊
- 車艙隔音 (2)中船補強
- 車艙隔音 (3)制震墊必須用力壓緊
- 車艙隔音 (4-1)制震墊必須用力壓緊
- 車艙隔音 (4-2)制震墊必須用力壓緊
- 車艙隔音 (4-3)制震墊必須用力壓緊
- 車艙隔音 (4-4)制震墊必須用力壓緊
- 車艙隔音 (4)
- 車艙隔音 (5)制震墊step1
- 車艙隔音 (6)3M超高密度隔音棉
- 車艙隔音 (7)隔音棉鋪設
- 車艙隔音 (8)厚實的防火材料
- 車艙隔音 (9)
- 車艙隔音 (10)厚度已達與大樑切齊的程度
- 車艙隔音 (11)總計達六公分厚度
後行李箱部分:
注重處理「後艙D柱共振非常強烈」之處、以及「重低音喇叭背後板金艙室板金制震和吸音棉填補」
- 車艙隔音 (12)CT200H後艙D柱共振非常強烈的地方
- 車艙隔音 (13)重低音背後板金艙室板金制震
- 車艙隔音 (14)重低音背後板金制震後貼上高密度隔音棉填滿
- 車艙隔音 (15)重低音背後板金艙室高密度隔音棉填滿
- 車艙隔音 (16)重低音背後板金艙室高密度隔音棉填滿
- 車艙隔音 (17)重低音背後板金艙室高密度隔音棉填滿
四、輪穀制震隔音:
這是本次工程項目中,自己第二有感的部分,有別於其他網路上最常看到的、直接從「外輪穀」下手的施工方法(也就是卸除輪胎、避震器,再於外輪穀處貼上制震墊,再噴塗一層吸音膠),老闆選用了另一種麻煩的作法,就是從「內輪穀下手」,為何麻煩?因為必須把內裝完全拆除才能施作,而從「內輪穀」著手的優點呢?顯而易見的,內輪穀不會面臨日曬雨淋的問題,有別於噴塗或施作於外輪穀的工法可能會產生老化或剝落,施作於內輪穀幾乎等同施作完了後就是與車同壽。那效果呢?坦白說,在換了胎噪小的輪胎後,自己原先其實已經不太能區分到底輪穀發出來的噪音是什麼噪音,但施作完成後,最明顯的就是高速過積水噪音的大幅改善,嚇人的轟轟迴聲幾乎消失,只剩下類似水沖玻璃的「刷刷」聲!
- 輪弧隔音 (1)輪弧與外板中空倉填補高密度隔音棉
- 輪弧隔音 (2)輪弧與外板中空倉填補高密度隔音棉
- 輪弧隔音 (3)3高密度隔音棉填補
- 輪弧隔音 (4)1先制震
- 輪弧隔音 (5)2再包隔音毯
五、四車門制震隔音:
「部分路況有感、部分路況極有感」的結論,自己覺得這可能是大多數人做完隔音工程會覺得不滿意的部分,怎麼說呢?以自己開CT的感覺,對比近期試駕新款tesla model 3的感受,至少在高速行駛的風切聲抑制上,滿明顯感覺到CT還不如model 3的,因為自己在開CT時,常有聽不清楚副駕駛座講話內容的狀況,但試駕model 3時,旁邊業務的功能解說倒是都聽的還算清楚,而model 3改良成雙層玻璃之後,原本車評有詬病的風切噪音也只是被稱讚成「有改善」而不是優秀,這樣一比,CT的高速風切聲抑制做的程度大概到哪自己心裡大致就有底了,那這次車門的制震及隔音做完後,對高速風切聲有無改善?自己是覺得有的,因為聽副駕駛座的談話內容變清楚了,像是開model 3時一樣的感覺,原本會被風切聲呼呼回音蓋過的聲音,算是有改善,但並不是完全消除、或大幅降低風切聲的程度;比較明顯的改善反而是在低速或是靜止狀態下的隔音,幾乎聽不太到「正常未改管」的機車怠速發動聲,還有從後方加速靠近到與車並行的機車,其音源變成像是以前從遠方騎來並且保持一定距離的機車。
所以,如果原先車主想施作隔音工程的動機,是想要消除高速行駛狀態下的風切聲,而不是針對突發性的噪音源去做抑制跟改善,那可能就會有施作完覺得不滿意的狀況。
施作的工法上面,是分別針對內、外門板去做加強制震,可以看到除了拆卸內裝的內門板,老闆更是卸除內門板上的部件,再特別針對外門板去施作制震!制震完後,老規矩的再上吸音棉,上滿吸音棉,再用隔音毯整體包覆收尾!
- 車門隔音 (1)外門皮滿板貼附+門骨強化制震
- 車門隔音 (2)外門皮滿板貼附
- 車門隔音 (4)外門皮滿板貼附
- 車門隔音 (5)外門皮滿板貼附
- 車門隔音 (6)內門版塞滿隔音棉,依版型裁剪
- 車門隔音 (7)細部隔音毯補強
- 車門隔音 (8)共振處三層隔音毯
- 車門隔音 (9)細節補強
- 車門隔音 (10)扎實的完整四道工程
- 車門隔音 (11)
六、油電細節補強:
正常的工程,大概上面部位進行完就完工了,而老闆的保修廠是精修豐田車系的保修廠,針對油電車系獨有系統的隔音補強,也有自己一套規劃!
主要在於後艙、備胎室是CT大小電池的放置處,在已經有隔音工程的情況下,這部份的線路要如何整理才不會對安全性產生影響?或許與隔音效果沒有太大關係,但是,老闆在這裡的規劃,並不是就作完消費者一件隔音工程就結案的心態,反而考量的是以「因為我們這樣的施作隔音工程,未來會不會造成檢修不易?」為出發點,搭配其他細節補強去盡可能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對消費者而言的感受,真的是「當自己的車」在修!
- 油電特殊與細節補強 (1)依據維修作業規畫可拆式包覆
- 油電特殊與細節補強 (2)空洞填補隔音棉
- 油電特殊與細節補強 (3)高壓電附近避免棉質材料避免靜電
- 油電特殊與細節補強 (4)
- 油電特殊與細節補強 (5)後艙皆採可翻式包覆,便利保養與維修
- 油電特殊與細節補強 (6)後座隔音棉需可直接翻開,以免造成燃油泵維修不易
- 油電特殊與細節補強 (7)規劃以原廠卡扣來固定隔音材料,以便日後電池維修作業
七、結尾工程:
- 內裝清潔
到這裡,全部的工程就都施作完畢,店家的用心規劃和對待車子的態度我想已不言而喻,整體來說的效果,就如同上一篇提到的結論一樣,針對行車時特殊的噪音來源,可以說是相當大程度的明顯改善;只是當然還是有他的極限在,但對我而言,已經像是換了一台車駕駛一樣的感受了。作完以後,後悔的地方是之前考慮太久了,沒有早一點做來享受(因為大家都說,換車比較快!),滿意的地方呢?當然是可以繼續開自己喜歡的車,再戰下一個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