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歐洲行旅的荷蘭部分在上一篇劃上終點,接下來輪到低地國家裡的比利時。
老狗的行程中在比利時停留的時間不長,扣除車程只有1天左右而已。
事實上,比利時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並非這麼乏善可陳。
只是因為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在安排行程時常會形成一種「路過」的感覺。
但在歷史上,現今比利時所在這一塊土地一直被週邊的各國所統治。
一直到1830年,比利時王國(Royaume de Belgique)」才正式獨立。
而會獨立的原因,從歷史和地理位置上來看是做為英、法、普/德三國間的緩衝地帶。
這種狀況一直到二戰結束後才改變,
在二戰後,德國分為東、西德,形成東西方兩大陣營。
比利時正好位於西方陣營前線的中心點,
於是北約(NATO)在1949年成立時就將總部設在布魯塞爾。
後來1957年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1965年成立歐洲共同體、
到1993年歐盟正式運作,總部都是設在布魯塞爾。
所以,來自各方人馬都在比利時交會,
東西歐文化衝擊下產生的特殊人文景觀,當然還是有可看性的。
而身為首都的布魯塞爾,本身就是座有千年歷史的古城。
城區中央的大廣場(Grand-Place)週邊分布著各個不同時代的老建築。
曾經被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馬里·雨果(Victor Marie Hugo)喻為
「全歐洲最美麗的廣場」。
並且在1998年由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通過為世界文化遺產。所以,在比利時只有大約1天的行程中,當然不能不在大廣場一帶駐足停留。
在大廣場附近,一共有下面這幾個知名建築及景點:
- 市政廳(Hôtel de Ville):建於 1401 年至 1455 年間,是大廣場僅存的中世紀建築。1695 年布魯塞爾遭砲擊,僅存中間的鐘塔和外牆,後來在19世紀重修成現今所見樣貌。
- 城市博物館(Musée de la ville):這個位置曾經有過數棟不同用途的建築。目前的建築重建於1887年,採哥德建築外觀。自1887 年以來一直是布魯塞爾市博物館。
- 布拉邦公爵館(Maison des Ducs de Brabant):重建於1698年,為由7棟組成的一組巴洛克風格立面房屋。
- 尿尿小童(Manneken Pis;法文le Petit Julien):這位小朋友大概已經成為比利時及布魯塞爾的地標。現址的小童是1965年仿製的版本,本尊製作於1619年,被收藏在附近的城市博物館中,因為本尊曾經被盜走7次,只好放仿製品給遊客拍照用…
- 聖休伯特拱廊街(Galeries Royales Saint Hubert):修建於1847年左右的拱廊型商場,精緻的裝飾讓人一走進去立刻發出「哇~~~」的聲音。
- Chez Léon餐廳:晚餐地點,是創始於1845年的老餐廳,網路上推薦的淡菜啤酒餐廳。
順便看看正餐是什麼…
- 聖彌額爾聖古都勒主教座堂(Cathédrale Saints-Michel-et-Gudule):步行進入大廣場的下車地點,對側的巨大布拉班特哥德式教堂建築,1519年完工。
某些地點來回均有經過,為了方便文章內容編排,集中於同一處說明。
其實,我們應該還有機會去拜訪尿尿小妹的…


以下就從下車地點開始記流水帳,邊走邊看囉!
✅ 聖彌額爾聖古都勒主教座堂(Cathédrale Saints-Michel-et-Gudule)
因為布魯塞爾大廣場附近一帶全是數百年前留下來的街道,不利進出。所以市政府把附近部分街道規劃成徒步街。
我們就在這座教堂前下車,準備步行到大廣場去。
這座教堂是天主教堂,自1962年升格為大教堂。
是比利時國家或皇家正式典禮舉辦的所在地。
外觀是所謂的「布拉班坦哥德式(Brabantine Gothic)」建築。
這是從維基百科上查到的資料,不過老狗看不出和一般的哥德式建築有什麼差別。
我們下車時正好下著大雨,所以只能隨手拍張照片。
教堂前面有座小公園,所以正立面被樹擋住了。

回來上車時雨停了,比較有寬裕的時間找個比較好的拍照位置。

這個角度正好在公園之外,可以完整的拍到這座教堂的正立面。
基本上,哥德式建築有的特色,它幾乎都有了!
所以真的看不出有什麼差別,可能是功力有限吧…


從教堂外下車後,後面就是布魯塞爾的舊市街。
因為下著大雨,所以只能相機抓著隨手按按快門。
從人行道過後好像就是徒步區,在一定的時間內只有行人或自行車可以通行。

往前走,好像真的是這個樣子。
除了停在路旁的車輛外,幾乎沒有移動中的汽車了。
街旁建築新舊不一,但大部分都是老房子。

往前走看到一片中文招牌,是中式料理餐廳吧!
可惜我們今晚不是吃這個,不然此行就完整的收集到荷、比、法三國的中式料理了。

因為一直下著大雨,所以要找個有遮蔽的地方躲一躲雨。
於是轉進了下面的「聖休伯特拱廊街」。
✅ 聖休伯特拱廊街(Galeries Royales Saint Hubert)、
下著大雨,所以我們走個幾步路之後,就快快轉進這條有屋頂的購物街。因為雨中移動頗為不便,所以入口的拱門來不及拍照就走進來了。
一進拱廊,同行的團友們紛紛「哇」的一聲!
「這條街道怎麼那麼漂亮?」
的確是很漂亮沒錯,而且它已經有176年歷史了。聖休伯特拱廊街興建於1847年,兩側街屋採義大利風格外牆,中間加了屋頂。
整座迴廊分成三段,我們經過的是其中兩段,大約200公尺左右。
一走進拱廊街裡,抬頭一看,就是一整個金光閃閃呀!

兩側的建築物以義大利風格立面呈現,相當有簡約古典風格。

如果是白天的話,屋頂應該是透光的。

兩旁的店面像是精品店一樣。
這家是巧克力賣店,聖誕節的氣氛漸漸的在店裡出現了!

拱廊街的端點,內側有人像雕塑裝飾。

回程時雨停了,在走入拱廊街前先看一下入口。
原來入口是有路標的。

回程一樣經過這裡,從另一個方向再感受一次金碧輝煌。

前面有提到我們經過拱廊當中的兩段,每一段的兩側端點,都有像照片中的雕塑裝飾。

越過兩段中間的馬路,是另一段很相似的拱廊街。

兩旁的精品店之一。

端點一樣有雕塑裝飾。

✅ 布魯塞爾大廣場(Grand-Place)、
經過了為了躲雨而經過的聖休伯特拱廊街後,還是得面對大雨的事實。布魯塞爾的街道不像臺灣的街道兩側有騎樓,
所以我們只好雨中撐傘前行。

這一區的街道真的挺窄的,而且地面都是由石塊舖成,雨中挺不好走的。
看到前方街口有漂亮的建築立面,猜測應該快到大廣場了。

走出小路,果然就見到地標市政廳在對面。
市政廳建於 1401 年至 1455 年間,分階段建成,是大廣場僅存的中世紀建築,
目前最古老的部分是其東翼,就是照片中的右側。
東翼和角落的塔樓建於 1401 年至 1421 年間。
後來才興建了位居中間的塔樓及西翼。
中間的塔樓並非位於正中央,因為左右翼並不等長。
塔樓的高度為96公尺高,採布拉班特哥德式風格。

按順時針方向轉一圈,廣場四週的建築,果然不論大小都很有特色。
這5棟樓就在市政廳東側,頂樓的山牆和面對廣場的立面,真是精彩。

再往逆時針方向轉,就是布拉邦公爵館( Maison des Ducs de Brabant)。
為完工於1698年的巴洛克風格建築。

再往逆時針方向看,有6幢民間建築,山牆和立面也都很精緻。

再往逆時針方向轉,
這棟較暗的建築是布魯塞爾城市博物館(Musée de la ville de Bruxelles)。
它是1887年落成的新哥德式建築。

再往逆時針方向轉,會見到這6棟位在廣場西側的建築。

然後回到市政廳建築。

市政廳左右兩側都有塔樓,照片中是右側。

最後是市政廳旁的這5棟富麗堂皇的民宅。
這樣就先大略把大廣場繞一圈。
至於建築的細部,等會兒看完尿尿小童後,再回來仔細觀察。

大廣場先大致看過一遍後,走過街道往尿尿小童前行。
途中經過這個,很有古典造型。

下著大雨,但還是要再往前繼續走~~呀~~呀。
都來到比利時,怎麼可以不去看看全世界知名的那位永不老小朋友呢?

順便看看兩旁的街景後,就來到尿尿小童的家了。

✅ 尿尿小童(Manneken Pis)、
這位小朋友早就是比利時與布魯塞爾的標記了。來到布魯塞爾的遊人,幾乎不會忘了要來看看這位身高只有53cm的小朋友。
不過雖然外形是小朋友,但他實際上已經有400多歲了。
因為這位小朋友出生於1618~1619年間。
有關於尿尿小童來由的傳說有好多個,在英文版的維基百科Manneken Pis裡有詳細的描述。
所以就不在這裡廢話了。
從大廣場步行大約5分鐘左右就會見到尿尿小童。
原來他還有個專屬的位置。

見到本尊才知道原來小童真的是「小童」。
雖然說這位小童是在1965年出現的分身,但和本尊應該是一模一樣才對呀!

在小童前忙著和他合影的遊人相當多,等了一小段時間才能站到他的正前方。

想看看高清版的小童嗎? 在網路上放這麼清楚的照片會不會妨礙風化呀?

要合照的遊人實在多了點,站遠一點換別人拍照了。

再站遠一點。
可見這裡時常聚集一群遊客,當地政府不知道是不是怕遊客拍照拍到忘了自己位置。
站到後方馬路上發生危險,所以放了施工圍籬。
事實上沒看到在施工的跡象呀…


小童看完了,拍照也拍完了,往回走到大廣場去。
路上經過這家巧克力店PELICAEN,好像小有名氣。

店門口的櫥窗裡有好多位小童,還不同膚色,大小也和本尊差不多…


這裡的巧克力感覺並不貴,特別是象牌鐵盒20片裝的,買回來分贈同事挺划算的。
老狗和老婆買了五盒,再加上一堆其他巧克力,好像是€100。
另一個重點…店員是金髮正妹,會講一點點中文…

再一個重點…店裡可以試吃巧克力,而且很大方,鐵盒巧克力可以試吃完整一整片…


老狗在店裡就拿了一片來試吃。
回來後拆了一盒分贈給同事們,留下一片自己吃吃看,挺不錯的!

繼續往回走向大廣場。
布魯塞爾果然是沒有夜生活的城市,晚上6點左右,店家大多休息了。

只剩像這種賣巧克力給觀光客的店家還在營業。

聽說比利時的紡織業相當發達,是蕾絲生產的大本營。
不管是這天在布魯塞爾,或是隔天在布魯日的行程,都有見到好幾家蕾絲店家。

✅ 市政廳(Hôtel de Ville)、
回到了大廣場,就從地標建築物–市政廳開始欣賞吧!市政廳位在大廣場南側,是周邊現存唯一中世紀建築。
建築本體分為好幾個階段興建,因此從1401 年始建,一直到 1455 年才全數完工。
最先開始興建的部分是照片中的左側,也就是東翼,到1420年完工。
之後才繼續興建照片中的高塔與右側。
1695 年 8 月 13 日,法國軍隊進攻布魯塞爾市,發動猛烈的砲擊。
導致大廣場周圍的建築幾乎全數夷為平地,只剩市政廳的高塔和部分立面。
從1706 年到1717 年間才慢慢蓋回來,並且同步興建了市政廳後方的建築。
一直到1795年才全部完工。自1860年起又陸續整修,之後就維持現今所見樣貌。
由於市政廳建築物實在太大,老狗在拿出超廣角鏡頭換上後,才能完整拍下它的正面。

如果仔細看的話,一定會發現這棟建築蓋的相當細緻。
全棟建築是所謂的哥德式風格建築。
中央有高塔,左右兩側有較低的衛塔。
右側的衛塔上還掛著巨大的時鐘。
窗子幾乎全都是尖拱窗,
三樓的窗台女兒牆上是一整排的雕像,據說代表了當地貴族。
目前放在建築外面的是複製品,正品收藏在城市博物館中。
不論是立面迴廊或是窗台,都有相當多的細部裝飾。
- 右前視角
- 中間視角
- 左前視角
中央的高塔高96公尺。
高塔底部為四邊形,到高處成為縷空的八角形,最後則是尖頂。
尖頂矗立著一座 2.7 公尺高鍍金金屬雕像聖米迦勒(Saint Michael)。
但很可惜的是光線昏暗,看不到尖塔上的雕像。

兩側的衛塔造型比較簡單,同樣是八角形,最上方一樣是尖頂。

造訪當天,立面外牆打上燈光秀,整體變的五彩繽紛。
外牆上以燈光打上“Hôtel de Ville“,讓遊客一看就知道市政廳在那裡。

✅ 城市博物館(Musée de la ville)、
城市博物館位在廣場北側,是很漂亮的新哥德式建築,落成於1887年從落成後一直做為城市博物館至今。
裡面的展品都是和布魯塞爾有關的文物。
例如尿尿小童本尊、市政廳外牆上的貴族雕像本尊、尖塔上的Saint Michae本尊等。
原址曾經是布料及麵包市場,後來在1514至1536年間被改建為國王之家(Maison du Roi) 。
1695年,布魯塞爾遭到法國攻擊而使廣場週圍許多建築物全毀,國王之家就是其中之一,。
1697年,重建為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
經過近3百年後再次重建,於1887年再次落成,成為今日所見的新哥德式建築。
站在建築物的正前方,會覺得這棟博物館建築好像暗了點。
但是正立面的裝飾非常精緻,而且與市政府的外牆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
看不出來二者是差了近百年的建築物。

現在的城市博物館中央一樣有座高塔,搭頂好像是個風向計一樣的構造。
高塔的外觀和市政府的高塔相同建築風格。

塔的中下層有好多處尖拱穾,伴隨著精緻的欄杆和窗櫺、窗框裝飾。
下方的建築主體立面則由多組尖頂拱形窗構成,伴隨有許多細部線條裝飾。
左右兩側同樣有尖塔,而且不止一座。
- 右側視角
- 中央高塔
- 左側視角
在夜晚,就如同對側的市政廳一樣,有所謂的燈光彩繪,以吸引觀光客的目光。

✅ 布拉邦公爵館(Maison des Ducs de Brabant)
在廣場的東側是布拉邦公爵館,因正面裝飾布拉班特公爵半身像而得名。其實這並不是一棟建築,而是6棟建築物共同且一組立面。
最初,布拉邦公爵府現址上矗立著六座不同的住宅。
1695年,法國部隊砲擊大廣場,週邊建築幾乎全被夷平。
戰後,布魯塞爾市政府出售了屬於它的4棟房屋廢墟,用以換取重建資金。
在銷售條件中,正式規定買家必須採用布魯塞爾市建築師的計畫。
因此,買下這4棟的買家連同在原位上的2棟,
遵守官方的要求,把六座建築的立面採巴洛克風格重建。
整個工程於 1698年完工,就是今日所見的現況。
現在這棟建築仍是作為商業用途,一樓有不少賣咖啡的商家,把門前空間裝飾成咖啡雅座。
以下就是布拉邦公爵館的正立面,可以看到屋頂上有4個相當大的牛眼窗。

中央這面山牆是新古典主義裝飾,很可惜的是光線太暗,無法清楚拍攝。

換個角度勉強可以看到,但什麼故事就不了解了。

兩側牛眼窗的特寫。在臺灣要找到它,在日治時期的官署建築比較有機會。
- 右側
- 左側
在各樓層女兒牆外另有裝飾物,代表這棟業主原本從事的工作。

布拉邦公爵館現在正面被臨時性建築物阻擋,所以看不到全貌,有點可惜。

✅ 大廣場週邊其他建築
在大廣場四週圍的建築物,除了量體較大的市政廳、城市博物館與布拉邦公爵館外,
其他各棟較小建築其實都各有名字。
而其立面也以巴洛克樣式裝飾,讓整個大廣場顯的金碧輝煌。
這六棟就位在大廣場的西側,每棟都是巴洛克風格外牆。。

頂部山牆的造型就是很值得欣賞的地方,有著大量的金色裝飾浮雕泥塑。

這五棟位在城市博物館的西側,與前面的六棟90度角。

這五棟位在城市博物館的東側。

在1樓的立面一樣有著許多左右對稱的裝飾。

也有利用立柱,上方多了葉片的泥塑來裝飾的

這五棟位在市政廳的東側。

中間那棟的頂部還有金色的雕塑品。

下方還有一大堆文字。這裡應該是法文,有看沒有了解。

再往下的一樓有裝飾柱。

東邊那2棟的山牆則是有大量泥塑、線條與立柱裝飾。

西邊這2棟也差不多,都是很繁複的裝飾。

在大廣場待了大約半小時,是該是享用晚餐的時候了。
因為交通關係,我們到達布魯塞爾的時間已經下午五點半,
城市博物館與市政廳都已經休息,不然應該買個門票進去參觀的…

✅ Chez Léon餐廳 — 海鮮大餐?
老狗這天的晚餐地點就在大廣場附近的老街區中,這一帶有許多家海鮮餐廳。而我們造訪的Chez Léon,是創始於1845年的老餐廳,
也是網路上推薦的淡菜啤酒餐廳。

雖然創始於1845年,但在1893年搬到現址,,所以建築物外打上SINCE 1893。
不過這應該是給外地人看的。布魯塞爾通行法文與荷蘭文,不包括英文…


餐廳跨了好幾家店面,雖然在老房子裡,但還不會覺得太擠。

我們這天晚上吃的是要價€67.X的海鮮拼盤,不過量沒那麼多,價錢應該不會那麼高。

店內的裝潢很有意思,包括創辦人的照片都掛出來了。




牆上一堆貝殼當作裝飾品。

坐定後,發現桌上竟然有這麼多的餐具。
究竟是吃什麼東西才需要這麼多工具?

餐點一樣樣的上桌,第一個一定是麵包。

再來是不知道什麼做的湯。
反正很好喝就是了。

喝到一半,上來這些東西?
起司條和硬麵包,是用來加到湯裡的嗎?

通通加進去,變成這個樣,味道也變了…


然後,主菜上桌。
各種不同的甲殼類動物,難怪要那麼多工具。
至於有什麼? 生蠔、淡菜、螺、蝦、蟹,還有叫不出名字的貝類。
這一大盤,基本上是重質不重量,肉沒多少,但是要吃好久。
至於好不好吃?
對於嗜食海產的老狗而言,海產類只要新鮮當然都好吃,但吃冷的不太習慣…


吃完這一大盤海鮮,再來個布丁,就是很完美的結束了!

吃飽,心滿意足後,走出店門外,再看一眼招牌,記住這家店…

他們家的官網在這裡…Chez Léon。
還有中文菜單可以參考…簡中菜單。

這時雨也停了,順著路旁走回下車地點去,準備前往晚上下榻的旅館了。

✅ 拉肯聖母教堂(Église Notre-Dame de Laeken)
這座教堂是在剛進入布魯塞爾市區時看到的。因為覺得建築物非常有特色,所以順手拍下來。
查了一下資訊,是拉肯聖母教堂(Église Notre-Dame de Laeken)。
為羅馬天主教的教堂,神殿下方是皇家墓穴,比利時王室成員的安息之地。

結束了布魯塞爾的行程後,接著就是有北方威尼斯之稱的老城布魯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