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符的流動中,尋找心靈的知已。

聆聽古典音樂多年,之後再接觸爵士樂,雖然一直停留在聽旋律的階段,但已經足夠滿足我小小的心靈了。不過,最近我發覺偶爾寫寫東西不僅可以讓我的心情沉澱,也可以記錄當時的想法。
在此,讓小弟私心地佔用一下01的網路資源,分享聽音樂及買CD的過程,更希望大家可以共襄盛舉,一起在「在音符的流動中,尋找心靈的知已」。

Keith Jarrett一個倍受爭議的JAZZ鋼琴家
在音符的流動中,尋找心靈的知已。

有關於KEITH JARRETT

喜歡他的為之著迷,厭惡他的認為他的音樂「四不像」,既不像古典音樂,又不像傳統JAZZ。
(村上春樹就對他頗有微詞)
所以就有一種奇怪的名詞出現了--古典爵士

Keith Jarrett Solo Concert





你可以接受這種音樂嗎?如果喜歡的話,那小心你的小朋友將大量出走。
你知道嗎?這可是現場即興演出,我想KJ不是在彈鋼琴而是在與鋼琴「MAKING LOVE」

其實Keith Jarrett最著名的CD唱片是「Köln Concert」柯隆音樂會這張專輯。
喜歡古典音樂的人大部份都會喜歡這樣風格的演出,甚至有音樂系的學生將這首曲子當作考試曲目彈奏。(不過,被指導教授痛罵就是了)

在音符的流動中,尋找心靈的知已。


更多有關於柯隆音樂會

而我會接觸KJ並不是因為柯隆音樂會,而是在Blue note現場演出的6張CD。

在音符的流動中,尋找心靈的知已。

買到這套CD時,我完全不認識KEITH JARRETT,只是純粹因為它是一整套,
為了收集的心態而購買(買二手CD時,有人跟我搶,猜拳贏來的),而之後亦是「站壁」了一陣子。

某日,不經意地看到這套CD,看著唱片封面與曲目,
試著找尋著有沒有比較熟悉的曲子,剛好找到第四張CD中的第五首曲目「I Fall in Love Too Easy」。
此曲剛開始的前5分鐘整個音樂還是有著原曲旋律的味道。
不過,之後開始變奏、即興了!
這個時候,我整個人被keith jarrett的音樂深深所吸引,無法自拔。
我無法想像怎麼會有這樣的音樂,如此地奔放、熱情與激動。
Jarrett透過琴聲,一步步引領著我進入他的音樂異想世界,情緒亦隨著樂曲而上下起伏。
更令我不可思議的是,這個令人驚奇的即興、異想世界居然有26分之久。
聽罷,久久不能自已。

之後我便開始購買KJ的專輯,不過我只買他的鋼琴獨奏及三重奏。
但國內ECM唱片的售價實在有點令人吃不消,所以總是要等有打折的時候才會出手,甚至也會至國外網站購買。

那KJ有沒有正常一點的曲子?很抱歉,幾乎沒有。
每張都具有屬於他的強烈風格。而「THE MELODY AT NIGHT,WITH YOU]及「JASMINE」這兩張專輯算是比較「大眾化」點。

在音符的流動中,尋找心靈的知已。

在音符的流動中,尋找心靈的知已。




小弟也很喜歡 Keith Jarrett 的音樂…

不過小弟 ECM 原版二手黑膠跟 CD 都有收一些...

另外 Chick Corea 的也很讚!!~~
寧與同好爭高下,勿與傻瓜論長短...
隨著聆聽古典音樂的時間增加,CD愈買愈多,站衛兵的機會愈來愈高,而且有些會是一些重覆的曲目,只是由不同的音樂家演出。但由於不是本科系出身,又不懂樂理的情形下,其實有很大一部份是分不出來到底是誰彈奏或是指揮的音樂,差別在哪裏,尤其是在盲測的情形下。於是乎等到CD唱片買到一定程度就有一種自我質疑:買了那麼多,到底聽懂多少?是不是僅只是一種收藏癖使然?所以,近年來買CD就一直秉持著「有進有出」,要買的話就「一片換一片」,要不然就「不要再買了」,畢竟現有的CD已經是聽不完了。

RICHTER IN HUNGRAY(1954-1993)

喜歡鋼琴音樂的人大概都有買過李希特的CD,
1994年Philips出版了一套21張李希特自選的全集,此套價格在EBAY網站已是到了「只可遠觀」的地步了。







看看當時的CD全集套裝製作的水準,真的是用心。
多年後,Philips被Decca購倂了,2007年也將原本的21張全集再版。
只不過,製作水準差了十萬八千里(尤其是封面的設計)。
幸好,轉錄的效果不錯。據樂友表示,兩套全集的音質並沒有差很多。



李希特不喜歡錄音室錄音,所以大部份的CD錄音多以現場為主。
而李希特的CD唱片並沒有特屬某一唱片公司,故發行公司亦可說是相當混亂。
(君不見,近年來EMI和DG亦發行套裝全集,搶搶樂迷的荷包)

2010年初,匈牙利唱片公司BMC發行了一套14張的全集。
此套與EMI和DG大廠發行的套裝全集不同的地方在於EMI和DG只是將之前發行過的CD集結成套而已,並沒有什麼新意,有點搶錢的意味。

BMC公司則是將李希特在1954年至1993年於匈牙利布達佩斯的現場音樂會錄音集結成套。
原本100多小時的現場錄音,經過當年李希特篩選過剩下70多小時淮以發行中,
再由匈牙利鋼琴家 DEZSO RANKI 蘭基挑選過後選出其中17.5小時,以14CDs發行,而95%的錄音都是之前沒有發行過。




以製作的精緻度而言,是最近我買過大磚頭中最好的一套。
但這也反應在價格上,單張CD價格亦是最高的。
至於錄音,空間感是沒有話說。但可能是因為現場錄音,所以年代愈久遠的,琴聲有點偏乾薄。
但到了較後期的錄音(1976年後),可能是錄音技術已經較為進步,琴聲已飽滿許多,觸鍵亦較明顯,而且就好像李希特在你面前彈奏一樣。

至於是否要購買,
如果你是李希特迷,必敗!
如果你是鋼琴迷,必敗!
如果你是愛樂人,必敗!
如果你是發燒友,購買時請有心裏準備。



只要是讓人可以接受的旋律就是音樂,沒有什麼爭不爭議的,新世紀音樂更多融合的元素在裡面,根本分不出是哪種類別

聽音樂還是用開放的心態會比較愜意、輕鬆些~~

他那場即興的演奏我聽過幾次,真是不簡單的人物~


東尼-小提琴 wrote:
喜歡古典音樂的人大部份都會喜歡這樣風格的演出,甚至有音樂系的學生將這首曲子當作考試曲目彈奏。(不過,被指導教授痛罵就是了)...(恕刪)


看到這個就想到一部漫畫 琴之森

Keith Jarrett, 村上春樹在"給我搖擺,其餘免談"裡面形容他是"怪里怪氣的音樂".
然後又有另一本書中形容他是"繞圈圈一般的音樂".
以我的理解, 村上春樹會提到的音樂家, 他就是喜歡了. 畢竟音樂家不是政治人物, 不大有人會直接了當的宣告說: 我討厭他的音樂.

Jasmine 的續集是"Last Dance", 遺憾的是這真的是絕響了, 因為Charlie Haden 已經逝世了.
東尼-小提琴 wrote:
聆聽古典音樂多年,之後再接觸爵士樂,雖然一直停留在聽旋律的階段,但已經足夠滿足我小小的心靈了。...(恕刪)

我認為有CD很好,起碼不用開電腦,不過,去現場聽音樂會
或演唱會,會有觀眾和表演者的同時存在,感受又不一樣,前
陣子我去看"斜坡上的藝術節",歌手唱安可曲時,我周圍忽
然就有一群人指定要唱哪幾首,超有氣勢,這就是現場的魅力
,夜深人靜可以再回頭聽一次,不是看直播就可以體會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