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來談香港-台港人民友好

心藍 wrote:
今日在澳門心得是:怎...得士不會亂收錢....(恕刪)


你沒有遇到會亂收錢的,真算是走運了,看看另一個台的朋友,慘呀 ~

http://www.mobile01.com/waypointtopicdetail.php?f=404&t=3813270&p=2#49203154

"小心坐地喊價的計程車
我因為要去沊仔碼頭趕船,要從葡京酒店搭計程車,不料現場長長的人龍加上很少車進來載客,恐怕趕不上船
就去附近攔計程車,第一台開價要350HKD,接著有開價200跟250,後來去偏僻一點的巷子攔了一台,開價 120"
慕清流 wrote:
吓~~在澳門搭的士排...(恕刪)


我有在澳門當公務員的朋友告訴我,以人口比例計算,澳門是嚴重缺乏的士,但因為各種因素,政府一直不肯面對及解決問題。我跟朋友就試過一個下大雨的晚上(8時左右)離開酒店,等了十分鍾,也不見有空載的士,於是返回酒店櫃台尋求協助,酒店職員替我們電召的士,結果再多等三十分鐘,還是沒有車。事後,向我的澳門朋友談起這件事,得到以上解說。他並且說,遇到下大雨或天氣稍微惡劣的日子,司機情願休息也不想去駕車,所以電召也未必可以找到的士。
我想說的是

不管何處都有好人壞人

司機也是

但...香港很多商家口氣都很簫張

這才是我對港澳同樣身為粵語區

卻有極大差距
請問閣下去了哪些覺得態度簫張的店鋪呢?

換個角度看,在香港,貨物不夠好的店是不會簫張的
質素、價廉、好態度只能容當中兩樣(當然像《食神》中火雞姐的車仔麵既沒質素也沒態度就真的沒救了,笑)

從前澳洲牛奶的態度是惡劣的(現在難吃了所以態度好了),九記牛腩更可以直接不做某人生意。

這不是香港人不懂禮貌,或是顧客們都愛被罵。而是從業者本身也期望顧客會了解及欣賞他們的產品,這樣文易時就可省卻很多需要介紹產品的時間。舉例來說,去到九記各人都是來吃牛腩的,因他們家的牛腩最好吃。但竟有客人走來問有沒有雲吞麵吃,這樣老闆就給面色了。

當中幾個最大原因是:
1)香港人不愛浪費時間
2)香港人的交易最著重貨物質素和價錢,禮貌為次
3)買賣雙方本身是對等的關係,店主沒必要對客人過分恭敬(所謂「有買有賣,你情我願」)
4)香港人說話都比較直接,不喜歡像英國人般面帶有禮背後卻用曲筆表人(廣東話有句「笑騎騎,放毒蛇」就是用來批評這種笑裡藏刀的行為)

這裡不是要叫台灣旅客要給予包容,而是懂得這種香港人性格,會少些動氣。事實上很多店主都愛在空閒時和熟客談天,談生活談貨品質素,並不是那麼冷漠的。

事實上,有這些具傲漫的小店才是真正的香港吧!假若所有的店鋪都如翠華、莎莎等連鎖店般一式一樣地有禮,不是太不像香港了嗎?

心藍 wrote:
我想說的是不管何處都...(恕刪)
心藍 wrote:
我想說的是

不管何處都有好人壞人

司機也是

但...香港很多商家口氣都很簫張

這才是我對港澳同樣身為粵語區

卻有極大差距


說得對呀,我早兩天坐在旺角的明苑粉麵茶餐廳吃牛腩河粉,就踫到一宗餐廳職員對一個說國語的朋友呼喝的場面,十分不禮貌,我也感到汗顏,其實也想幫忙這個國語人,不過我的國語就是太爛,所以還是算了。那個國語人其實挺斯文有禮的,只是看不清張貼在老遠的餐牌上寫的什麼,所以下單時吞吞吐吐,於是遭到職員不住的搶白,很可憐。作為本地人,如果遇到這種不禮貌的情況,我是必定回敬的。不過,國語人在香港,語言不通的情形下,除了罵髒話,恐怕很難說道理吧,所以就是屈了一肚子的氣。這個就是詩人北島所形容的人在異鄉遇到"失語"的無奈。我在大陸或台灣,當然也有遇過相似的情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看見這種事情,印象很是深刻。不幸的是,這些不禮貌的招待,在遊客區的中低檔次食店,是頗為常見的。

雖然同是粵語區,但香港和澳門是有非常大的差別,一個是七百萬人的國際都會,一個是五十萬人的小都市,裡頭的人在價值觀,生活壓力,物質環境,非常不同。舉個英國旅行的例子吧。在北部城鎮 York,你只要拿出地圖,路人就會停下來問你是否需要幫忙,單是由火車站到三百米外的一個公車站,我就遇到三個不同的路人主動過來幫忙,這在倫敦是不會發生的。到中南部小鎮 Lackok,情況更加誇張,餐館的東主見我們是亞洲人,而且英語說得不差,是會放下工作跟我們談上三十分鐘以上,這個情況,不止出現在單一的餐館;其後在街上閒逛,有一輛開蓬汽車駛過,車速其實也不算快,經過一群長者遊客時,其中一個長者竟會叫停司機,要他開慢點,跟著是一輪口角,但也不算激烈。在倫敦,這些事也是不曾在我身上發生或見過的。這就是大都會和小鎮的分別。在英國旅行,儘管整個國家都是英語區,小鎮的感覺和倫敦就是截然不同。我未曾在小鎮受氣,那裡的人情味濃得不得了。在倫敦,每次必有氣受,而且不是受到白人的白眼,反而是亞裔人,拉丁美裔人,或是非洲人給說話我聽。第一次,很多年前隻身買火車票,售票的女黑人問我為什麼不排隊,我說我有排隊呀,只是我過來的時候,你剛好轉過身跟同事聊天,所以才看不見我是從隊伍走過來。女黑人就是不相信,而且丟出一句:你們亞洲人就是不守規矩。幸好那時排在我後面的是一個比我高出兩個頭,貌似俄羅斯人的肌肉男,我當時就指向他,對女黑人說:如果我有插隊,你認為那個大漢會安靜地站在那裡?你認為我是欠揍了?女黑人即時語塞,但卻沒有道歉。最近一次,是在倫敦一間B&B登記時,櫃檯的拉丁美裔女職員把我編去四樓的房間,我問她較低樓層有沒有房間,問了三次,她才沒好氣的說沒有,並且解釋,我要在訂房時便早作要求。我立即跟她說,你們旅館的網上訂票系統是沒有任何欄目給顧客填上特別要求的。當時職員的回話真是絕妙:這是系統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之後,要將兩個大篋搬上四樓,在二樓遇到一個白人女子門房工人,反而是她很有禮貌地要幫我搬行李,我說不用了,因為行李都很重,妳可能會弄傷自己的。另外一次,在倫敦 Charing Cross Road 一間二手書店找初版書,竟被一個亞裔職員當我小偷似的一直緊盯,目光非常不友善;反而,在 Bath 光顧一間賣版畫印刷品的古董店,白人女店東一直坐在櫃檯,我繞到在她視線以外的兩個房間搜個不亦樂乎幾近半個小時,也沒有人來打擾。

香港跟澳門的分別,也許就是 London 跟 York, Bath, Lackok 的分別。我時常想,在大都會生活,自有它獨特的樂趣,但也有不少的悲哀。
在佐敦問黃道益價格

考慮三秒想買幾瓶就被摔筆

想問其他商品給我白眼

說真的很多人說在香港旅行要說台灣來的

但掛在嘴邊也很奇怪

或許如同上面大哥們說的

任何地方有其魅力、風情、源由

但這絕不是遊客來承受

我欣賞香港國際化

中環一堆歐美人

這在台北也看不到

我欣賞香港人多但有序

但還是希望服務更好


心藍 wrote:
在佐敦問黃道益價格

考慮三秒想買幾瓶就被摔筆

想問其他商品給我白眼...(恕刪)


請先容小弟猜一猜,店員在工作時還會隨手拿著筆可以摔的店,應該不是那些大型的連鎖藥店,例如屈臣氏,萬寧之類,因為這些店收銀處是全電腦化的,店員也不會手寫發票,所以有筆也是插在袋子裡的,要拿出來摔是比較麻煩;另外,佐敦也沒有幾多個大型多層商場,就算有,裡面一般也找不到藥房。

所以,我猜大大去問黃道益價格的店,是那些臨街的小藥房或海味店,對嗎?如果猜對了,你被臭面的原因很簡單,大大是跑進了賊窩中,只被白眼,而不是花三萬六港元買八十錢石斛,你已經算是走運了,笑 ~~

小弟之前曾經在另一版撰文說明,在尖沙咀街道兩旁的小店購買攝影器材或海味藥材,遇上黑店的機會很大。其實也不只是尖沙咀,周邊的區域,包括佐敦,油麻地,旺角,銅鑼灣及灣仔,都充斥著這些黑心商店
http://www.mobile01.com/waypointtopicdetail.php?f=404&t=3788802&p=1#48877113

"尖沙咀購物地方之多,也不用特別介紹了。只是有兩點要注意,其一,別在街道兩旁的小店購買攝影器材或海味藥材,因為遇上黑店的機會很大;其二,遇有印巴藉人士在重慶大慶附近搭訕,最好提高警覺,介紹印巴食店的沒有問題,但如是以廉價作招徠,售賣手錶或其他東西的,千萬不要理會。"

其實早在自由行政策生效以前,這些海味藥材及影音店舖在本地人當中已是街知巷聞的黑店,每年被海關,警方及消費者委員會查處的個案多不勝數,什至被公開名字譴責,但是許多會結業後再登記一個新的商號,原址繼續營業騙人,所謂野草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也。

香港大眾市民是不會分辨大陸人和台灣國語,但我相信這些黑店店員是有經驗及有訓練的,如果你是大款陸客,他們是會笑面迎人,說服你買更多的東西;如果你是相對較窮的台客,買東西還要計算價錢,他們就會臭面,心理學上,有些顧客還真以為自己買少少東西,阻礙了店家做生意,故而不好意思,甚至覺得抱歉,於是即使價錢不太合意,也會買些少,良心好過,也替窮家鄉挽回一點面子。這就是黑店其中一種令人購物的手段。

買藥物,要儘量避免光顧這些小店,它們所處區域的租金,三十多萬至八十萬不等,不靠抬價,欺詐,售買偽冒貨品,怎能夠賺到老闆想要的利潤水平?而且,你買的更是黃道益,這一年在電視台花了好多個百萬元播放廣告,提醒市民市面假貨充斥,如果你竟敢就這種敏感貨品問長問短的,黑店店員當然會好好地招呼你~~  p.s. 請小心看清楚你買的黃道益是正貨,很重要啊!

以下類型事件,經常發生,而且主要涉及尖沙咀,佐敦,油麻地,旺角,銅鑼瀛和灣仔的路邊小店,大家儘量避免光顧就是 ~~

蘋果日報2014年3月14日
【本報訊】又有奸商以「斤變両、両變錢」手法行騙,海關人員日前到尖沙嘴一間參茸海味店「放蛇」,其間海關向一名女店員問價時,女店員故意含糊其詞,並閃電將關員欲購買的石斛磨成粉末以造成「既成事實」,結果因違反新修訂《商品說明條例》當場被捕。

誤導買家 隱藏實價

今年2月,海關接獲一宗內地旅客投訴,聲稱在尖沙嘴一間店舖遭職員誤導,以「斤變両」購買了一些參茸海味疑遭行騙。關員調查後,在本周一派關員假扮顧客到該店「放蛇」,表示對店內的石斛有興趣。其間39歲的女店員拿出了一樽標着售價680元一錢的野山金絲石斛供選購,價錢牌卻向着職員。
當關員查問貨物價錢時,該職員一時稱本港海味一斤16両「好抵買」,又稱給關員打折只需453元,卻無說出貨品售價,故意遺漏及隱藏貨品真正單價,令人以為是每両453元。當關員稱欲購買8両(80錢)石斛時,店員即匆匆將石斛磨成粉末,並分載四個膠樽及開出收據後,盛惠36,240元,才說實價每錢453元。關員隨即表露身份將該女店員拘捕,並撿走現場一批總值47萬元石斛、磨粉機等證物調查。


蘋果日報2014年1月31日
【本報訊】在新修訂《商品說明條例》實施後,旺角一間參茸店職員仍以身試法,以「斤變両」手法欺騙消費者,海關人員前日喬裝顧客放蛇購買花旗參,拘捕店舖董事和兩名職員,搜獲22.5公斤花旗參,總值26萬元。
消息稱,涉案參茸店位於旺角,海關特別職務隊人員前日喬裝內地顧客,登門購買花旗參,男店員在客人選購時,故意把盛載花旗參的玻璃瓶貼有價錢牌的一面扭往顧客視線外,然後大談香港斤和大陸斤的區別,迴避及故意隱瞞實際售價的查問,更說售價相當便宜,誤導顧客以為980元為一斤的價錢。
當包裝花旗參付款,職員才開出單據是每両980元,貨品售價萬多元,與消費者心目中的價錢相差10多倍。
關員表露身份,拘捕一名男董事和兩名男職員,他們年紀31至51歲,行動中關員搜獲22.5公斤花旗參,總值26萬元,稍後三名疑犯准保釋候查。
海關特別職務隊監督廖炳棠昨在記者會上稱,去年7月19日生效的新修訂《商品說明條例》,是禁止不良營商手法,包括誤導、遺漏或隱藏重要資料的營業行為。違法者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50萬元及監禁5年。
沉船每一天 wrote:







請先容小弟猜一猜,店員在工作時還會隨手拿著筆可以摔的店,應該不是那些大型的連鎖藥店,例如屈臣氏,萬寧之類,因為這些店收銀處是全電腦化的,店員也不會手寫發票,所以有筆也是插在袋子裡的,要拿出來摔是比較麻煩;另外,佐敦也沒有幾多個大型多層商場,就算有,裡面一般也找不到藥房。

所以,我猜大大去問黃道益價格的店,是那些臨街的小藥房或海味店,對嗎?如果猜對了,你被臭面的原因很簡單,大大是跑進了賊窩中,只被白眼,而不是花三萬六港元買八十錢石斛,你已經算是走運了,笑 ~~

小弟之前曾經在另一版撰文說明,在尖沙咀街道兩旁的小店購買攝影器材或海味藥材,遇上黑店的機會很大。其實也不只是尖沙咀,周邊的區域,包括佐敦,油麻地,旺角,銅鑼灣及灣仔,都充斥著這些黑心商店
http://www.mobile01.com/waypointtopicdetail.php?f=404&t=3788802&p=1#48877113

"尖沙咀購物地方之多,也不用特別介紹了。只是有兩點要注意,其一,別在街道兩旁的小店購買攝影器材或海味藥材,因為遇上黑店的機會很大;其二,遇有印巴藉人士在重慶大慶附近搭訕,最好提高警覺,介紹印巴食店的沒有問題,但如是以廉價作招徠,售賣手錶或其他東西的,千萬不要理會。"

其實早在自由行政策生效以前,這些海味藥材及影音店舖在本地人當中已是街知巷聞的黑店,每年被海關,警方及消費者委員會查處的個案多不勝數,什至被公開名字譴責,但是許多會結業後再登記一個新的商號,原址繼續營業騙人,所謂野草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也。

香港大眾市民是不會分辨大陸人和台灣國語,但我相信這些黑店店員是有經驗及有訓練的,如果你是大款陸客,他們是會笑面迎人,說服你買更多的東西;如果你是相對較窮的台客,買東西還要計算價錢,他們就會臭面,心理學上,有些顧客還真以為自己買少少東西,阻礙了店家做生意,故而不好意思,甚至覺得抱歉,於是即使價錢不太合意,也會買些少,良心好過,也替窮家鄉挽回一點面子。這就是黑店其中一種令人購物的手段。

買藥物,要儘量避免光顧這些小店,它們所處區域的租金,三十多萬至八十萬不等,不靠抬價,欺詐,售買偽冒貨品,怎能夠賺到老闆想要的利潤水平?而且,你買的更是黃道益,這一年在電視台花了好多個百萬元播放廣告,提醒市民市面假貨充斥,如果你竟敢就這種敏感貨品問長問短的,黑店店員當然會好好地招呼你~~  p.s. 請小心看清楚你買的黃道益是正貨,很重要啊!
...(恕刪)


那小弟我心中放寬許多

只剩下不是假貨就好

心藍 wrote:
那小弟我心中放寬許多...(恕刪)


俏俏地告訴你,我也有幾乎被坑的一件事。十多年前了,那時已經知道這些店子去不得,不過,當時已是晚上10時有多,我家附近的藥店肯定已經關門,身在旺角急於要買一些成藥,於是便跑進現時朗豪坊旁邊的一間藥房,店員拿了藥,很快的在我面前給看看包裝,因為包裝是對的,我也沒有為意其他了。之後,店員很熟練地馬上用花紙將兩盒成藥包起來才給我。我已經覺得怪怪的,第一次遇上買成藥竟然會用花紙包起來。但當時也趕時間,更不會打算在店內立即撕開花紙再作檢查。回家之後,立即明白了,原來那些成藥還有兩個月便到期,而那個藥量,是有可能使用三個月或以上的,視乎所需用量,每人不同。即是說,店員明知藥物快要過期,才用花紙包起來,貼上膠紙,令我不能立即檢查使用限期。

就連我這個知情的本地人也中伏了,何況遊客呢。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6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