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怪!!
搞了一段時間都解決不了就此放棄讓液晶電視加裝無線同屏器只無線連手機看YT等頻道....
然後最近AI大模型大火,又想起了這尚未得到有效解方的訊號不穩問題,就來問問AI是怎麼回事,終於....AI一通分析給定幾個因素造成:跟干擾源距離過近、屏蔽干擾訊號器材....幾項原因。
1. 跟干擾源距離過近,分析中因為我家的天線放置位置在先天地理上就無法有效降低雜訊干擾,理想的距離是平面/直線距離15~20米以上,首先家中電視擺放在1樓客廳,從大門口算起到電視機位置大約5米,而電視天線在3樓陽台牆上綁竹竿向外向上延伸,粗算每層樓高大約3~3.2米左右,合算天線高度也不超過10米,三角函數計算斜邊大約11.2米,這樣的距離無法有效減低內燃機(汽機車)的火星塞運作產生的高頻電磁波或是排氣管產生的電磁波干擾。而解決距離過近的方法是把天線改到距離道路更遠的位置,例如房屋樓頂的後側(房屋縱深15米,樓高10米,斜率則是約18米,減少雜訊干擾多少有效)。
2. 屏蔽干擾訊號器材,分析後建議線材改用抗干擾更好的雙層屏蔽同軸電纜(例如RG6雙層屏蔽75歐姆同軸電纜)、高指向性天線(例如八木天線)、加裝EMI濾波器....等加強抗干擾器材。
當然寫到這裡,我再去Google一下相關器材,然後....再查詢雙層屏蔽同軸電纜時,Google最上方顯示名詞釋義....

閱讀內文,突然覺得文章內似乎有點怪怪的,然後就把那段內容丟給AI檢查看看哪裡有問題,AI分析後提出不只一處有問題,修正後的釋義文如下:
同軸電纜的設計基於精密的分層結構,包含兩個同心圓柱形導體:中央銅質內導體,外圍包覆介電材料層(如聚乙烯),其外再纏繞網狀或箔片導電層作為外導體,最外層以保護鞘包裹。此結構賦予同軸電纜 低損耗 與 高遮蔽效能,使其成為中短距離高頻信號傳輸(如電視、射頻通訊)的理想選擇,但在極長距離時需搭配信號增強設備。
錯誤原因總結
術語混淆:將「介電層」誤稱為「絕緣子」。
特性顛倒:誤把「低損耗」描述為「高損失」。
應用範圍模糊:未明確區分同軸電纜與光纖的適用場景。
AI再給出表格比較同軸電纜和光纖在傳遞高頻信號的適用場景。

所以,網路上的文章有時也要抱著懷疑的態度多加查證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