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看房小心得」
以下文超長。
前幾天剛買到人生中的第一間房,
雖然只是小房子,
但也花了很多心力在研究。
陸續有蠻多人來問我是怎麼看房的?
但其實我也是看房的菜鳥,
從開始看,
到現在也沒幾個月時間。
或許沒辦法分享多「專業」的內容,
但很樂意把我找房子的方式跟大家分享❤️
其實,我認為最主要的關鍵是:「要認識自己!」
例如:
我很怕吵,除了居住環境要慎選,建商使用的窗戶、房屋退縮距離、樓層等等等...就要多注意。
我以前住的租屋處浴室常常很潮濕還會發霉,所以我很堅持浴室要開窗並且有抽風機。
說穿了,就是從自己的生活狀態和習慣中,去找出自己在意的點,最好是條列出來,作為找房子的依據。
但建案真的超多,茫茫大海,
我一開始實在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
我想,這可以分成三部分來講。
第一步、到底怎麼「看房子」?
1. 「學習問問題」
類似考試要做考古題的概念,要看房子也要了解題型。一開始真的什麼都不會,建議可以找看過房子的朋友陪同一起去。這段期間可以先當啞巴,仔細觀察朋友跟銷售人員的問答,在心裡記下一些「題目」,就會知道看房的模式大概長怎樣,可以從哪些方面下手詢問。
2. 「實戰很重要!」
跟朋友去了幾間之後,一定要自己單獨去看,增加實戰經驗,只有透過自己的腦子思考,問出問題,才是真的證明自己知道自己在幹嘛。這樣日後在篩選房子時,條件會清晰很多。
3. 「格局圖!?」
一開始我真的完全看不懂格局圖,只是走在路上看到建案,感覺對了,就走進銷售中心。面對銷售人員,我也會老實說我沒有看過房子,請他們教我看格局圖。通常他們的態度都很好,會非常細心的教你。大概看個2-3間,格局圖就不成問題了。
4. 「上課去」
我每次都是抱持「上課」的態度去銷售中心。我認為每間建商都會有自己主打的亮點,有的可能是格局,有的可能是他的防水施作技術,有的可能是他的制震技術....等等等。由於這些都是他們的「優點」,所以銷售人員一定會大大大力的介紹一波。趁這個時候多做筆記,也可以幫助自己了解更多房界的事情,在看其他建案時,這些知識就可以派上用場。
5. 「開啟聊天模式」
每次只要去看房子,我都會儘可能跟銷售人員聊天,可以聊別的建案,也可以聊自己的事,在一來一往之間,絕對可以獲得更多資訊。雖然有些銷售人員會抨擊其他建案,好像不太道德,但可能也會提醒到你沒注意的地方。我通常認真看一個建案都會進去一個多小時,聊個天吃個餅乾蹭個水喝也是很不錯的😂
在累積一定的數量後,「看房子」這件事就不會是問題了。
第二步、「你想要怎樣的房子?」
一開始看房子很容易被銷售人員洗腦,
每間看完都想買,
每間都覺得好棒棒,
但真的有適合自己嗎?
其實自己也不是這麼肯定。
以下是我迷惘的時候用的幾個方法,
提供給各位參考一下。
1. 「不要怕被大家知道你要買房」
簡單來說,越多人知道這件事,你就能獲得越多資訊。常常我只是隨口一提,但對方就給了我很實用的訊息或建議,最重要的是,他很有可能會提醒到你沒注意到的點。
2. 「向買房前輩討教」
有買過房的人經驗值一定高你一百萬倍,你現在在考慮的事,他們當初都考慮過,無論如何一定要跟他們約到一杯茶的時間,好好的打破沙鍋問到底。我最常問的問題是:「當初你買房子時,最在意的點是什麼?」雖然每個人講的都不一樣,但你絕對可以從這一大堆的資訊中,找出自己需要的訊息。
3. 「十萬個為什麼」
盡量多問身邊的所有人,不管他有沒有買過房,只要他目前「住在房子裡」(廢話),不管是租屋還是住家裡,一定多少都能給點意見。有一次我問我朋友他租屋的地方如何?他回了一句:「我住在奇美醫院附近,很方便,但救護車好吵!」我就筆記,如果住家附近有醫院,可能會常常被救護車聲吵到睡不著。
4. 「各種房型都要了解」
一開始建議不要太侷限「一定」要買什麼房型,因為或許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幹嘛🤷♀️每個人喜歡的房型都不一樣,他們一定會跟你分享「他認為」的優缺點。問完之後再自己做筆記,整理成自己認為的「優缺點」。
例如:有人很喜歡透天,因為覺得空間大好使用,停車位不用另外買。但也有人覺得太大光是打掃就累癱,頭期款和貸款要付比較多壓力大...
有人喜歡大樓,因為覺得有管理員和公設很方便,但也有人覺得公設很浪費,自己根本用不到。
有人說兩房好,有人說三房好,有人說個人套房好...等等等。慢慢的,你的腦海中就會浮出自己喜歡的房型,就可以往那個方向去尋找建案。
5. 「找專業的」
除了家人、朋友,買房前輩,我當初第一個問的人是我的房東,他是負責帶租代管的公司,對新市、善化、永康這一區暸若職掌。跟他談話兩小時,比自己上網找兩週還有用。
6. 「評估自己」
要好好評估自己未來十年、二十年有可能的生活發展。有要結婚?工作遷移?搬走的話房子要賣掉還是出租?等等等因素都會決定你現在在這個地點應該買什麼樣的房子,之後才夠用,或是好處理。
在「會看房子」也「知道自己要什麼」之後~
第三步:「瘋狂看房子!」
要多瘋狂?
其實看你自己的時間。
我自己是平均一週看兩三間,
因為看出興趣,
所以看得很享受,
完全不會覺得是個負擔。
1. 我一開始就是憑「第六感」去看房子,在路上看到就開進去,但這種方式很浪費時間,因為或許你一進去,就發現自己沒辦法接受的部分。我就曾經直奔案場,一下車發現建案有游泳池(我不想要),連銷售中心都沒進我就直接離開。
2. 591、新屋網、房仲mobile01都是好幫手。在看房之前最好先對建案做一定的資訊了解,連同建商背景和信譽也知道一下,如果你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在這一步就已經可以刪除一大半的建案。例如:我公設比35以上不買,那35以上的就刪除。只有一個衛浴的我不買,那又可以刪掉一大堆。有游泳池不買,那很多大建案就會被刪掉。
3. 鎖定自己喜歡的建案後,我通常會先打電話去預約,順便詢問自己喜歡的格局還有沒有戶數,以免白跑一趟。
4. 接下來就是會到第一步「看房子」,然後就...一直看房子。
隨著建案越看越多,
有些人可能會越來越花,
因為漸漸的開始記不得每個建案的設計?開價?車位價格?
我自己的習慣是製作excel表格,
每看完一個建案就詳細記錄。
從名稱、格局、建坪、地點....等等等越詳細越好。其中如果有不符合自己期待的部分,就用紅體字提醒自己。相信這樣整理起來,就會很清楚每個建案的優缺點。
最後跟大家分享我找房子的龜毛點:
1. 公設需低於35%
2. 我很怕吵,附近不能有機場、高鐵、鐵軌、消防局,不能太貼高速公路。
3. 避開常常淹水的地區。
4. 一定要退縮。
5. 我家前後的路不能是車多路段,怕吵也怕一早出門就先塞車。
6. 喜歡坐北朝南。
7. 喜歡工作陽台大一點。
8. 衛浴一定要開窗,沒有抽風機也不行,一定要又開窗又有抽風機(抽風機可能可以自己裝)
9. 不能有暗房(房間沒窗戶)
10. 我懼高症又怕地震,大樓太高不買。
11. 不喜歡五樓以下。
12. 一層不能多餘四戶。
13. 整個建案戶數太多,不買。
14. 需要平面車位。
15. 需要管理員協助收包裹。
16. 希望房子整體比較正方形,不偏好長方形。
17. 希望建案內有部分綠化。
18. 希望建案附近有便利超商,最好是711。
19. 希望建案附近有菜市場或全聯。
20. 希望建案附近市容不要太老舊。
21. 到「常去」的工作地點在30分鐘路程內。
這是我目前回想起的部分,或許有遺漏,想到再補充。
我個人是很喜歡住郊區的人,
因為我受不了人擠人也經不起車水馬龍,
我下班後需要回到一個讓我「最放鬆」的地方。
也就是說,
我選擇「居住環境」為第一優先,
不是上班的距離、也不是建商給我多好的配件。
我寧願上班跑遠一點、配件堪用就好,
但下班後,我可以在自己喜歡的環境好好放鬆,
假日時可以在家裡附近的走走散步。
以上,
就是我這陣子的心得分享。
希望能幫到要買房子的朋友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