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文字,圖片所有權均為原作者所有
**********************************************
寻找威廉
一个有阳光的英国周末,在小镇醒来之前,开始我的寻找。

William shakespeare,这个名字从童年时就魔咒一般地刻在心里,多年的成长和经历,竟真的一步一步靠近了。我给自己的英文名Sharon,sha代表的就是shakespeare, 而ron 则是ronan keating。也许在这个时代说自己喜欢莎士比亚真的和喜欢罗南一样被人嗤之以鼻,我是个怀古念旧的人,老套就老套吧。

斯特拉福(Stratford)是埃文河畔一座安静的小镇,世世代代在这里安静生活,只因出了个莎士比亚,从此游客不绝,成了最具文学气质的小镇。

威廉有三个孩子,其中一个叫哈姆雷特,11岁夭折。我不想深究《哈姆雷特》与他的人生有多少内在联系。但雕像还是很应景地将哈姆雷特与莎翁前后放置,让他照看着自己的“作品”。
撑一只小船顺流而下,两岸的风景饱览无余。说来有趣,很多研究和论证都认为,莎翁其实不喜欢这座小镇。18岁与比自己年长7岁的安妮结婚,似乎还没有品尝太多爱情,就开始经营生活。婚后的莎士比亚一直试图逃离斯特拉福,因为在这里,他只是一名“会写点小诗,偶尔演演小角色”的小人物,真正认可他的,是伦敦。

与贫穷悲情的大师励志故事不同,威廉的一生活得非常聪明,也并非一无所有,晚年时的他选择回到故乡,在这里买下一所房子,静静离去。威廉一定不会猜到,这座自己不太喜欢的小镇,竟在今后的几百年,都因他而存在、热闹、繁荣、骄傲

周末的市场人很多,但并不喧闹,人们轻轻走、慢慢挑选,也有几位艺术气质的老板挂出自己画的斯特拉福,你若欣赏,即便不买他也乐呵。

该是何等的自信才挂出如此幽默的牌子“please do not feed the ducks"(请勿喂鸭子),木质的鸭子形态各异,彬彬有礼,一眼看上去真以为是活的。我很想找到这群鸭子的“主人”,看看是怎样的能工巧匠敢挂这么个牌子,找了一圈,只在角落看到标价,收钱的人却不见踪影。难不成去喝茶遛弯了?留下这么多鸭子不看不管,并不怕被人白拿了去。

一步一步走向小镇深处,这里有世界知名的剧院,每天都在上演莎士比亚的戏,春暖花开时,这里会举办为期二十六周的莎士比亚戏剧节。因为莎翁,这座善于经商的小镇被感染得文气十足,让你不停地幻想,这开满鲜花的窗户那边,是否正有一位作家正在文思泉涌。从这里,我开始细细搜寻威廉的足迹。

保留数百年的老房子,踩上去咯吱作响,不大的房间放置着当年简陋的生活用品,让你怀疑,那么多奇幻的、优美的、华丽的故事是否真的在此完成。

这里出售莎翁的纪念品,宫廷装扮的小熊、莎翁头像的巧克力,后者做得滑稽可爱,却让人不舍吞咽,估计设计者的意思是想说“taste shakespeare”(品味莎士比亚)吧。

杯子上印满了剧中的各色人物,喝水时,这些小人仿佛在你面前上演一出又一出悲喜剧。一笔一书的莎翁小挂件做得精致可爱,琳琅满目的特色纪念品挑花了人眼

羽毛笔,缪斯女神将灵感注入威廉大脑,都是通过这样的羽毛笔传递世间,流芳千古的。想想没有钢笔的时代,沾一下墨水写出几行,拇指和食指间一定长期残留了洗也洗不干净的墨迹。若灵感来了,洋洋洒洒写到羽毛磨尽,若毫无思路,笔尖悬在半空中,良久,滴下一滴墨汁,感性的威廉定会把纸张一团,将不够完美的句子抛向垃圾篓。如今这个时代,做出如此精致的羽毛笔,实属不易,售价也自然很高,四十磅。

这就是威廉出生的小屋。黑白的建筑风格,不算辉煌却也不寒酸。威廉的父亲是个手套制作工,每天细细剪裁缝制手套,打开小窗兜售。由于染色工艺在当时还不够成熟,黑色手套的程序最复杂,也最昂贵。威廉小时候在当地的公立学校接受教育,和其它孩子一样平常地长大、结婚、做些零工养家糊口,22岁前的威廉,显得那么普通,若就此过完一生,没人会记得他曾来过。

每一位文学泰斗离去后,都有一大批人靠研究他活着。威廉自然被研究了太多年、太多遍,普遍的认为,与剧院接轨前的威廉,不值一提,他的出身和生活环境如此市井,以至于很多人怀疑这些作品并非出自这个小商贩的儿子之手。

我却觉得,威廉生长于此,最合适不过。也许前22年他并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但乡村的生活经历、市井的百姓疾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才成就今后丰富细腻的描写,深刻批判的探究。若是出身学养深厚的家庭、毕业于牛津剑桥,怕是也只能写出些宫廷喜剧,供人哈哈一笑。

关于威廉生平故事的讲述,设计得非常有趣,一段视频过后,走入一个房间,从出生到成长,一本书的影响,伏案写作的情景,都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展示,讲完这段,开启另一扇门,就像跨越他的人生。讲到某处,相关的那些原物便会被灯光照亮,让你觉得威廉只是临时离开,很快就会回来。

后世人真是费劲了心力研究莎翁,甚至用“挖掘莎翁”之类的词眼形容研究的深入。家族脉络的去向、子女的生活、财产的继承,都被尽可能地保护起来,随便询问任何一个当地人,都会滔滔不绝讲起莎士比亚与自家祖先的一些故事。甚至,有人谎称自己是莎翁同宗一脉的传人,这现象让我想起在诸葛八卦村旅行时,很多算命先生声称自己是诸葛亮传人,然后掐骨算命、预言要钱。

我想,真的寻找威廉,不能从显像的那些物件和自信满满的人入手,威廉留下的,也许是一只猫的气质,一条街道的光影,传承的,或许是一种素养,一份心境。

我坐在他的窗前,想着当年他看到的景象,阳光静静照进来,威廉来过这里。

屋外的院子里,正在上演《仲夏夜之梦》的片段,夸张地表情、到位的演出,观众笑作一团,威廉在这里。

穿着讲究的琴师奏起欢快的乐曲,左脚不停地点地打着节奏,小提琴在他的手中幻化成多变的情绪,传进每个人的耳朵里。

走过一片林荫墓地,一座漂亮宏伟的教堂呈现眼前。

这里,埋葬着威廉。因为出身和学历饱受质疑的他,一生都试图摆脱斯特拉福给自己带来的负担,但最终,他还是选择在这里安眠,叶落归根吧,晚年的莎士比亚少有作品,也许看过世事的他终于明白,出身是无法选择的,但也正是斯特拉福,给了自己创作的土壤,于是,他平静的闭上了眼睛,沉沉入梦。

教堂内部非常漂亮,这是我第一次走入欧洲的教堂,看守的老人见到我,很亲切地问我是不是从中国来,顺手塞给我一份教堂的介绍册,笑盈盈地请我进去

坐在这里,我只想弄明白是什么留住了威廉,而且留住了他几百年。没人知道,威廉最爱的女人是谁,也没人知道,谁是他真正的缪斯。能写出《罗密欧与朱丽叶》,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痛彻心扉的爱恨离别,又如何将一切归于平静,秋风扫落叶般地化一声叹息。

创作上的偏执狂,外表安静,内心张狂,穷竭一生都在寻找真爱的他,找没找到已经不重要,因为这情愫被后世太多人吟诵、演绎、也促使多少年轻人越挫越勇。

教堂外的怪树已经长得参天,自然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世人,不是笔直的休憩的树木才能成才,任何一种方式的探寻和生长,都值得尊敬,都值得赞叹。

埃文河畔,斯特拉福的人们悠闲的过着周末,泛舟河上,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这也是一种传承吧,就像这大树下的老夫妇,他们的故事也像这树一样错综复杂,根相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端。

威廉的小船开起了甜品生意,这种冰淇淋味道很好,奶油丝滑细腻,还放了如此多甜蜜的巧克力酱,拿在手里,握着幸福的感觉。

买回这支戒指,原物是在教堂发现的,上面刻着WS的缩写,据考证是莎翁留下的。当年的戒指不仅用来佩戴,还是写完书信戳在信封封口处的印章,WS,就这样成了我又一个陪伴。

后花园栽种着莎士比亚书中描写的各色花朵,树木葱郁,时光静好。当年他也是这样散步后院,把自己土中的栽培都写进戏中,吟作诗词,流传至今。

一群孩子穿着丛林精灵的衣服,佩戴木剑穿梭在自己的童话里,他们演绎着《第十二夜》、《李尔王》,却又变幻出很多新的故事。

人们围坐在草地,欣赏自导自演的剧目,每一个业余的演员都很有职业精神,自制长袍和道具,在家人面前展开一次丛林探险。树枝上挂满了当地人自己写的诗句,关于爱情、亲情、友情,你可以欣赏,也可以批评,却浇不灭他们的创作热情。我想,威廉真的就在这里,一位文学大师的身后,不一定要出多少天才,不一定要成就几位巨匠。如果威廉知道,他的故乡,现在从孩子到老人,都热心戏剧,狂爱诗歌,人人吟诵他的桥段,处处都在上演新的剧目,威廉一定会很开心,很开心。

这就是斯特拉福,我在这里,威廉在这里,阳光温润,生活安静,最喜欢的,是这里精神至上的文学气质,优雅从容的生活态度。





























































































